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时间:2018-08-26 09:39:06

相关推荐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朽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朽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为反映的是反腐这一公众高度关注的题材,其所承载的是人民长久以来的不平、不满,甚至还被人赋予“改变国家”的殷切期许,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现实“代入感”。毕竟,至少十多年来,如此贴近现实的反腐剧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为其找“原型”,还“碎碎念”剧中台词,以为“尺度大”的佐证。比如,剧中贪官侯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说某贪官:“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剧的言论尺度大,而是贪官的行为太出格、太戏剧化了。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朽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反腐朽斗争,究竟是在较量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著,反腐朽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这不意味着反腐朽可以停一停、缓一缓,须知道腐朽与反腐朽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只有反腐朽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朽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朽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朽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那么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究竟在争夺什么呢?不弄清楚这一点,就无法弄清楚反腐朽斗争工作的重点和深远意义。当然,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腐朽与反腐朽的斗争,对不同主体而言,所较量的也不尽相同。

对官员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用好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员直接行使,腐朽就是滥用权力的结果。最朴素的理解,反腐朽斗争就是让官员们敬畏权力、善待权力、善用权力。否则,不管官大如苏xx,为自己和家人谋利,开设“权钱交易所”;还是官小如魏鹏远,用审批权巨额被贿赂,成为“小官巨贪”,无不是异化了权力、扭曲了自我。其实,电视剧中的部委处长和副市长,都是权力观、金钱观出现了大问题,如此,谈何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对党和人民的初心了。

对政党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更纯洁”。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朽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数字背后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成果,“纯洁”决不是形容词,而是反腐朽斗争中的“动词”,是每一名党员都应达标的底线要求。

对人民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得民心”。权力离老百姓很近也很远,就像人们在关注反腐剧、讨论反腐斗争一样。不过,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总书记曾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朽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一语直击反腐朽斗争的要害: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朽的实践证明,赢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蝇、打虎拍蝇也赢得了民心。

“腐朽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最近我一直在观看《人民的名义》这一部从尺度到现实教育意义巨大的反腐题材的巨作,每一集看后,都在我心里产生巨大震撼,从一个处级干部贪赃2.3亿之多的现金到一个公安局局长利用职务违规违纪,看的我是触目惊心,震惊的过后,内心又在思索,剧中反应的剧情跟现实是那么的吻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是儿戏,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表现,少数党员蛀虫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剧中李达康书记一句话倒出了现在群众的顾虑“以前群众怕政府不做好事,现在群众对政府做好事不相信”这一句话刺痛了作为支部书记的我,经济在发展,是群众发生了变化还是我们党员干部发生了变化?

剧中的陈老是一名老革命、老领导,在他给省委讲党课时,说了一件“只有一天党龄的故事”,战争年代只有党员才能有资格背起炸药包,那我们现在发生的违法事件大多数是编外人员才能背起“炸药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陈老的口头禅,到现在这句话还是那么的时髦,在总书记执政以来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两学一做”,这无不体现党的宗旨,体现我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党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从新拾起群众的信任,是需要靠全国八千多万名共产党员共同努力。上至党中央下至基层党支部,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时,那份喜悦的心情和激动的泪水,我希望常驻在我们党员的心中,时刻回忆、时刻警醒、时刻牢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