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托物言志文章对生命的赞颂

托物言志文章对生命的赞颂

时间:2021-09-30 09:05:40

相关推荐

托物言志文章对生命的赞颂

“有时/我伸出一只赤裸的臂/平放在壁上/让一片白垩的颜色/衬出那赭黄的健康//青色的河流鼓动在土地里/蓝色的静脉鼓动在我的臂膀里//五个手指/是五支新鲜的红色/里面旋流着/土地耕植者的血液//我知道/这是生命”。这是艾青的一首小诗《生命》中的几行。生命何其珍贵!生命何其美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千言万语来赞美生命。刚刚讲过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我发现在几篇短短的托物言志文章中,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讴歌。即使文中所言之志,赞美的是革命者、人民、战士、鲜花,生命元素,像一条曲折蜿蜒若隐若现的小河,在其中暗流涌动,不经意间便会斩露头脚。《海燕》:生命,因勇敢搏击而美!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海燕》写于1901年的俄国,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蔓延到俄国,俄国的革命斗争正如火如荼,猛烈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有革命、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也有人惧怕革命会改变自己“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安逸生活,也有人害怕革命中会受伤牺牲,更有人懒于接受一切改变,宁愿生活在旧世界里,就像那些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疯狂逃窜。这就更突出了海燕,它在乌云和闪电之间穿梭,勇敢地与黑暗环境进行搏击,它的生命,因搏击而美!美在敢为天下先,顺应历史潮流;美在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与当时的统治者分庭抗礼;美在不怕流血牺牲,誓为真理斗争到底!《白杨礼赞》:生命就是坚强挺立和生生不息

白杨树是多么普通又朴素的一种树,西北高原上随处可见,质朴到几乎被人们忽略。然而,它却被作家的慧眼所识:“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党仗着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黄金和先进武器,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尤为惨烈。在内忧外患之下,我们没有屈服,不羡慕别人有先进的装备,不理会别人的挺拔高贵,不可一世,我们只是如白杨树一样朴质地生长着,穿过风沙傲视荒原、坚强挺立、繁育后代。生命之美就在于这样的坚强挺立和生生不息。让贵族化的楠木去笑吧,我们卑微却坚强,从泥土风沙中长出,有着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石榴》:“夏天的心脏”生命美在蓬勃向上

“五月榴花照眼明”。春天自有无数花朵争妍斗艳,秋天菊开灿烂似锦,冬天也有腊梅傲视风雪。唯有夏季,阳光太强烈、太酷热,纤尘不染的荷花依水而开,自可躲去几分暑气,而榴花,就不那么幸运了,从烈日下的焦土之中长出、开放。“对于阳光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真是“夏天的心脏”。心脏,生命的核心所在,如果不是榴花那么勇敢、那么蓬勃向上,怎敢和烈日强光对抗?不敢面对强光并怒放于其中,怎能成为“夏天的心脏”?石榴花的生命之美,美在不畏惧、不躲避,永远保持着奋斗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就像1942年的中国人民,外有日本侵略者大步践踏,内有国民党的穷追不舍,感叹生命多舛的同时,只有迎难而上、不怕困难,为了人民能过上太平日子,不惜牺牲前途、家庭、甚至生命,在战火中永保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石榴花,不正也体现了这一点吗?

《紫藤萝瀑布》: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紫藤萝瀑布》是《咏物抒怀》单元这几篇文章中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篇,因为她不是来自于战火之中,而是来自于和平年代。即使和平年代,生活中也难免不尽的爱恨情愁。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早年的优越生活让她不知愁滋味,然而当历史的指针转到1966——1976年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惨烈的迫害使她一直心有余悸,更不幸的是1982年,她唯一的小弟患上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一株怒放的紫藤萝,“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此刻她忘记了一切痛苦。简简单单的小花,也曾被摧残,但仍会美丽盛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她把这样的鼓励给了自己,让她有了力量,在小弟过世之后,把这个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然后,把千钧重但一力挑起,勇敢地生活下去。生命有时很脆弱,抗不过一场疾病;生命有时也很坚强,忘却一切悲伤继续向前流淌。紫藤萝,正好像女作家宗璞一样,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又坚强。

掩卷而思,海燕、白杨、石榴、紫藤萝,一个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在脑海中浮现。孟德斯鸠曾说过:“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在这几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中,无一不渗透着对生命的讴歌和赞颂,把这些生命的元素寄托在读者的记忆中,它们便加长了,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这一点,也许作者在写文章时已经想到,读者也感受到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