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假作真时真亦假:《尚书》的今古与真伪

假作真时真亦假:《尚书》的今古与真伪

时间:2019-11-10 21:15:14

相关推荐

假作真时真亦假:《尚书》的今古与真伪

假作真时真亦假:《尚书》的今古与真伪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这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的《武成》篇不太可靠——周武王这种“至仁”之人应该“无敌于天下”,讨伐商纣王这种“至不仁”的暴君怎么会搞得血流漂橹呢?这岂不是“仁”设崩塌吗?(《孟子·尽心章句下》)

且不说孟子这话对不对,但他关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其内容可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尚书》是本什么样的书,又是怎么传承到今天的,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通行本《尚书》是怎么产生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南宋孝宗前期浙刻单疏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一、“天书”:《尚书》的成书和含义

什么是《尚书》呢?中国古代有“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的传统,《尚书》即为“记言”的杰作。据记载,《尚书》原本多达三千多篇,记载的是上古君臣之言,后来孔子居鲁,删述六经,从中选取了“足以垂世立教”的一百篇,编定成书,这就是后世称述诵习的《尚书》。

按时代,《尚书》可以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按文体,大致又可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其中“典”是帝王言行(如《尧典》与尧相关)、“谟”是君臣谋议(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大禹讨论德治)、“训”是训导言词(如《伊训》为伊尹教导商君太甲的训词)、“诰”是施政文告(如《汤诰》)、“誓”是誓师讲辞(如《牧誓》是武王伐纣的出征誓词)、“命”是帝王诏令(如《顾命》)。

先秦时期,《尚书》一般称为“书”,如同《诗经》作“诗”一样。据说,“尚书”之名出自西汉的伏生。所谓“尚”,上也,按古人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古,言其内容为记载上古时期的历史;二是崇尚,言其在众多典籍中的重要地位,即汉代大经学家郑玄说的“尊而重之,若天书然引”之意。

▲删述六经(清焦秉贞绘《孔子圣迹图》)

二、两把火使《尚书》险些失传

这部“天书”命途多舛,竟险些失传。两把大火引发了一系列在先秦时期不成问题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今古文之争和真伪之辨,成为著名的千年公案

这两把火,一是公元前2秦始皇焚书,颁布《挟书律》,民间不仅不能私藏诗、书等图籍,而且还不能随便谈论,即“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一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大军进入咸阳,纵火烧毁秦宫,史载大火“三月不灭引”,官方收藏的“内部保存本”也被付之一炬。经此大火,加之楚汉战乱,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尚书》几近失传,以至于到汉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引”。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焚书台遗址

三、今古文《尚书》的产生及争论

刘邦匡定天下,建立汉朝,在经过一番整顿后,中断了的学统逐渐恢复。汉惠帝废除《挟书律》,开了书禁,民间得以研习诗书;汉文帝鼓励民间献书,在秦火中幸存下来的书籍重见天日,这其中就包括《尚书》。

汉文帝时,有个叫伏生(胜)的人,已经90多岁了,他在做秦国博士时,冒着生命危险私藏了部分《尚书》(一说藏在墙壁之中),但经过战乱,亡其大半,整理之后得29篇(一说本经尽失,全凭记忆)。文帝特地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去济南登门求教,晁错用当时的官方文字(隶书)将伏生口授的《尚书》抄了下来(一说伏生此时已经口不能言,是他女儿口授),此即今文《尚书》。

▲伏生授经晁错(《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府邸,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文字(“科斗文”)书写的文献,其中就有《尚书》,经孔子后裔孔安国用隶书转写(专业术语叫“隶古定”),得书58篇,此即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今文《尚书》被立于学官,有专门博士传授研习,是主流,居正统,而古文《尚书》虽然也献给了朝廷,但不巧赶上巫蛊之乱,被束之高阁,所以多在民间传承。在西汉的大部分时间里,今古文《尚书》并行不悖,各自传授,相安无事。但到汉哀帝时,刘歆提倡古文经学,撰写《移太常博士书》,指斥今文学家“保残守缺”、“随声是非”,争立“古文经”于学官。这篇文章如同战斗檄文,挑起了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

今古文之争,是围绕包括《尚书》在内的先秦重要典籍产生的争论。这场论战持续至今,其中高潮在汉、清两朝。自刘歆以后,双方势同水火,门户森严,甚至刘歆在世时,就有人奏请“诛此数子,以慰天下引”。今文学家斥责古文学家“颠倒五经,变乱师法”,古文学家攻击今文学家“专己守残,党同妒真”。

汉魏之际,大经学家郑玄和王肃遍注群经,混糅今古,论战稍息,此后时有起伏,但至清朝,经学家们竞相“以复古求解放”(梁启超语),今文经学大昌,今古之争烽火再起,至清末康有为登峰造极。他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全盘否定刘歆,今古文之争由学统之争发展为政统之争了。

▲刘歆校理皇家图籍(《中国通史》纪录片)

两派所争,表面上看是两种文字系统及由此产生的经文字句、篇章、次第的争论,但实际上关乎圣贤之道,是以道统争政统。大体来说,今文经学重理重义,重“微言大义”,强调通经致用,发展到极端就有所谓的以《春秋》断狱、以《诗经》当谏书、以《禹贡》治河、以《洪范》断灾异,等等。

古文经学重史重实,重文字章句、名物制度。在具体的经籍和师承上,双方也各有所重,如今文经学重《公羊传》,古文经学重《左传》;今文经学家尊孔子,古文学家尊周公。

▲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

四、真真假假:《尚书》的真伪之辨

《尚书》的真伪有两层含义:一是《尚书》的内容是否就是上古时期的真实历史,二是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尚书》的内容是否就是最原始的《尚书》里的内容。据前人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是真真假假,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我们重点说第二个层面的真伪之辨。

秦火之前的《尚书》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得而知。(《清华简》中有部分《尚书》的篇目,但不足以见其全貌)无论是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其在文字、篇目、编次上究竟与先秦古本《尚书》有多大差别,现在也不得而知。但这不涉及真伪问题,姑置不论。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诰》

《尚书》的真伪之辨,主要是因为伪造文献和今古文之争而产生。正如前面所说,古本《尚书》由于秦火失传了,而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和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也因汉晋丧乱(如汉末三国纷争、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而亡佚了,史称“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引”、“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引”。

司马氏晋室南渡,搜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进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即今天所谓的“伪古文《尚书》”),正好与刘歆、郑玄所说的古文58篇之数相合,且每篇都有标为《孔安国传》的注,于是就被视为失传的孔安国古文《尚书》。

晋元帝时,被立于学官,唐太宗时命孔颖达作《尚书正义》,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全国,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将之改为楷书,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9年)刻于石经(即《开成石经》),从此经学大一统,宋、元、明、清一直都是官方定本。

▲《开成石经》拓片(碑藏西安碑林)

但自唐代开始,就有人怀疑这部《尚书》有问题。宋人吴樾正式提出考证,之后经过元人吴澄(《书纂言》)、明人梅鷟(《尚书考异》)、清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等人的辨伪,终于判定这部传习千年之久的《古文尚书》并非孔安国所传,而是晋人伪作(一般认为是大经学家王肃)。

但这部伪古文《尚书》中,保存了伏生传授的真今文《尚书》29篇,只不过将它拆分为33篇了。至此,这桩千年公案终于破解了。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真真假假,真假参半,其中的今文《尚书》部分是真,古文《尚书》部分是假。

清末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称古文经都是刘歆为了佐助王莽窜乱汉室而伪造的,则是他在今古文之争的背景下为了“托古改制”而发的意气之言,实在是“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不足为凭。

▲《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

不过,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文献作伪在古代并不少见。仅就《尚书》而言,除了梅赜进献的这部伪古文《尚书》外,早在西汉时就出现过冒名顶替的事情。

汉成帝时,有个叫张霸的人,将伏生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分拆为百篇,并采《左传》及《书序》所说,编造了一本“百二篇”《古文尚书》,当作孔安国《古文尚书》进献上去,但由于当时朝廷还存有真《古文尚书》,两相对照,真假立辨,张霸因此吃了牢饭。

▲古文尚书原指《尚书》的一种本子

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作伪也并非完全是凭空捏造,《尚书》中的伪古文篇目主要是作伪者利用先秦典籍中零星引用的《尚书》文句编排杂糅而成的,李思敬先生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五十八篇经文好比五十八件古器物,其中三十三件是原来古物,只不过有三件各被破成两半,有一件被破成三件。如果把它们复原,则实得二十八件完整的古物。

另外的二十五件情况不同,一部分为博物馆中用彩陶碎片复原的彩陶器,还有一部分则是镶进古器物碎片的伪造的古董。”

【参考资料】《周易溯源》《初识清华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