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全媒体编辑怎么找选题角度?

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全媒体编辑怎么找选题角度?

时间:2024-06-27 16:10:52

相关推荐

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全媒体编辑怎么找选题角度?

一位资深BBC记者提到,你的报道应该让观众、听众或读者驻足,放下手中的早餐,并乐意与他人分享。 有一个好的测试方法是,当你的同事问“那又怎样”,如果你不能接着说下去,那么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好报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篇获得10万 阅读量的文章,都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生长而成。可以说,选题是创作者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走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为此,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近日举办第一期“传播吴线论”线上云课堂,邀请人民在线高级顾问、一点资讯前总编辑吴晨光讲解《万里长征第一步,选题怎么找角度》,分享关于选题角度的问题。

以下为本期课堂精选:

为什么要从选题的角度讲起? 因为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源流说”课程体系里看。顾名思义,源流说是从源到流,源包括什么呢?选题、采访、写作和标题。如果是视频的话,中间的写作会变成制作。而且这四者从前到后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选题源中之源,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所以我们首先要讨论它。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选题之要义在于两点:一是可读性,即如何吸引人;二是必读性,即能对更多人、更重要的人产生更深远影响。同题竞争,高下则在角度,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摘自《“源流说”概论》之八)。除此之外,有关选题的另一重要的问题——角度,也就是切入点,可以从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折射出。这首诗说的其实就是看问题的视角,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是用几个角度去看的庐山?首先是横着看,然后是侧着看——这是两个角度,之后是远近高低——这又是4个角度。最后诗人说了,不但要在庐山里边去看,还要跳脱出去看,等于一共说了7个角度。

二、不做“About”新闻

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的风景;那么,找选题为什么要有角度呢?

从新闻的定义说起。找选题,肯定是为了最后做成新闻稿,或者说是为了形成一篇报道。我们对新闻的基本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第二个定义,也就是今天课堂要重点讲的,新闻是“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拆解其中的关键6个字:

1. “应知”,应知是什么?应知就是这事你应该知道。什么事你应该知道呢?就是选题的重要性,它影响了多少人?它影响了什么人?把人影响到了什么程度?总之这是选题的重要性,就是你应知的信息。

2. “欲知”。什么是欲知?就是你想知道的,正如课程教材里所示,就是它的可读性。又可以拆解为时效性、贴近性,矛盾与冲突,名人效应等等。

3. 这里还有最后两个字,就是“未知”。什么是未知?就是没有被披露的信息,而不是已经披露的或者是过剩信息。那么角度是管什么的?就是管未知信息。 你要用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事情,所谓“新闻就是这么多,看看晨光怎么说”。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所有媒体和自媒体都扑上去,大家所报道的信息十之八九都是重合的,更要看你的角度。

最忌讳的报道是什么呢?就叫about新闻。about是英文单词,翻译过来就是关于什么东西的一切。报道一个事件不能用about的方式,同理,写本书也不能用about的方式。原因在于根本穷尽不了。所谓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没有破绽,全身就都是破绽。“源流说”是传播学的一个解读视角,是一个概括的东西,好多人研究了上百年,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如何能把它讲清楚呢?

三.怎么给选题找角度

此章节为本堂课最重要的地方——怎么给选题找角度。源流说的课程其实是传道,在这里则是具体的术,也就是方式方法。

1.雅俗之间的转换,以及反其意用之

首先看第一种方式,就是上、下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说看到一个下三路的八卦,要往更高层次去做;那么看到一个高大上的内容,比如财经或者时政,要做平民化解读。当然,不是教大家怎么把一个很高雅的题材庸俗化。此处提到的俗是大俗,所谓大俗即是大雅,所谓大雅即是大俗,所以转换之间就要让它变成雅俗共赏。

首先分享从下三路到上三路的案例。这个例子在源流说20问中已提到。我们在搜狐新闻中心工作期间看到一个选题——一个80岁的老爷爷,身体还不错,找了一个60多岁的性工作者,正在啪啪的时候,就有警察进来了。这件事情很八卦,新闻中心的编辑也想把此事做得特别八卦。而我们认为,如果把一个俗的东西做得更俗,且不说读者怎么看你,用户怎么看你,主管部门可能会处理你。所以,一定要把此题材往雅里做。最后这个选题是怎么定的呢?就是“关注老年人的性健康”。这个不用多解释,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这其实是一个科普性很强的选题。

另外一个案例,也是在搜狐发生的。有个叫李天一的人制造了一起轮奸案,是把一个性工作者轮奸了。这个选题做的时候,我们也是把一个下三路的选题做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选的角度是什么呢?就是侵犯一个性工作者,算不算是犯罪?当然算!只要是中国公民,他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生命安全——就应该被保障。这是个底线的问题。所以此篇报道也是赢得了一片掌声。

“没有庸俗的新闻,只有庸俗的视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高大上的内容怎么做得更吸引人?同样,举我们在搜狐新闻中心期间发生的案例。10月,中共十八大正在召开,我们听报告的时候突然发现电视画面的左下角有一位女同志正在“指手画脚”。后来才知道这位女同志其实是北京市聋哑学校的一位高级教师,她是用手语去解读中共的十八大的报告。于是大家就做了一个选题叫《2000万听智障患者如何读懂十八大报告》。但你可能要说了,这个事儿算不算搞八卦?当然是不算,因为在这里有个定语叫“2000万人”,中国有2000万听智障的患者,他们同样有了解国家大事、关心中国走向的这样的权利,这很主流。

再举一个关于诗词的案例。这里有两首词,两者写的是同样一个事物,但是其角度或视角完全相反。首先看离我们比较近的这首词,来自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词为《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的名字,咏梅是词的名字,就是说梅花的。词云: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首先来看这首词是怎么来的?毛泽东在1961年写下这首词,那一年对中国来说算是内忧外患,国内遭遇了大饥荒。外交上和的“老大哥”苏联断绝了关系,对方虎视眈眈,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而且在东北边境陈兵百万。所以那时候的新中国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这时候,毛泽东读到另外一首《卜算子·咏梅》的词,感觉到文词甚好,但是意志消沉,所以“反其意而用之”,以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这就是创作背景。

那么他说的那首文字甚好、但是意志消沉的词是什么呢?就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陆游写的,也叫《卜算子·咏梅》。词云: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两首词用同一个词牌,歌咏同一种事物,整体的感觉,不管是从用词上,特别是从作者的思想境界上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选择选题角度的时候,这个道理很多时候都用得上。

2.高屋建瓴

我们再看第二种找角度的方式:高屋建瓴。

什么是高屋建瓴?吴老师在课程中首句提到:苏轼在《题西林壁》里所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要跳脱出来看整件事,跳脱出来看庐山。当你在庐山里即所谓的当局者迷,你跳脱出来,就是旁观者清,所以这里讲的其实是我们看问题要更上一层。

怎么上一层楼呢?

我们在搜狐时期做了一个报道。,中央派了时任中央政治委员张德江同志,担任了重庆市委书记。在检索资料时发现,不止一起重大事件的处置,都是由副国级领导亲自挂帅。我们都知道铁娘子吴仪,她是在SARS期间,在原卫生部长张文康被免职之后,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兼任了卫生部的部长。还有同样经历的人还包括我们的老常委尉健行。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个报道,叫《临危受命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就是高屋建瓴。

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王之涣在《登鹳雀楼》这首诗里说的很清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自己的格局要是不够大,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呢?所以看的是作者的格局。

3.具体而微

和高屋建瓴正好相反,具体而微是指在一个大事件里,抽出一个特别小的蛛丝马迹,把它放大、解读。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一滴水去折射太阳的光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蛛丝马迹一定是主流的,背后一定是有大背景和深意的。

还以诗词为例。上节课中讲到《卜算子·咏梅》,梅花的代名词是“暗香”和“疏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个词是宋代的大诗人林逋从“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演化而来的。暗香就是小切口、大主题。作者将 “暗香”写得非常传神,只是把梅花的一个细节单拎出来。随后又有人对暗香做了进一步解读,像“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这样一下就把梅花此种特点,从一个很小的切口切出来了。

那么你又要问了,怎么他就能写我就写不出来呢?这说明当你对一个事物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的时候,才能把这些有价值的细节挖掘出来并放大。林和靖(林逋)在他的住宅周边种了非常多的梅花,养了仙鹤,叫梅妻鹤子。什么意思?以梅花作为自己的老婆,以仙鹤作为自己的儿子。爱到这种程度,作者能观察不出来梅花的本质的东西吗?

4.守正出奇

我们现在开始说第四点,守正出什么。各位同学听到这儿可能都说这个字肯定念守正出奇(qí),我们经常讲说出奇(qí)兵,其实这个字不对,这个字不读qí,读jī。奇数偶数的“奇数”,就是这个字。什么叫奇(jī)兵?按照《孙子兵法》里的说法,就是预备队。但是在这里将错就错,我们就且当它是奇(qí)兵,那么奇兵怎么出呢?

举个例子,在或者间,在陕西出了一个叫杨达才的人,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在一起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现场,他在微笑。网友认为这样的场景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所以他被网友直接“人肉”。结果在人肉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杨达才手上戴了一块名表。最终,他因为此事落马,判了。这就是换了一个角度,也算是奇兵。但是搜狐在做这个事的时候,以上提到的两个角度都被做尽了。我们就一直看他的照片,突然看到此人特点,很有意思——肚子特别得大、腰围特别得宽,整个人就是一个纺锤形。而这个发现其实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的形象。于是搜狐另辟蹊径,做了一个《全球公务员腰围排行榜》,发现墨西哥的公务员是腰围整体最粗的,中国的公务员也挺靠前。这和这个群体每天忙于酒桌应酬有很大关系。当然,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公务员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5.形式出挑

如果内容上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了,至少形式上变换一种方式,如同目前特别流行的抖音、快手一样。我们发现,以前的视频都是横屏视频,现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竖屏特别受欢迎。别小看这一横一竖,这是产品形态的巨大的转化,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原来我们是横着看,现在竖起来,这就是产品形式的变化。

年初,PM2.5公布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对雾霾的报道都来了。我们就做了一个专题,上面没有标题,只有白茫茫一片。在右下角有一行红色小字,说“雾霾太大,把标题给遮住了,请大家除霾看标题”。你用鼠标刷屏“除霾”,这个专题就慢慢就出来了。这其实属于典型的形式上的创新。

6.角度的最高境界

最后一点,我们都知道《笑傲江湖》里面讲到的“独孤九剑”,理念是无招胜有招。这也是角度的最高境界。回归到课堂中提到的关于新闻或者关于好内容的定义,它其实是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只要你能够做到这三点,好看,很重要,而且之前别人不知道,就无所谓哪个角度了。所以我们说,角度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找角度而找角度,而是为了把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那么,除了符合新闻的基本定义、让公众掌握更多的信息之外,好的角度还有哪些好处?很简单,只要找到了一个好的角度,后边就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了。我们都说选题是源中之源,一旦找到了好的选题角度,你就有很好的采访提纲,围绕这个角度追问就可以。避免东问一个西问一个,这样采访对象也会很郁闷。然后,如果再按照这个角度整理所有的素材,基本上不用费太多心思,很容易会形成一篇文章,包括最后的标题。以之前课堂中提到的《临危受命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为例,正是因为有了好的角度,站的立场比较高,标题直接就会产出。往往我们最后写不出文章来,或者起不出好标题来,就是因为选题不行,或者选题找的角度太散乱了,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四. 苏轼与李白

最后吴晨光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诗词的一些理解,特别是今天提到的这首诗——《题西林壁》。课程从哪开始就从哪结束。

《题西林壁》这首诗大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其实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苏轼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神宗皇帝已经要将他调回身边了。他到庐山游历,庐山有个和尚请他写一首诗,这让苏东坡有点为难。

这涉及他跟前朝一位同样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李白游庐山的时候也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即《望庐山瀑布》。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苏轼其实是李白的一个忠实的粉丝,忠实到什么程度呢?李白在庐山写了这首诗之后,如若再有人去写庐山瀑布,苏轼只要看见就骂。这回轮到苏轼自己了,他又不得不去写,因为苏轼名气太大,好不容易到这里,难道还不给世人留一点名句墨宝吗?此事给苏轼出了一个大难题,他不让别人去写庐山,同时也觉得李白的诗写景色写得那么好,“飞流直下三千尺”——别看庐山的瀑布只有250多米,但在李白笔下“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此雄壮,苏轼想肯定写不过李白,于是就想了另一个角度。

众所周知,李白是盛唐伟大的诗人,而唐诗中无论写景抑或抒情都很厉害。唐朝时期疆域广大、文化兴盛、人很奔放浪漫,所以唐诗就像长江一样滚滚而来。到了宋朝之后就不一样了,四处受敌,疆域也小了,最重要的是宋代非常盛行程朱的理学。所以宋朝的诗一方面是瘦,另一方面它跟唐朝的诗不一样,宋诗即使写物抒情,也要夹杂一些道理。很明显苏轼这首诗《题西林壁》,就是一个说理诗,即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放在当下的情境,就是写作的角度问题。所以你无法比较李白这首诗和苏轼这首诗水平的高低,因为找的是不一样的角度,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也即记叙文和议论文没法比。但二者确实都是名传千古的佳作。特别是苏轼,能够在李白之下写诗真的是非常厉害。

《传播吴线论》简介: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原创云课堂栏目,主题围绕“源流说20问”深度展开,每期60分钟通过实战案例解释内容传播的核心问题,涉及编辑、运营、审核、算法、媒体融合、舆情处置等诸多层面,助力大家提升传播内容认知水平。课程持续推出,欢迎扫码报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