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陶渊明: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 他却一生与诗酒清贫为伴

陶渊明: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 他却一生与诗酒清贫为伴

时间:2021-06-11 23:54:47

相关推荐

陶渊明: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 他却一生与诗酒清贫为伴

今天聊一位江西名人——陶渊明。陶渊明,名潜,渊明是他的字,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现在江西九江)。他是一个咱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人物,几乎没有人没读过他的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散文首创了“桃花源”意象,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乌托邦。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待到此时,桃花源是心之所向,是融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于一体的理想符号。他是中国人自己原创的“乌托邦”概念,早于西方至少一千年。

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发个脾气就把官不做了。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人的误会。有人据此认为陶渊明假清高,虚伪,任性。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清高、虚伪的人,那么他凭什么影响了中国以后一千多年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又凭什么在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他都如一面大纛般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他的人生。

人生如牌局,从一出生就抓了一把烂牌,你该怎么打?在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门阀士族观念极重,通俗而言就是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西晋诗人左思曾这样评价当时的社会(《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的意思稍微解释一下,左思先一上来打个了比方,茂盛青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长得东倒西歪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上的一棵棵歪脖子树竟然能遮住百尺高的大松树。这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现状。在这样的社会下,寒门子弟能出人头地吗?左思接着写道,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势所决定的。这里的地势就是隐喻门第。这样说还不够,左思紧跟着补了一句,“由来非一朝”。说明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是从汉代就沿袭下来的传统。接下来,左思举了2个例子来论证。一个是汉代金日(音同密)磾(音同低)和张安世两大家族,他们子孙七代都是朝廷高官,而冯唐这样的大贤大才,却到老了也不受重用。冯唐做到的最高的官还只是汉文帝的中郎署长,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左思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这样感慨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点个人情绪,过于主观化。然而,百年之后,初唐天才诗人王勃论及此事也打抱不平,“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陶渊明很不幸,他就是这一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如果一个人没什么才华,平庸一世,在任何朝代也是没所谓,但是生逢这种时代,那就属于老天不给机会了。开局一头盔,装备全靠抢,这还怎么上分晋级打Boss?陶渊明的家族也就比底层百姓强一点儿,他的先祖是凭借军功而晋升为贵族的,并非世袭的贵族。传到陶渊明这一辈的时候,已经式微了。

陶渊明在教育长子陶俨读书时,曾写过一篇诗作《命子》,其中大吹特吹自己祖宗的盛德,说“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他说的是,我家的光荣历史特别悠久,从上古先帝尧时期的陶唐就开始发迹了,后来是虞国的国宾重臣,此后一直流传至今。但他自己也承认“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於(音同乌)皇,赞叹词。考,对已死的父亲的称谓。这个词,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可以在墓碑上看到。现在还有个成语“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这句诗意思是说,到自己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就一生平淡,无所作为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陶渊明家里,稍有名气的是他的曾祖父陶侃。《世说新语》中曾记载“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家境贫寒,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科举制度还没发明,要想做官,必须有地方高官或大名士推荐才行。后来,同郡的名士范逵路过,借宿在他家。听到这个消息,陶侃是既激动又发愁,激动的是,翻身的机会出现了;发愁的是,家里穷啊,没钱款待,总不能让人家来了和他们娘俩一起吃野菜吧?

这时候,陶侃的母亲湛氏当机立断,把头发剪了,拿给儿子换钱买米招待。家里没有准备多余的柴火,也来不及准备喂马的草料,怎么办?陶侃转身去把家里的房柱砍了当柴烧,拆了家里的草垫子去喂马。第二天,陶侃又亲自送行一百余里。范逵很感动,到了洛阳拼命向门阀大族举荐他。后来,陶侃被当地太守举孝廉,来到洛阳,又在喜欢提携寒门子弟的士林领袖张华的举荐下,陶侃才正式步入仕途。可以想见,陶侃这一路走来不是一般的艰难,按今天的话说,他属于草根逆袭的励志典型了。

得来的机会非常不易,陶侃也格外珍惜。随后,西晋灭亡,在守护东晋王朝的战争中,他因为作战勇猛,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刺史、太守、八州都督(属于地方军事首领)等职,对于东晋王朝的基业巩固贡献了汗马功劳。为了摆脱门阀士族对自己出身寒门的偏见,陶侃选择了和大名士孟嘉为首的孟氏家族联姻。从门第来说,孟氏高于陶家,属于世袭的名门;但因为孟嘉的父亲早亡,门衰祚薄,而陶家属于新兴的军功贵族,政治上,陶家要高于孟家。陶渊明的母亲就是孟嘉的女儿。

陶孟两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家教和家风。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母亲湛氏一直教育陶侃要清清白白做人。陶侃年轻时,曾做过鱼梁吏(专事捕鱼的小吏),一天他给母亲送去一罐腌鱼。哪知他母亲把腌鱼封好交给来人带回去,并且回信责备儿子:“你做官吏,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不只是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而孟家就更厉害了。孟嘉的曾祖父孟宗是个孝子,一年冬至日,他在祭母的时候,想起母亲生前很喜欢吃竹笋,哀叹这时节天气寒冷,母亲恐怕吃不到新鲜的竹笋了。于是,他跑到竹林里痛哭。等他哭完,发现林中竟有竹笋破土而出。这个故事的真伪且不论,它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后来载入“二十四孝”之中,千古流传。在历史上不难发现,许许多多功勋卓著的人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父亲大多在外做官,在家庭之中母亲的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她们的文化程度不一定都很高,但是她们都不一例外用自己的言行给儿子树立了榜样。

虽然陶渊明给后世留下的形象是“清高自赏”,但是从上面一系列的操作来看,他的曾祖陶侃的一生可以说和清高没有半点关系,相反,为了保住自己草根逆袭的功业,他和门阀大族的关系也处理得谨小慎微。

然而,奈何偏见就像躲在人心深处的幽灵,陶侃始终不为门阀大族领袖王导、庾亮、温峤等所容,甚至温峤私下蔑称陶侃为“溪狗”,因为陶侃是浔阳一带溪蛮聚居区的人。再加上,他因军功起家,手握兵权,这多少也为人所忌惮。自古以来,等和平安定以后,像他这类群体都是统治阶层重点打击和削弱的对象。这种案例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果然,等陶侃死后,庾家迅速扑杀陶氏家族势力,陶侃戎马一生建立的功业,并没有很好地荫蔽子孙。从陶渊明的父亲开始,以淡泊超然、寄情山水的态度处世,成了陶氏家族相当一部分人的自觉选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