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爱越深 痛越深 一首至死不渝的诗 如今读来依然心痛

爱越深 痛越深 一首至死不渝的诗 如今读来依然心痛

时间:2024-05-14 21:53:21

相关推荐

爱越深 痛越深 一首至死不渝的诗 如今读来依然心痛

1938年11月17日,是立冬后的第十天。我想那天桂林的雨应该很大,冰冷而锋利的雨,刀剑一般扎向土地。已经千疮百孔的土地,完全裸露在雨的攻击下,河流咆哮是她的呐喊,狂风呼啸是她的悲鸣,但,她无处可逃。也许二十八岁的青年诗人艾青,正站在这狂风暴雨中,仰着脸,闭着眼,把自己的泪水藏进雨水,飞溅到土地上,汇进那悲愤的河流里,不然,为什么他的诗句里会有这么深沉的疼痛?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我爱这土地》,被选进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很多,也有教参的详尽分析,但大体上是从整体把握,在具体意象分析上显得大而笼统,似乎都不太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线索和意象的具体情境变化。比如“黎明”这个意象,就是“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却不去探究,既然是“坚信”这样又强烈又坚定的情绪,为什么用个“无比温柔”来修饰,又为什么紧跟着写“然后我死了”,这不是让“坚信”转眼就变成一种虚妄了吗?

我看这首诗,看来看去都看不清“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相关的也就是“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这两个意象,似乎有,似乎没有,这种联系实在有些牵强。但诗中无比悲愤的深沉的爱是十分鲜明的,让人颤栗,让人疼痛。

的确,那一年,中华大地生灵涂炭,要选年度关键词的话,当属“沦陷”二字,厦门沦陷,合肥沦陷,徐州沦陷,安庆沦陷,广州沦陷,武汉沦陷。诗人艾青匆匆逃离武汉,避难桂林,国难当头,居无定所,一位爱国青年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

但是理解一首诗,最好不要先入为主地以背景作为钥匙,而要先深入诗歌内部,在能理顺诗情诗意的基础上,再去结合背景,以帮助理解得更全面。我经常对学生说,试卷上出现的各种诗文,莫非都会给你配一个写作背景资料吗?大多数的诗文,都需要脱离背景资料而进行诗文本身的深度解读的。

诗句起首的“假如”,很多资料将它解读成“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不知道这有啥可突兀新奇的。在艾青写这首诗的一百多年前,普希金就写了“假如”开头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种解读看起来更像套路化的戴高帽。

开头这两句连起来看,就能理解这个“假如”了: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假如”明显是和“也”搭配的,结合整首诗来看,传递出来的意思是:“歌唱”是生命中不得不做的事,即使是一只鸟,也要唱。鸟与土地的关系,相对来说,没有草木与土地的关系更紧密,鸟长着一双翅膀,可以拥有天空,而不完全受土地制约。但是这并不能削弱这只鸟对土地的热爱。如果说树木回报给土地的是落叶和果实,那么鸟回报给土地的只能是歌声。在风和日丽中,鸟把清脆婉转的歌声献给土地;当狂风暴雨来袭,土地饱受蹂躏,鸟的内心也充满疼痛,它只能更加努力地为土地献歌,那怕喉咙嘶哑,也绝不停止歌唱。

所以,这个假如,特别强烈地表现出了鸟为土地歌唱的勇气和决心,深沉的爱,已然呈现。而“嘶哑的喉咙”,更加渲染了这种爱的悲壮:当满世界都是暴风雨击打的凄厉之声,一只鸟的声音显得多么弱小啊,但鸟决不放弃,她调动小小身躯里所有的力量,竭力让自己的歌唱穿透风刀雨剑,抵达土地的耳朵,誓死要带给土地以微弱而强烈的抚慰。

国难当头,作为一名诗人,又悲愤又无助,只能用嘶哑的喉咙竭力歌唱,用心血歌唱,用生命歌唱,无论如何,都决不放弃对国家深沉的爱,哪怕她已经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后面与这呼应的两句是:“——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破折号,一方面是紧连着前句的省略号,延伸出“我”坚持歌唱的结果,“我”是在歌唱中死去的;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前面“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现出了声竭而亡的悲壮,这是爱的献身。最后连自己的飞翔之羽也献给土地,且腐作一抔之土,哪怕只能为土地填补一个小小的伤口,也心甘情愿,也死得其所。这种深沉的爱,爱进骨头,爱进灵魂,爱得疼痛艰辛,爱得忠贞不渝。

如果非要把这种爱理解成是对革命者的赞美,实在有些牵强。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四句中的第一句是为土地歌唱。这是“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被击打”不是“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而是在被蹂躏,被摧残,被伤害,“我”为她歌唱,不可能是在赞美她,而是在心疼她,抚慰她,试图用嘶哑的歌声给她温暖,给她力量。

后面的河流、风、林间的黎明,都是基于土地而产生的意象。河流的汹涌,是“暴风雨”中的雨转化成的悲愤;风的吹刮,是“暴风雨”中的风转化成的激怒,“暴风雨”给土地带来伤害,永无止息,土地悲愤、激怒,又无可奈何。鸟儿能感受到土地的绝望,所以拼命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想要告诉土地:千万不要放弃啊,你可曾记得,我们曾经拥有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曾记得我住在你的怀里时,在那无比温柔的黎明经常唱起的那支歌?来,我再唱给你听……

我仿佛能听见这一只无家可归的鸟儿,围绕着土地一遍一遍盘旋,它嘶哑的鸣唱越来越微弱,然后,它无声地坠落在土地上。它在生命最后一刻给土地的安抚,让我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生命最后一刻,受到了来自祖母的温暖抚慰,那种抚慰,源自一束多么微弱的火柴光亮。柔弱的美好与巨大的厄运,形成强烈对比,让我的心揪成一团。深沉的爱,就是这种揪心的疼痛。

这首诗我在百度直播间里讲过,但直播毕竟是现场讲,没有精细推敲,这里重新整理一下,给老师和同学有个更直观的参考。关于诗歌的解读,我的观点是以诗读人,而非以人读诗。以后我会继续为大家解读一些古诗文和现代诗文,欢迎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