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时间:2021-03-10 11:52:27

相关推荐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作者:张老师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燕雁,很多资料上的注解认为,燕雁是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而不是指鸟类的燕子和大雁,估计是因为燕子不可能出现在冬天的太湖上,才把燕理解为北方幽燕吧。

其实,燕子果然不会出现在冬天的太湖上,大雁也同样不会出现在冬天的太湖上!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大雁南飞的时节是“秋分后又飞往南方”,

从秋分到立冬有一个半月时间,再根据后文残柳参差舞的景象,表明入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北方的大雁应该早就飞过江浙往南方去了,不会还在冬天的太湖上空飞过!

既然燕子和大雁都不会出现在冬天的太湖上,那诗人又为什么要写“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呢?

从这一句诗来看,重点是无心和随云去,无心表示无欲无求、无忧无虑,能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随云去包含着二层意思:

1,能够跟白云一起飞,表示飞得很高,飞得很高又表示远离红尘、远离世俗,能够过着逍遥超脱的生活。

2,能够与白云为伴,表示很优哉游哉,能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人如果也能够无心随云去,也能过上远离世俗、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那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

这句诗从表面上看是在写鸟,其实是在写人,是诗人借飞鸟来表达一种人生的向往。作为鸟类,不管是燕子还是大雁,本来就无所谓有心无心,无所谓随云不随云,无心随云去只有一种拟人的写法,鸟类是体会不到无心随云去会有什么特别的快乐。

只有人整天生活在尘世中,整天要为生活而奔波劳累,还要忍受种种的忧伤痛苦,才会羡慕飞鸟的无心随云去。所以,诗人是为了表达一种远离尘世、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人生向往,才写了无心和随云去,更为了体现无心和随云去,又写了燕子和大雁这样的飞鸟。

因为燕子和大雁都是典型的迁徙鸟类,在人们的心目中,燕子和大雁能够天南地北的长途迁徙,当然也就能随云高飞了,能够随云高飞也就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也就是无心,说明燕子和大雁都是符合无心随云去这个品性的。确切的说,是诗人有意识的把无心随云去的品性赋予给了燕子和大雁。

由此可知,把燕雁理解为鸟类的燕子和大雁,比理解为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更加合适。如果一定要把燕理解为北方幽燕,这句诗就变成了“北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这样理解起来就难免有北雁南飞的味道了,而北雁南飞就不是无欲无求,也就显示不出无心随云去的自在超脱,也就没法跟后文中的天随子陆龟蒙相联系了。

太湖西畔也包含着二层意思:

1,燕子和大雁是在太湖西岸的上空伴随着白云飞翔,表示燕子和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意境,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样,在这么一片开阔宏大的意境中,有飞鸟无心的随云飞去,更加让人感受到飞鸟的远离尘世、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也更加让人心生向往。

2,飞鸟是在太湖西畔的上空,而诗人却是在太湖东岸的吴江,太湖的东西宽度约有四五十公里,在这么又远又高的天空中,即使有燕子和大雁都不可能看得见,更不要说还能看得清是什么鸟类。

所以,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得知,诗人并不是真的看到了燕子和大雁在太湖西畔的上空飞翔,而只是诗人的一种想像!

就如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能看到白日依山尽,能看到黄河,却不可能看到河水流入大海,所谓的黄河入海流,其实也是王之涣的一种想像。

在这首《点绛唇》中,诗人或许只是看到了有别的飞鸟飞过,或许什么鸟都没看到,但在诗人的想像中,在这么开阔宏大的太湖上空,如果有燕子和大雁伴随着白云优哉游哉的飞翔,那是多么的悠闲自在!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至于此时的太湖上有没有飞鸟,有些什么飞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诗人已经在他自己的想像中看到了燕子和大雁在太湖西畔随云飞去。也就是说,诗人是为了体现出无心和随云去,才想像出了燕子和大雁。

诗人为什么要用冬天里并不出现的燕子和大雁来表示悠闲自在,而不用其他鸟类?

1,燕子和大雁都是迁徙的候鸟,能够高飞,远离尘世,逍遥云外,显得悠闲自在,符合诗人的意境。

2,太湖一带最常见的鸟类有麻雀、喜鹊、白头翁等,都不是很能高飞的鸟类,如果写这些鸟在太湖西畔随云去来表达悠闲自在,显然不合适。

所以,虽然冬天的太湖上没有燕子和大雁,但诗人采用了实境中虚写的手法,在太湖的实境中,又想像出有燕子和大雁飞去的情景,诗人借燕子和大雁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意境,来表达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只不过托的是虚物而不是实物。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冬天的黄昏本来就阴沉,何况在下雨前,天色格外阴暗,这时的山峰,看上去更加暗沉濛濛。

这样的山峰在这样的天气下,就好像是这几座自身都在忧愁清苦中的山峰,却还要商议着准备下雨一样。在这一句诗中,诗人的想像就更加浓郁了,因为山峰又不是人,哪会感觉到清苦?又哪会商略?

而且,明明是冬日黄昏下雨前的天气,才让山峰显得暗沉濛濛,并不是山峰自己能暗沉下来并促使下雨。但在诗人的想像下,变成了山峰自己能暗沉下来还要商议下雨。

这也是明显的实中带虚的写法,在冬天黄昏下雨前的山峰这个实景上,把山峰想像成了活的一样,山峰自己都很清苦,却还要商议着为别人下雨,这是多么的忧愁劳苦啊!

可以明显看得出来,这是诗人借山峰来表达他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不理想、很忧愁、很清苦,这也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借的依然是虚景而不是实景。

综合上半阕,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燕雁无心和数峰清苦都是诗人的想像,且这二个想像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无心的燕子和大雁,在太湖上空悠闲自在的飞着;忧愁清苦的山峰,还要商议着为别人下雨。

前者是远离尘世、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后者却是忧愁劳苦的;前者是诗人所向往的,后者却是诗人正在遭受的。这也为后半阕诗人想隐居却不能如愿作了非常好的铺垫。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诗人记得就在这吴江附近,有一座桥人称第四桥,唐代的陆龟蒙就在此桥边隐居,陆龟蒙号天随子,就如同燕子和大雁随云而去一样,是远离尘世、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

在诗人的心目中,只有天随子陆龟蒙这样的隐居生活,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要是能够跟着陆龟蒙也在这里隐居,也就能像无心的燕子和大雁一样,可以过上远离尘世、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悠闲生活了。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可惜如今是什么年代啊!陆龟蒙早已成为了古人,现在诗人只能靠着栏杆来怀念这位古人了。

这时候,诗人又看到了冬日里败残的柳枝在风中乱舞的景象,更引起了诗人忧愁哀伤的心情。

其实,诗人不去隐居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如今没有了陆龟蒙,如果真要想隐居的话,有没有陆龟蒙都可以隐居,关键是现实生活不允许诗人就此去过隐居的生活,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能让诗人去隐居,从这首诗词中是看不出来的,毕竟这不是一首叙事诗,不需要把前因后果全部交代清楚,诗人没有去隐居,总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吧!

所以,诗人才用上半阕中清苦的山峰,来象征自己想学陆龟蒙,却又无法实现,只能继续在忧愁劳苦中过着痛苦不得已的生活。

读懂这首古诗词的关键,是要疏通诗词中的二个想像、二个象征、二个对比、一个总结。二个想像是指无心的燕雁与清苦的山峰。

二个象征是指用燕子和大雁的无心高飞来象征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用山峰的清苦下雨来象征自己的忧愁劳苦,在这两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同时,向往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与不能实现的无可奈何,更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正因为诗人不得不放弃理想而无可奈何地接受忧愁劳苦这个现实,所以才用残柳参差舞这个哀伤忧愁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哀伤忧愁的内心,并以此作为点睛式的总结来结束全文。

这首诗词在写作上,是典型的实中带虚的写法。太湖、数峰无疑都是实写,无心、清苦、商略就是虚写。

诗人之所以要借虚写来表达隐居生活的自在和现实生活的愁苦,其实也是写作上的无奈。因为诗人想隐居的思想,是太湖边上的第四桥引起的,由第四桥想到了陆龟蒙,由陆龟蒙想到了隐居,想到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为了要表达悠闲自在,才需要在现实中找一个悠闲自在的实景,来触景生情并心生向往,但由于在太湖上找不到这样的实景,所以只好虚写了一个燕雁无心的虚景。

同样,诗人为了表达忧愁劳苦的心情,也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处实景来触景生情,但在太湖上也找不到这样的实景,只好把山峰想像成忧愁劳苦的样子,才有了数峰清苦的虚写。

这样的写作思路就有点倒因为果了,正常的诗词都是从实景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姜夔这位诗人虽然在第四桥边触物生情,若能直接展开诉说内心,不再去理会什么景色,或许会写得更好,但为了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一致的效果,刻意的又去虚写了一个人造背景,未免因果颠倒。

诗人的写作技巧确实高超,但这种刻意的为填词而选字的写作,使得整首诗词人工斧斫的痕迹非常明显,显得不够自然天成!这也是后人评价姜词用字奇特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在姜夔的另外二首有名的《暗香》《疏影》中,也能感受得到。诗人形成了这样的写作思路,终究难以成为如李清照一样的词坛高手。

综合整首词就是说,诗人路过太湖边的吴江,看到天上有飞鸟飞得很自在,想到陆龟蒙的隐居生活也很悠闲自在。又看到下雨前的山峰很暗沉,就想到自己的生活很愁苦,真希望能象陆龟蒙一样去隐居,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允许自己去过自在超脱的隐居生活,于是诗人很哀伤忧愁。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李商隐《无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心慧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