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匠心传承 第八代苗医药传人

匠心传承 第八代苗医药传人

时间:2019-04-28 01:08:02

相关推荐

匠心传承 第八代苗医药传人

他叫王增世,今年57岁,苗族,家住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的传承人。

他是家族的第八代苗医药传人。早上7点过钟,王增世出门走进海拔2200多米高的雷公山采药。公统村距雷山县城42公里,位于巍巍莽莽的雷公山山脉之中。因山高路远,生活在山区里的苗族乡亲看病十分困难,赤脚苗医就成了他们健康的“守护人”。

王增世自小跟随略懂医术的父亲一起上山放牛,父亲教他认识山上的各种野生植物,哪个是草,哪个是药,对什么病症有疗效,他20岁父亲去世后,就开始为乡亲们治病,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他采摘的这个药物叫“豆佳”(苗语),可以用来治疗肺结核。

王增世非常痴迷于苗医药,在山上采集药物时,他会对每种新认识的草药都亲自尝试,论证药性。这是他在采摘可以治疗骨病的药根。他恪守“治病救人”的祖训,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先后救治了上万名患者。

王增世采摘的草药都是大山里的各种野生植物,在别人眼里看来,这不过是一种野草,可是在他的眼里却是给人治病的良药,特别是一些藤蔓之类的就是舒筋活血,散痛定神的“宝”。

进山采药时他十分小心,除了留神脚下不要踏空之外,还得警惕四周的野兽毒蛇。“找我看病的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其他地方来的病人都有。还有美国、东南亚一代几个国家的病人是慕名而来的”。

很多名贵稀有的苗药都生长在雷公山的山顶和悬崖旁,采到那些草药非常不易。“大山里本没有路,都是采药人走出来的,不采药有谁会走到这种偏僻荒野的地方”。

这种“野草”叫“窝云那”(苗语),对肺部消炎、咳嗽有疗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病人,即便患者给钱,他也不会收。 “这是祖训,更是良心。为乡亲们看病不能讲条件。有钱的给看病,没有钱的也要给看病。也经常有医治好的病人提着猪肉、大米送过来,表达一下心意,我一般也会回送一些礼物给他们。” 因此,在病人送来的许多锦旗上,除了写有医术精湛之外,就是褒扬他的医风医德。

从医30多年,王增世用苗医药为无数乡亲治好了病。采药回家途中,王增世遇上了这两个小孩,他们都曾经是他的病人,小孩子的奶奶拉着两个小孩和他聊了起来。

回到家中王增世开始整理采来的草药。他家门口挂着“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匾牌,这是他的家,也是他治病救人的地方。他的家就是诊所,虽然家很偏僻,然而天天却是门庭若市。每天,他至少得看十几个病人,从早上不到8点就有病人开始走进客厅,一直要到晚上9点多他才送走最后一名病人。

中午时分,空气不再那么潮湿,王增世赶紧晾晒草药。有一次,王增世应病人家属要求上门医治,给病人治疗后,病人家属掏出邹巴巴的几十元钱作医药费,被王增世婉言谢绝了,病人家属见状不肯让王增世离开,王增世只好走进患者家里的厨房,抓了一把米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说:“这些米就是你的医药费,我已经收到了”。王增世的这一举动让病人家属泪如泉涌。

晾晒好的草药必须制成成药,有时候病人多了没时间制药,草药就会堆积起来。以他为代表的骨科以及疑难杂症的苗医药学术,其学术思想及医理医技特色,集中体现在辩证诊断、手法和遣方用药三个方面。

病情诊断后,他亲自给每一位病人配药,有时候他还要亲手剪断过长的草药。

对来自远方的病人,他会多配几副药,免得让病人来回奔波在大山里。所以,王增世的最大希望就是在公路边修建一个诊所,方便病人就医。

有时候再晚,只要病人走进家门,他也会仔细为病人诊治。

夜深了,王增世还在整理草药,他要为第二天给病人看病做准备。

王增世接到病人的电话,将药配好,亲自送上门去。

一位腿部骨折后并发感染的病人慕名从凯里市来到乡下,但没法下车走山路到王增世家里就医,王增世闻讯立即赶到公路边,就在车上为病人治疗。

王增世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家汉子,家里的几亩薄田和猪、牛、鸡、鸭都要靠他和爱人来打理。

空隙时他也要去割草喂养牲畜。行医治病不是他的主业,也不是靠行医谋生,他说过他就是一个地道的苗族农民。

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目前在省城贵阳一所学校传播苗族音乐,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凯里市一所学校读书。王增世希望儿子把自己的苗医药传承下去,但他的儿子说,我想学西医,然后将爸爸教我的的苗医药结合起来,开一个更大的诊所。

30多年来,王增世家里一楼的三个房间墙上已经挂满了四里八方乡亲们送来的锦旗和牌匾。王增世招收了两名学徒,正逐步将苗医药知识传授给他们。“因为我们苗族没有文字,我要把我脑袋里的苗医药知识传承下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