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浅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浅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时间:2022-10-23 19:25:25

相关推荐

浅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月号

文_陈维

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可以说,书法与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有着深厚的自身传统。如何继承传统,并将传统中的优秀技法和理念进行提炼形成自我面貌,是每一个书法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

较为典型的状况是,初学的爱好者,虽然知道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却往往找不到临摹的具体方法,有的人甚至在错误方法的指导下荒废了光阴。几年前,书法圈流传一句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这句话虽然失之偏颇,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困扰书法爱好者的主要问题。有的人技术不过关,临得不像,美其名曰“意临”,主动地放弃了接近古人的渠道,无意中也将传统的技法体系拒之门外,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有的人初学便追求粗野荒率的“民间书刻”,又因为较少的技法积累,无法做到“透过刀锋看笔锋”,以至于照猫画虎,始终找不到真正的书写感;还有人取法不正,以今人为临习的对象,或僵化不脱,或追逐时风,无法深入古人精髓。

陈维李白《客中行》诗 54cm×112cm

结合历代卓有成就的大书法家的作品和经历,我们不难得出一条结论,即是:临摹古代经典法帖是学习书法必经之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六朝人摹仿已盛,《北史》赵文深、周文帝令至江陵影覆寺碑。影覆即唐之响拓也。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其大意说的就是学习书法必须由临摹起步,而且在临摹的初始阶段,要以“形质”为重点,所谓“形质”指的就是字形轮廓与线条质感。通过这段话,我们也可看出他所强调的是要重视临摹的“形似”。这要求我们在临摹的时候深入观察每个字,甚至每个笔画的具体细微之处,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实临能够让我们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便于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提炼其书写规律。实临,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第一是文字外形,虽说汉字是方块字,但是具体观察经典的书法作品,或者把字帖中的单字外轮廓勾描出来,我们会发现,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多边形特征,这种多边形就是我们临帖需要着重把握的地方。另外,一字之内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部首,每个部分往往都不会像印刷体一样均匀对称,而是有错落对比。把握这种特征,是掌握结构的重要方法。第二是运笔角度,运笔角度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的是起笔与收笔的角度,另一层指的是行笔角度,即线条本身与水平线或垂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有不少初学者临帖观察不细致,养成了习惯性的运笔方式,造成笔笔雷同而缺少变化,想要规避这种情况则需要着重观察起收笔的角度,让运笔尽可能丰富,避免概念化。第三是笔画方圆,毛笔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故而起收笔的形态常常有各种形状。方与圆是两种较为基本的形态特征,方笔刚劲有力,圆笔温润饱满。除了方圆之外,还有接近方圆或方圆之间的各种形态,临摹的时候要尽可能观察仔细,表现准确。第四是提按粗细,所谓提按就是毛笔垂直的运动过程,提笔则线条细,按笔则线条粗。这也是毛笔不同于硬笔的地方。提按既存在于一点一画之内,也存在于偏旁部首之间,更存在于字与字之间。练习的时候要表现甚至强调线条的提按关系,这样才能够使线条层次丰富,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陈维古诗一首 165cm×62cm

另外,在学习书法的开始阶段,选择一个好的范本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学习书法宜从正书(篆、隶、楷)开始,从中选一个经典的字帖即可。篆书运笔较简单,对于训练线条的稳定性有帮助,但篆书对于没有书法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文字不易看懂;隶书的运笔相对篆书有一定的丰富性,但总的来说并不复杂,文字也易识;楷书运笔比较丰富,点、横、竖、撇、捺变化多,需要多花一些精力,其优点在于易识,能够将写字的实用性与书法的艺术性相结合。有的学者认为学书法应该沿着书法发展的脉络,从篆书开始,然后学习隶书、楷书。这种方法对于专业性训练有其优点,对于系统地掌握笔法、结构演变有一定帮助,因此不少高校书法专业的训练多按照这个路径。但若按此理推断,学习书法是否要从甲骨文开始呢?是否还要从彩陶刻画开始呢?再上溯,是否还要从结绳记事开始呢?所以,主观认为篆书是隶书的基础,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也是不对的。

我认为,每个人在选择字体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的字帖,应该是经典碑帖,不能以今人的书法为范本,无论其名气多大,都是不可学的。以楷书为例,历史上经典碑帖种类繁多,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等大家的法帖是首选。相比较而言,欧、颜、柳书法多为碑刻作品,因此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对于建立法度很有意义。但因为碑刻铭文不可避免地过于严谨,会显得书写性比较弱,如果没有良师指导,可能会陷于描摹的境地而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我常常推荐书写性较强的经典楷书作为学习范本,比如智永《楷书千字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赵孟 《胆巴碑》等。书写性强的楷书,没有刻意强化线条的装饰感,保留了书写过程中的自然笔痕,方便临习者找到书写感觉,如果之后想要转学其他字体,很有帮助。以智永的《楷书千字文》为例,他传承了王羲之的笔法,又有着很强的书写性,加之《千字文》涵盖了大部分的常用字,故而很适合作为入门实临的范本。而且,唐代以前的楷书遗存,多以碑刻的形式保留,墨迹的存世量很少。碑刻书法作品以传拓的方法再现,只保留了线条的轮廓,失去了运笔的丰富变化。智永《楷书千字文》作为经典之作,又是大篇幅的墨迹遗存,有着极高的价值。

陈维五更一片七言联 120cm×22.5cm×2

实临古代碑帖,以智永《楷书千字文》为例,我们应该以运笔为重点,着重体会古人在自然书写状态下露锋的运笔节奏。其起笔或圆或方,折笔或饱满或硬瘦,提按或粗或细,角度或斜或直,多关注这些细节,做到“察之者尚精”方有可能“拟之者贵似”。另外,智永作为隋代的大书法家,其书法承上启下,结构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内部空间的处理在均匀中又有变化,在整齐中不失错落,需要准确把握。古人说:“初临帖时,求其逼真,勿求美好。”故而,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万万不可以“意临”为借口来掩饰技法的不成熟和临摹的不准确。

当实临帮助我们解决了基本的运笔、结构等技法的基本问题,下一个阶段则是如何将古人的技法融入我们的书写习惯里,我认为,临仿式的集字创作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一首诗,或是一篇古文,然后从所临习的范本中找出所需的文字,参考临仿创作。这样的过程对训练章法意识以及强化字形记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在临摹的范本中无法找到所需的文字时,我们就不得不以所学的技法进行“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赵宧光《寒山帚谈》云:“参古作我书,借也,非盗也;变彼作我书,阶也,非借也;融会作我书,是即师资也,非直阶梯也,乃始是学。能具此念而作书,即笔笔临摹,无妨盗比,但问初心何心耳。”而临仿式的创作正是在学习阶段做到“参古”与“融会”的极好途径。

陈维刘禹锡《陋室铭》 50cm×135cm

当我们经过了实临与临仿式的创作,即可初步掌握某种字体的基本规律。这就做到了学习书法的“专”,下一步则是有规划地“博”。“博”的阶段,可以之前所学的一家为基础,选择性地吸收其他家的长处。意临在这个阶段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意临,则是要求临习者有选择性地取法古帖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举例而言,想提高线条的质量,《石门颂》就很适合作为取法对象,带着这样的目的来临习,其提按、空间,就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只需要取其线条质感即可。又假如某书法爱好者长期学习楷书导致书写的节奏性不够,那么草书、行书就很是适合作为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时候,他就可以以线条的牵丝连带、笔画的使转跳跃作为研习重点。但是意临关键得有个“意”,也就是在临摹之前,就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把意临理解为“随意地临摹”。所以说,意临应该是学书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有选择、有目的、有辨别地临习经典作品,这种“意临”与实临有较大的区别,其侧重点在于追求超越形似的神似。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则对临习者有较高的要求 — 至少要有较成熟的技法积累和艺术观念,不然的话,漫无目的地“意临”则是自欺欺人,无益进步。

陈维袖里笔端七言联 100cm×45cm

以赵孟 、王铎二人所临《集字圣教序》为例,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原原本本地临摹原帖,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他们所需要的是通过临习此帖来获得创造的灵感,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他们会在临习的过程中将原帖的某部分特征与自己的个性结合起来。而其他不太被关注的特征

也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故而赵孟 所临温文尔雅,王铎所临大气磅礴,二人各取所需,各成体系。同样,我们还能在其他人的临本中找到其他优秀的艺术气质。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代书家,如果想要出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意临是必经之路。

陈维花木琴书七言联 100cm×45cm

徐渭《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云:“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然窥其露己笔意,必高手也。优孟之似孙叔敖,岂并其须眉躯干而似之耶?亦取诸其意气而已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这两段话说的都是成熟的书家在掌握了基本技法之后寻求突破状态下的“意临”,如果初学以此话为准,则南辕北辙,失之愈远了。

陈维简介

1988 年生于景德镇,现居南京,任教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终南印社社员、鄱湖印社副社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南京市栖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印林》编委、景德镇市青联委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立项资助对象。曾应邀在 CCTV 讲解书法篆刻。曾获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二等奖、傅抱石诞辰 110 周年全国篆刻大赛二等奖、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命题创作大赛优秀奖、第二届“临川之笔”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官塘杯”中华朱方全国篆刻大赛新秀奖、“红色政权杯”全国名家书画展三等奖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