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读物?英国儿童科普作家这样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读物?英国儿童科普作家这样说

时间:2021-01-08 05:47:16

相关推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读物?英国儿童科普作家这样说

日前,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布了《上海市少年儿童阅读报告》,就上海0至16岁的少儿喜欢看哪些书给出了答案。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图书类别仍然是文学类图书。其中,单行本热门图书里武侠、童话最受孩子们欢迎,《乌龟一家去看海》《爆笑校园》《射雕英雄传》分别位居低幼段

(0-6岁)

、小学段(7-12岁)

、中学段(13-16岁)

热门图书单行本第一名。而在热门系列图书榜单上,《世界著名恐龙》《植物大战僵尸》《哈利·波特》分别位居低幼段(0-6岁)

、小学段(7-12岁)

、中学段(13-16岁)

第一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科普、数学等门类“进驻”低幼段读者书单,与此同时,科普、宇宙科学、科幻、中国历史等门类均受到中小学生追捧。显然,虽然文学阅读热情不减,但科普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孩子们的选择。

如何选择合适的科普书?如何判断课后阅读材料是否适合小学生?又是否适合带入到小学的科学课当中?事实上,对于科学阅读,我们的问题还不止于此。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读物呢?近日,来自英国著名儿童读物出版公司尤斯伯恩的三位儿童科普作家,来到中科院玉泉小学,现场进行了“好的科普书好在哪儿”主题分享。北京教育研究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科学室主任彭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少儿科普阅读指导专家李一慢,接力出版社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白冰等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科学的智慧来自哪里呢?科学和科普读物。已经在小学校园做了十多年阅读课的李一慢担任这场活动的主持人,他注意到,人类的智慧来自于人文、艺术、运动、文学、科学等诸多方面,但孩子和家长往往更重视文学阅读,对科普阅读和其他学科阅读却存在许多痛点。

“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英国尤斯伯恩出版公司 编著,接力出版社出版。最新一批15册于本月全面上市。

互联网时代科学素养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读书就像吃东西一样,需要注意膳食营养,不光要读文学,读历史,还要读自然科学。”白冰以尤斯伯恩的科普翻翻书为例,提到这个系列图书的创作理念是让书看起来很好玩,并将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系统,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孩子们的认知培养,阅读“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图书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爱上科普世界。

翻翻书里边长这样。

白冰也提道,在互联网时代,科学素养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想要正确认知世界,童话、漫画、小说、诗歌、科普书都需要阅读。但对于孩子来说,拥有一颗“惊奇之心”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桌子为什么是这样的?树为什么会有树根?数字有什么用……这颗“惊奇之心”正是让一个人成为伟大人物的基础。

因此,白冰说,激发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热情,让他们对万事万物都保持这种“惊奇之心”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图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就非常有必要,比如有声书中有鸟叫、老虎叫、青蛙叫,钢琴书可以在书上弹奏乐曲,扬琴书可以用小锤子敲打出好听的声音,等等。白冰认为这些图书可以让孩子们全身心地进入一个奇妙的科普世界,体验各种不同的感觉。但与此同时,科普书也并非谁都能写,“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样重要。”

尤斯伯恩出版社创始人皮特尤斯伯恩。

简·彻丝荷、安娜·米尔伯恩和凯迪·戴恩斯都是“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科普图书的作者,其中,简是科普翻翻书的创始人,安娜是“尤斯伯恩偷偷看里面”系列图书的作者,凯迪是“尤斯伯恩看里面”第一本书的作者,她们都是在尤斯伯恩从事创作的儿童科普作家。

自1973年成立以来,英国尤斯伯恩出版社一直为全年龄段儿童创作书籍,其中由他们推出的“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儿童科普翻翻书已经风靡全球37个国家,总销量过亿。该书截至目前已出版中文版60册,其中最新一批15册于本月全面上市。自4月9日起,简、安娜和凯迪正式拉开了她们的中国之行序幕,分别前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五个城市。此次中国行,三人以揭秘全球畅销科普书“尤斯伯恩看里面”的幕后创作故事为主,带来了她们对科普书创作的理念。

安娜·米尔伯恩(右二)和凯迪·戴恩斯(右一)

毕业于约克大学,已经在尤斯伯恩工作了四十年的简是科普翻翻书的核心创作人员,她提道,在创作图书时,团队非常希望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自己所创作的语言和插图都能够贴近小朋友。在创作图书之初,她会走进校园,把自己假装成孩子们的一个大朋友,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收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简曾经创作过一本关于成长的图书,就是因为有孩子向她提问,“为什么小宝宝会一直哭呢?”

翻翻书里边长这样。

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插图的核实也极为重要。安娜为尤斯伯恩工作了,创作了超过一百多本图书,在她看来,所有尤斯伯恩的图书,插图都非常重要。为了创作《尤斯伯恩偷偷看里面·海洋》一书,安娜收集了许多资料,最终由设计师呈现出来的草图,连颜色都非常接近图片资料。“我们希望书里所有出现的内容都非常贴近孩子,与此同时,也要保证里边的科普知识具有权威性,为此,所有书中涉及的内容都需要经过相应的专家审定。比如我们做《揭秘太空》这本书,就需要和英国宇航局联络,来确定我们的知识具有权威性。”简补充说道,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令人满意,创作一本翻翻书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些书不仅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更得到了全球小朋友们的喜爱。

安娜·米尔伯恩(左)正在就翻翻书中的细节与同事进行沟通。

“孩子们就是未来,是可能会改变世界未来的科学家。”凯迪是三位儿童科普作家中最晚加入尤斯伯恩的,迄今为止也已经为尤斯伯恩工作了,创作了六十多本图书,其中包括了三十多本翻翻书,她认为,“孩子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凯迪看来,这需要六个步骤: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具备科学思维,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海洋》一书中的寄居蟹。

并非很小的孩子就要阅读很幼稚的书

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科普书?在拥有了一本好的科普书以后,我们又该如何使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对此做出了解答。她首先谈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曾经拒绝去以色列当总统的请求,因为他想做一名科学家。在爱因斯坦看来,与政治相比,他的方程式才是永恒的。李敏谊认为,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看待科普书,因为科普书中凝聚了人类理性知识的精华。“为什么科普书要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读起?因为儿童就是天生的科学家。”在她看来,阅读科普书,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们的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就是热爱问问题。

来自孩子们的问题。

李敏谊注意到,中国孩子在和举行的国际学生评估中,阅读部分仅仅略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在说明文上的阅读表现非常不佳,而科普书恰好和说明文有关,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熟悉科普读物,对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她提道,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ABC时代,其中A是AI,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ABC时代对今天的课程提出了整合课程的概念,“好的科普书,要做成综合课程才有意思。”她以《揭秘雨林》一书为例,在这本书中,用四季去讲森林的变化,这属于记叙文,但书里同时又讲到了森林中动物的习性,这又具备了说明文的特征,“好的科普书既能给孩子们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同时又要把人类理性知识的精华都凝聚其中,这让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从书中学到逻辑,锻炼思维能力。”李敏谊认为,这些科普书可以研发为科普课程,通过专业讲解,达到让孩子们立体学习的目的。

教育教学专家彭香,则进一步就如何利用科普书进行科学教育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彭香注意到,对科普书的阅读,其实是发展的需求。“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生活,都必须去探索,孩子们要去发现世界、了解世界,这就是基本需求。”而好的科普书如同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既可以带领孩子认识遥远的世界,也可以将很小的事物通过绘画反映出来,更可以了解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彭香注意到,并非很小的孩子就要阅读很幼稚的书。她提道,大脑是人这个生命体中发育最快的器官,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读书。彭香以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为例,指出这件事儿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可能学到,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接受更加深入和深刻的自然知识。彭香特别强调,读书并非漫无目的,也绝非为了功利。彭香说,“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将所看到的东西通过神经传入大脑,而大脑中的蛋白质可以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有的东西你当时没觉得有用,还有的东西你看完了就会忘记,但这都是暂时的,在一定的情境下,这些东西会提取出来。读书不是问我们现在有什么好处,但它对你的成长发展是有好处的。”

科学教育应该成为与数学和语文并列的主课

科学很有用,但是科学很难懂。有“火星叔叔”之称的郑永春首先提到了人们对科学的偏见,很多人把科学和很多公式、术语、代号相挂钩,甚至会觉得科学很有用,但也会干坏事,比如转基因或者石化污染,化工厂爆炸,这些都是孩子们对科学的一些印象。

“为什么科学会让我们感到无趣?为什么科学会让我们感觉不好玩?”郑永春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科学有门槛,但一旦跨入了这个门槛,科学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你们对科学家又是什么印象呢?”郑永春说,科学家并不是电视里看到的白发苍苍,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用瓶瓶罐罐的人,“那是化学家。”郑永春注意到,之所以大家对科学家的印象非常刻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普书并没有把一个正常的科学家、有趣的科学家、丰富的科学家、多元的科学家形象传递好,而只有足够多元、丰富、有趣的科学家,才能够成为吸引孩子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

翻翻书长这样。

“为什么科学很难,很不好玩,我们还要学科学呢?”郑永春的答案是,“因为科学实在有趣,实在有用。”那么,什么是科学?为什么要学科学?为什么要做科学教育?应该怎么来做?郑永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学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所以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郑永春说,科学的本质就是求真,但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够接近真实,“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理,但是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真理。科学的关键是证据,是验证。科学上不应该有权威,也不可能有权威,权威是阻碍科学创新的。”

之所以要学习科学,正是因为科学是理性的,对我们人生的发展和未来都非常有帮助,能够提升个人价值。郑永春注意到,中国的整体科学素养还很低,科学课在中小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文学读多了,科学读少了;科幻读多了,科普读少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翻翻书长这样。

郑永春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成为与数学和语文并列的主课,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像科学家一样处理各种事务,就像学习钢琴,不一定是为了成为钢琴家一样,“科学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他以提问为例,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家的思考模式,在他看来,得出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结果以后,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图标表达都非常重要,“我们天天写作文,但很少用图标的方式来表达结果,这就是科学训练的不足。”郑永春补充说道,这种训练并非要读到研究生才可以,“科学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训练一定要从儿童阶段开始启蒙。”

郑永春强调这种启蒙阶段非常重要,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领导能力,跨界能力,以及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深刻的认识人类和自身的命运,“说白了,就是可以改变‘三观’。”郑永春认为,科普书能够帮助孩子去求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阅读科普书也是对孩子进行科学训练的方法,好的科普书可以锻炼科学思维,打破专业壁垒,让孩子对多种学科、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当孩子可以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讲解给别人,甚至在某个领域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的时候,这才是阅读科普书的成功,也是探索科学的重要环节。

作者: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编辑:吕婉婷;校对:翟永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