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孔子传世经典《论语》前三句 竟被人误解几千年?浅析其中的秘密

孔子传世经典《论语》前三句 竟被人误解几千年?浅析其中的秘密

时间:2019-04-07 04:31:15

相关推荐

孔子传世经典《论语》前三句 竟被人误解几千年?浅析其中的秘密

孔子传世经典《论语》有言在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首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话。

众所周知,作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述的《论语》文集,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著作。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用极少、却极精致的词句,阐明了为人处世、道德伦理,乃至治国理政的仁、礼以及中庸之道。

它的伟大,自不必多说。

只是,这最初的前三句话,竟或被人误解千年有余。

那么,这简简单单的三句古文,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让我们先来用我们高中所学的古文常识,来简单“直译”一下这三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了,又时常温习所学的,这不是很让人愉悦的事情吗!(其中‘说’通‘悦’,是愉悦的意思)

第二句话: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第三句话: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

乍一看,这样的“直译”虽然略显生硬,但却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仔细分析,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在我们上述的直译中,有些东西是并不清楚的——

学而时习之,学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朋自远方来,这位朋友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人不知而不愠,这个“别人”到底是什么人,他到底不知道什么呢?

有人说,学的当然是知识了;朋友从远方来当然是来聊知识的了;“别人”当然是指学知识的人,不知道的自然是知识了。

好的,这样的理解自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我们通过语感而进行的“意译”。

但是,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衬托,我们还会这么理解吗?

你怎么就知道这位朋友是来“聊知识”的,而不是来“比试武艺”的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儿,这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的“三句话”,似乎在说“一件事”。

换句话说,这三句话,存在着明显的前后逻辑关联。

事实上,遍观《论语》所有篇章,大部分章节都具有明显的上下文逻辑关系。

况且,《论语》文集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在描绘“某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孔子教学场景。

同一个教学场景,如果只是叙述相互独立的三件事,这是说不通的事。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最初的三句话,给出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呢?

——

学习了知识,又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愉悦的事情吗?

有一位朋友,从远方来找我,正是为讨论这学习知识的问题,这难道不让人高兴吗?

在和这位朋友讨论学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知识这位朋友不清楚、或者理解不了,对于一些知识,这位朋友也并不赞同我的看法,然而,我却不为此而感到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之所为吗!

是否,像上面这样,解释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句子,才更为合理呢。

看来,人们兴许真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误解了孔子《论语》这三句话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当然,这样的误解倒也无可厚非。也许这正是《论语》的博大精深之处。

一段话,能够为众人理解为不同的意思,而每种意思还都有价值,这便是它的伟大之处。

正所谓,大道,莫如水也。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加入到对这三句话的讨论中。

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