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正大气象——李峰书法作品(杭州)展 开幕在即

正大气象——李峰书法作品(杭州)展 开幕在即

时间:2022-07-24 21:18:35

相关推荐

正大气象——李峰书法作品(杭州)展 开幕在即

展览时间:

年 9 月 15 日至 10 月 6 日

展览地点:

杭州市拱墅区沈半路 198 号墨舞书院

艺术简介

李 峰,字文白,号松堂,停云子,斋号停云馆,河南原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二届国学班成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清华美院名家工作室助教、河北美院特聘教授、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平原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篆刻作品二十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赛中获奖入展。

出版有《李峰书法作品集》、《李峰甲午新作选》、《游目骋怀—李峰书法篆刻作品选》

学 篆 点 滴

我接触篆书较早,大约十三、四岁时便喜欢,其时随恩师齐慧海先生习大楷,每日于青石板上描摹勾勒,仿影悉出先生之手,皆“正大光明”、“振兴中华”等词句,孩童时无知,现在想来乃极“正能量”之语也。后以柳公权《玄秘塔》为范本,临池不辍。稍长,展示欲望渐浓,每成一小幅,必张壁观之,常恨名下无印,遂以木块削平,尖刀凿之,一印既成,心大乐,抄古诗,拎红印(办公印泥),张于床尾壁上,洋洋得意,心满意足之情,今思之,犹陶陶然如在眼前。

此后,刻印之心愈重,习篆之念愈浓。八四年前后的原阳小县城,书法碑帖及篆刻工具书尚极溃泛,每作一印,篆字无从查考,识篆、习篆皆于报纸插印中寻觅,犹记于邻居奶奶家得见《书法》杂志(约八四年第四期)石鼓文专刊,如获至宝,朝夕揣摩,所得尤多。

学书者众,个体有差异,取法无定则,然宜由正书入手,正书中,余以为先由篆入为优,篆则先学清邓、吴墨迹为便。然后上朔周秦三代以上,既知本源,顺流而下,汉、唐后之隶、楷、行、草诸体尽收眼底矣。

学篆入门,必先得中锋,次求体势,起、行、转、收,笔笔使锋在画中,中锋既得,手、腕渐稳,由邓石如、吴让之墨迹入,细心揣摩,得笔、得势、得体、得熟,渐悟擒纵自如,心手互动,循序渐进,久而久之,身正手稳,心平气和,必有所成。

作篆最忌描画,起承转让,提按顿挫,一如真、行,辅以枯湿疾徐,自有所得。盖文字之始,以书写记事为用,无描头画足、粉饰展示之功。细察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名作,温文恣肆之间,笔挟风雷,进退自如。观黄宾虹、沙孟海、李刚田诸先生作篆运笔,行云流水,缓急互见,绝无滞塞之笔也。

篆有篆法,楷有楷则。篆无楷法,自成高古;楷无篆意,必难沉郁。鲁公所以卓然唐楷之林者,盖以篆籀之意而入楷,森严浑穆,正大端方,所谓盛唐气象,唯鲁公方可担得。

篆书用笔,须指、腕相合,最忌使转僵滞,所谓八面出锋者,非行草独有,其源在篆也。既得中锋,心、眼所到处,指、腕互用,长线须腕沉,短划必指运,转折顿挫处,八面出精神。

作篆之难,非难在用笔,而难在识篆、用篆。古人作篆,用字之严谨自不殆言。近世之名家如商承祚、沙曼翁者,虽博古通今,名播宇内,而于篆法稍有疑惑,必查典寻经,然后书之,盖敬畏之心存焉。

学 隶 点 滴

我少时很淘,极不安份,自入书法之门,坐功日长,顽气渐收。书作每于师长、邻里处讨得些许赞赏,便陶陶然不可名状,习书之兴趣、信心日增,三毛、两毛零花钱,亦皆投资文房四宝及各体碑帖,课上课下,均以书法篆刻为第一乐事。

至十六、七岁,《青少年书法》与《青少年书法报》已见多幅“作品”。八七年于上海《文汇报》举办的“理想奖”学生书法大赛中得“三等奖”,得意之下,俨然以“书家”自居了。八八年与老友刘永胜合订《书法报》,信息渐多,眼界渐开,复观所谓“得意之作”,篆书不知笔法,楷书不入晋唐,行书堕入野道,不堪入目矣。

及至步入军营,服役于甘肃平凉,所携不过一小包衣物,一大包碑帖而已,军训间隙,熄灯之后,不忘临池读帖。思孙过庭《书谱》“取法手上,仅得其中”之句,逃“篆不懂结字,行难于使转”之境,遂自汉碑入。初习《曹全》,喜其流美舒展,后腻之甜俗,转习《礼器》,喜其挺拔不群。后自《武咸》、《敦煌》、《居延》、《甘谷》诸简书中寻觅消息,其纵横跳荡处,悉与《礼器》暗合,习之最久,得之亦最多。

复员后,生活、工作之余,作书临池渐少,偶有空闲,舔笔为之,每于案头数种法帖遍临一遍方才痛快。一帖在手,不过三五行而已,浅尝辄止,心浮气燥之病,至今未祛也。

隶书虽于东汉始趋成熟,然其雏形早现于春秋战国之长沙子弹库、马王堆、郭店等楚帛、楚简书中,其体势由纵转横,波挑渐现矣。

古人云“不究于篆,无由得隶”,学隶须究于篆法,熟知隶变,一味《曹全》、《史晨》便落死套,难避“唐隶”之病也。“清隶”诸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何绍基者,之所以能超迈宋唐,直逼两汉,盖多得于“究于篆籀”也。

学隶须从汉碑中寻厚重,自简帛中求飞动,于篆籀间得意象。一味厚重则板滞,一味飞动则虚浮,一味意象则苍白,所谓知繁就简存意象,学浅言多徒空谈。我虽知其理,奈何资质愚钝,不能得之。

学隶之门必先入汉,以一家为律,得用笔、体势、神采,然后博采众长,察其同,辩其异,互相印证,方可登堂入室。

我学书法,失之在不能专精,得之在“杂烩”亦香。窃以为篆、隶、楷、行、草诸体,犹如食之米、面、油、盐、茶,功用体貌虽不同,而皆能食之而化,互充互补,合为血脉。试观古之卓然成家者,皆兼擅诸体,鲜有以独习一体而传之久远者。今人则相反,但观电视报端,未得一体皮毛,而夸夸然自居名家者多矣,盖其非无畏也,乃无知也。

世人多以隶源于小篆,实则不然,盖小篆取古篆之工整一路规范而成,汉隶则为古篆之手写体衍生演变而来,二者实为相去300余岁之胞兄弟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