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亲近自然 踏青郊游-诗画清明之一

亲近自然 踏青郊游-诗画清明之一

时间:2023-10-27 17:27:34

相关推荐

亲近自然 踏青郊游-诗画清明之一

摘要: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旧称三月节,既是一个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本文整理12篇与清明有关的诗文,一起来欣赏。

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便是古书上所谓“斗建”。北斗星指子则为冬至,冬至后105天,北斗星指乙,“则清明风至”。 万物生长到了这个时期,皆清洁而净,故谓之清明,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播谷,小满栽秧”,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所以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这首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世人传诵不衰。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是在清明前后两日,常常伴有疾风甚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这里正好赶上这一样的天气:雨纷纷。这种纷纷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而远行在外的游子,偏偏又赶上这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平添了一层愁绪,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怎么办呢?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脚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诗人问路了,牧童给答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个遥字,不远不近,诗作也戛然而止,没了下文。不过可以想像诗人是如何闻讯而喜、攒程而行、把酒言欢了。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易懂,没有华丽词句,但是鲜活生动,读来回味无穷。诗应作于公元833年清明节时,时年30岁的诗人由宣州赴任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径江宁(南京)城西南隅,此地靠近长干里闹市区,因此人烟繁盛,村内酒令飞扬,盛况空前,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

江宁杏花村,自东晋年间就以酒闻名,清初随着清军的破坏,此处被焚一空。后在吴敬梓的努力下补植一百多棵杏树,使杏花村重新恢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沽酒的雅处。1958年因兴建南京第一棉织厂,此地被占用而彻底废弃。

北宋诗人苏轼所作的这首《东栏梨花》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引人深思。

首句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作对比,景色鲜明,第二句柳絮满城飞舞的时候,梨花盛开的季节,"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正浓。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高尚。正如诗人自己,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诗人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柳絮飘落在身上,诗人也变成了“一株雪”,这里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

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北宋词人秦观的这首作品,写的是清明日郊游之景。

天气晴好,繁花似锦,外出游玩的少年相会在垂柳下,他们戴着雕刻的玉佩,穿着整齐精致的衣裳。陶醉在这春日的美景中。黄鹂和燕子都肆意地飞舞。车马和行人在大道上往来匆忙。

春光还是以前的春光,桃李依旧飘香,浅白深红的花争斗着自己新的妆颜。可我伤感那个爱惜花朵的人已经看不到了。

唱着这首老歌,眼泪盈满双目。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在无花无酒的清明,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佳节,诗人用白描手法再现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诗人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半城的少年结伴出游赏春。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佳节清明的西湖,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古之习俗,前明前两日的寒食,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王磐的这首词写出了春日游玩节目之丰富多彩,“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跃然纸上。

注:连乾,又写作“连钱”,马的妆饰物。香袖,因袖长而鞭被笼住一截,故言“半笼”。 鞅(yāng 央):马颈上的皮套子,用来套车的轭头之类。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这首诗,写尽春日得意之情。清明雨后,骑马踏青,花光映人,绿草如茵,写得清丽脱俗。

“拾翠归迟,踏春期近“,淡淡的春日里,拾翠踏青,别的女孩子求之不得,个个摆出跃跃欲试的模样。可是这位女主角显然有些与众不同:清明快要到了,正是游春踏青的 好时节,邻家女伴写来信笺相邀游春。然而樱桃花都谢了,清明将过,却不知为了何事而蹉跎。

“柔肠几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点破了女孩的心事。春天万物萌生,人的爱欲也甚于平常。花样年华的女孩,心中生长出了隐隐约约的相思之情。女伴之间的嬉戏,已经无法满足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灵慰藉,需要一位灵魂的伴侣。然而在那个年代,女子没有主动追求幸福的权利,相思有来处,无去处,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独自辗转,将如春草般萌芽的欲望一点一滴地消磨掉。

范成大的这首诗,反映出范成大离乡远行途中,心头泛起的一种怅惘、失落之感。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诗人清明日行道山中,一路看来,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没有一个人影,这写的是寂寞。

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而令人讨厌的乌鸦则活跃起来,上下翻飞,四处觅食,暗示出长眠地下的死者亡灵的寂寞。

元时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也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诗人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表现了愁思的深长。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 同时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唐时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都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