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大师赵之谦 不用方笔写魏碑 却雄强恣肆

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大师赵之谦 不用方笔写魏碑 却雄强恣肆

时间:2019-01-02 13:25:25

相关推荐

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大师赵之谦 不用方笔写魏碑 却雄强恣肆

导语:赵之谦,中国清代晚期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在“诗、书、画、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大的贡献是他为碑派书法开创了一条新奇的书风之路。

赵之谦,晚清诗、书、画、印皆精通的重要艺术家。

其书法,形成魏碑体行、楷书,将诸体书融合贯通,完善碑学技法体系。

其篆刻,从印从书出到印外求印的阶段,为后人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其绘画,为“ 海上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且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金石画风”。

其著作,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性。

十九世纪初,中国正在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摧残,而就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贫困潦倒的时代孕育出了赵之谦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给自己取号“ 悲庵”,其一生可谓是丧事不断、官场潦倒、家破人亡,但他在艺术上却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果实。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家中数代经商,幼年家到衰落,15岁时又因其兄之讼案以致家产荡尽,生活“日益危苦,经岁奔赴卖衣续食”。17岁拜沈复粲为师,从此便开始了金石学的学习,然而艺术这条道路并不是赵之谦引以为重的,他一生的志向还是做官,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

20岁这年,他随缪梓入幕,从他为考证之学,在这期间,赵之谦结识了许多道友,如周白山、胡澍、丁文蔚等,通过缪梓的指点和与这些金石益友的交流,长进不少。

咸丰九年,30岁的赵之谦中恩科乡试第三名,成了举人。曾居京师应礼部试,取为国使馆誉录,后议叙补缺,历任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他的艺术发展之路也得力于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因为当时新资料的发掘为碑学家们提供了原始的艺术范本得以观察和临习,赵之谦常常与友人相互探讨,并对此进行考证和研究。

44岁时,赵之谦应巡抚刘坤一之邀离开京城去江西,担任修编《江西通志》的主编,56岁卒于南城官舍。

赵之谦一生才华洋溢,诗、书、画、印均造诣精深,他认为“作好文字,当先读书”,他主张学问应由文字入手,追根溯源,了解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与沈树镛、潘祖荫、翁同酥、李文田等人的交往,对赵之谦学术和和生活都有较大的帮助。他在文字上的精深造诣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使得作品更有深度。

赵之谦习魏变格成就斐然。其中行草书面目最新,魏碑为体参以行草笔意,楷书能达北碑之风神,篆隶书相对次之,仍能超脱俗流打破邓氏书风的笼罩的时风,并开拓一片新天地。

赵之谦书风中“魏碑体”的影子贯穿诸体。从早年习颜仿宋,以帖入。到后来习北碑,融变诸体,以碑面出。在整个书风演变历程中,不断地接触新的领域,产生抑帖尊碑思想,并在实践中完成书风转变。到同治四年,形成独特的面貌。

从赵之谦17岁拜山阴沈复粲为师后始求《补寰宇仿碑录》,到36岁将著作完成,历时,在此过程中,收录目睹大量碑石铭刻,耳濡目染。对帖学态度开始产生变化,此后逐渐接受了碑学思想,为后来书风变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岁以前从习颜仿宋到抑帖尊碑思想的产生

赵之谦习书颇早,由于战乱早年作品少有传世,《三辰两金》是他27岁时的作品,具有典型的颜字特点。又有“见山谷大字……若有所悟”的论述,把黄山谷笔意融入笔头。

《入城临水》31岁作行书七言联,在颜字的基础上融入山谷意蕴,结体大开大阖。但此时他对自我书风评价仍是“无所得”、“亦不得”,由此可观其创风变格的书风追求,非一味沉浸于颜体的笼罩。

34岁到37岁是其从碑学思想到碑学实践的过渡

同治元年后,赵氏篆书书风开始演变,他在篆隶方面已经完全学习完白山人,而行、楷书方面还属于“颜底参以宋意”的模样。

所作行书七言联《参从历尽》,其书风跟之前习颜仿宋时期的书风相去甚远,有明显的碑味。其中“参”、“乐”等是典型的碑派笔法,用笔上不拘泥于行书点画,出现以隶书笔意入行书等特点。

体现在篆书上,则结体趋扁且越来越茂密,笔画弧度更加夸张,提按变化轻松多变,起笔偶有隶笔或魏体笔意,风格明显,如篆书《解深密经册》,此作题跋中楷书也有所变化,字形趋于扁势为主,颜体等用笔逐渐减少,魏碑体书风特点逐步显现。但仍是偶有为之,尚不成熟。

同治三年,赵之谦所刻“餐经养年”白文印中,阳文边款则更加能体现其刀刻魏体书风的成熟,此后的魏碑体书写技法也越来越成熟。行书则呈现出相对较细且带有行书笔意的魏碑体书风,形成“魏体行书”雏形特点。

其四体书风格越来越统一,且相对成熟,基本完成了由碑学思想到碑学实践的过渡。但书风尚未完全成熟。

36岁以后,从诸体书融合到金石书画融通

赵之谦在同治四年完成了书风的彻底改头换面,其四体书融合实践也更加成熟。其作品中体态宽扁,呈上收下展、 字势左低右高的倾斜状。用笔刚柔并济,点画方峻,“刀” 味十足,却不缺乏笔韵墨韵。其作以方笔铺毫再现魏碑宽博、厚重和斜画紧结的特点。

赵之谦主要从方笔为主的魏碑中汲取营养,如横画笔尖向右下,切笔入纸,由左向右倾斜缓行,行笔中多为边行边提锋,在收笔出转锋向右下拎出,形成向右下方向的斜切面。整个书写过程笔尖笔肚兼用,墨色浓郁,笔画沉厚饱满有万毫齐力之效。

这种用笔方式正是魏碑体独有的形态,铺毫转锋等这些动作正是来源隶书,只是最终笔画外形不一而已。横画中弧度是行笔过程中配合行笔收笔自然形成的,竖画与横画异曲同工,右下切入,再调笔中锋最后偏右下方提收笔形成向右斜切收锋。撇画起笔与竖画同斜侧行笔,笔画由细到粗,后顿笔向左上翘起收笔,捺画短而舒,形成撇展捺收之势,笔画肥而厚重,点画方俊沉厚,转折多拎笔右下斜切形成折笔较细,内圆外方,犹如刀刻。

其方笔写魏碑的特殊方式,形成了赵氏“魏碑体”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是赵氏变格书风中的一大创举。

篆书一改前期学邓篆的面貌,结体已经由挺拔变敦厚,略呈扁势,以方头起笔类似魏碑的用笔方式融入篆书,如同治五年所作篆书《许叔重说文解字序四屏》,结体更扁阔,在发展完白山人的基础上融入魏碑笔法和隶书宽扁体势,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篆书风格面貌。

行书方面则更为新颖,是赵氏魏碑体书风的另一个重要的创举。这种用行书笔意写魏碑的新风,打开了一道通向碑帖融合的大门。

结语:

赵之谦将北碑方俊森严、雄浑旷野的特征与帖学的雅致妍美融合到一起,将北碑体式作为结构布势之本,竭力追求自然飘逸之态,将帖派传统的用笔贯穿于点画之中,并付诸于篆、隶书等书体,所以创造出他独特的风格。

——END

让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记得关注我的百家号:俊东说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