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夸父逐日与“最早的中国” (上古神话与洛阳)

夸父逐日与“最早的中国” (上古神话与洛阳)

时间:2023-08-10 15:17:37

相关推荐

夸父逐日与“最早的中国” (上古神话与洛阳)

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上古史是与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溯源华夏文明,这也是一座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对上古史的解读,人们一向见仁见智。作为“最早的中国”,洛阳又与这些神话有着怎样的渊源?

最早的天文学家

在上古神话中,夸父逐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然而,夸父为什么要拼命地追逐太阳?可能没几个人说得清。

关于这个神话,人们最熟悉的版本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显然,太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正因如此,当夸父在追逐太阳的途中死去时,他也就成了一位悲情英雄。

不过,能流传至今的上古神话,通常都保存着人类的某种原始记忆,并非无中生有。那么,夸父逐日的原始记忆是什么?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着这个神话的另一个版本:“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日景即日影,指太阳的影子。禺谷也作隅谷,相传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也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最终渴死在途中。追有依据、因循的意思,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夸父逐日的本义并非追逐太阳,而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测日影。

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作者郑文光就说,夸父追的是日影:“(他)追随着太阳的运行,不断测量太阳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夸父可说是最早的天文学家,把他神话了,就变成了追逐太阳的巨人!”

古人通过圭表测影来制定历法,指导农时,观测仪器为三根表木。测影之表的基准长度是八尺,因八尺为一寻,表木又称寻木。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是什么?清人毕沅解释为桃林,但原文中称其为“二树木”,即相邻的两棵树,与它们相距不远的,是长达千里的寻木。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作者冯时认为,夸父的手杖显然就是测影之表。“二树木”加上寻木,就是夸父测日影的三根表木。

“测日影”与“正地中”

登封告成有“周公测景台”,相传是周公定鼎洛邑时,为“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所建。

古人择天下之中而建都,如《荀子》中说:“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中也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尚书》中有“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的记载,南宋学者蔡沈解释称:“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1963年,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在陕西宝鸡出土,其铭文“宅兹中国”中的“中国”,指的就是洛阳一带。

自古以来,人们在洛阳测日影以定地中,到宋人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时,还引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话说:“今洛阳告成县以土圭测天地之中也。”从甲骨文看,“中”字本身就是由测影之表演化而来的,测日影对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圭表测影,早期用的是土圭木表,即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根据圭表所测日影的长短规律,古人可以确定冬至、夏至的准确时间,从而将一年的历法制定出来。

胡大军是《伏羲密码》一书的作者,他认为在上古时期,人们有了测日影的表木,就相当于架起了通天的阶梯。

确实,《山海经》中还描述有“百仞无枝”的建木,《淮南子》中解释,建木可以通天,“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无论是建木还是夸父的手杖,其实都和表木一样,是“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的工具。只不过它们出现在奇书《山海经》中,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近年来,不少学者重新解读《山海经》,发现其中的《山经》较为写实,可归为地理著作;《海经》和《大荒经》主要是“看图说话”,与天文历法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山海经》的内容并不神秘。

在《失落的天书》序言中,作者刘宗迪说,自古迄今,人们一直用神秘的眼光看《山海经》。其实,这可能只是一本平淡无奇、质朴无华的书,讲的是古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后人因为不知道,才将它们当成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从夸父逐日的神话看,也许他是对的。

首阳山下说夸父

“神都俗人”杨官朋在bilibili网站(简称B站)讲上古史,《山海经》是他解读的一个重点。

在《山海洛荒》系列视频中,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上古时期一次大洪水过后,洛阳盆地被淹,人们四散逃到周围的山上,《大荒经》描述的内容都与洛阳盆地及四周山峰有关。

“荒”字的原始含义,是洪水泛滥、家毁人亡、田园荒废。从这个角度看,《大荒经》在“看图说话”时多描述四周山峰,对中间的“海”却一笔带过,也是情有可原的。

夸父逐日的故事出现在《大荒北经》中。杨官朋认为,《大荒北经》描述的是洛阳盆地北边的邙山,其上有颛顼墓所在的附禺之山,有鲧堵水时挖土的程州之山,有阳山及“始州之国”,还有“寻竹生焉”的有岳之山……

寻竹即寻木,是测日影所用的工具,可与夸父逐日的故事相对应。不过,测日影并不需要追着太阳跑,相反,为了保证数据准确,观测地点应该是固定的。

杨官朋从《大荒北经》中所述的位置推断,夸父选择测日影的地点就在阳山脚下。夏至日影短,冬至日影长,夸父在这里最先确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古时的阳山,现在叫首阳山。这里的始州之国,就相当于‘最早的中国’。”他说,“夸父发明圭表测影,产生了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天文历法,即阳历。二里头时期使用的六龙历就是阳历。”

《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仲夏即夏至,也就是说,古时的夏至又称端午。据民国学者闻一多研究,端午习俗多与龙有关,是一个“龙的节日”。至于后人在这一天纪念屈原,则是另一回事。

杨官朋也详细解读了端午节与龙、夏至的关系。他说,端午节的由来与夸父测日影有关,这比纪念屈原的时间要早得多。

“但愿有一天,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时不仅能想到屈原,还能到首阳山下纪念逐日的夸父。”他说。

是啊!读懂《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已经不易,想让人们将端午节与夸父联系起来,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席记者 张广英)

【来源:洛阳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