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感动中国丨叶嘉莹 不愧是诗词的女儿 你为不懂诗的人开了一扇窗

感动中国丨叶嘉莹 不愧是诗词的女儿 你为不懂诗的人开了一扇窗

时间:2023-08-14 10:52:59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丨叶嘉莹 不愧是诗词的女儿 你为不懂诗的人开了一扇窗

#2月17日,“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7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

这是诗坛的盛事,也是对诗歌的赞咏。

叶嘉莹,一个走过历史近百年的老人,以她独有专执和魅力,感动了整个文坛,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古典文学的传灯人”。

命运多舛的她,曾经辗转北京、台湾和国外多个地方,可她执念热爱中国的古诗词一直不变。

即使飘泊在国外,受语言的限制,但叶嘉莹依然将中国古典诗词讲得生动有趣、细致入微。

在无数次的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走过的坎坷和不凡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书香世家。

1935年,11岁的叶嘉莹开始跟着伯父学作诗。叶嘉莹三岁便开始识字,四岁诵古诗,六岁学《论语》。

1937年,叶嘉莹13岁时,“七七事变”发生,她的父亲随政府流转后方,音信全无。那一年,长弟11岁,幼弟只有5岁,在沦陷区中,生活艰苦,一切全由母亲操持。

1941年,叶嘉莹17岁时,母亲忧伤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去天津检查做手术,诊断为子宫生瘤,在回京的火车上去世,享年仅44岁。

1945年辅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大学期间遇恩师顾随,顾随是我国哲人巨匠,他的得意门生有两位,一位是红学泰斗周汝昌,另一位就是叶嘉莹。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认识了赵东荪,婚后不久跟随着丈夫前往台湾,自此,开始了长达26年的异乡漂泊。在台湾期间遭遇“白色恐怖”,她和丈夫曾相继入狱,出狱之后继续从事教育行业。

1966年,因文学上突出成就,受国外名校的邀请,远赴海外讲学。

1976年,叶嘉莹52岁那年,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但不幸的事又发生在她身上——27岁的女儿和女婿外出旅游,却因车祸遇难。

1979年,叶嘉莹回国,专心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学,在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大学讲学。

一生只做一件事

少年丧母、中年失夫、老来丧女,人生最悲哀的事一一向她涌来,叶嘉莹唯有借诗词消解痛苦,从诗词中抽取面对世界的力量。

同时,她更能从诗词中抽取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藉此支撑她的精神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那份深邃的力量永久地融进了她的生命中。

在她回国后的三十多年,叶嘉莹往返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讲学。九十多岁高龄的她,在授课和演讲时依然坚持端正地站立,她说,老师就应该是站着讲课的,这是对学问的尊重。

一位学生在南开大学听过叶嘉莹讲课,他描述道:

“叶老师穿一身紫色开襟长衫站上讲台,婉拒了递来的椅子。讲起诗词来,全程没有任何停顿,没喝一口水,没弓一秒背。一口气讲了两堂课,长达90分钟。”

叶嘉莹曾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叶嘉莹的可贵之处,在于身怀国学,心系祖国,不为小家小我,把执着的信念建立在祖国千年文华的浩瀚之中。

她说,“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在她离家二十多年后,返回北京的一刻,激动地热泪盈眶,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只有至爱国家的人,能如此。

叶嘉莹,她透过文字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不愧是诗歌的女儿!

在此,谨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感动中国度人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