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文人电影和他的诗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文人电影和他的诗意

时间:2019-11-29 03:37:36

相关推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文人电影和他的诗意

有一则很出名的轶事,钱钟书对想登门拜访书迷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贾樟柯倒好,不仅拜访了"母鸡",还把拜访过程记录下,拍成了一部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其实电影在宣发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叫《一个村庄的文学》,比现在的名字更易懂,但似乎少了一点诗意。

这部纪实性影片以村庄为核心,以四个作家马烽(已故)、贾平凹、余华、梁鸿和各自村庄的故事为脉络,零零碎碎分了十几个篇章。串联起这一个个篇章的,则是对村庄中群像的刻画。贾樟柯把镜头对准了一张张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脸,沧桑的老人、疲惫的返乡工人、稚嫩的孩童……

他甚至把“声音”也交给素人。村庄的土地里孕育出了四位作家,也哺育了她们的文字,贾导正是要把这些文字再还给村庄和村庄里的人,让他们来朗读。

文人似乎是在村庄之上的,是高于村庄的。文人似乎与现实有与生俱来的抽离感,他们的笔像是刀剑,但也像是飞毯,帮助他们悬在那里俯看。

很明显,贾樟柯想把这些印象打破,他想把这些或许已经脱离村庄的文人们拽回来,把他们安放在曾经的环境里。你会看到在贾导的访谈镜头里,背景是作家曾经所处的物理世界,真实不加修饰。除了马烽是其女儿和曾经的同事朋友代为追忆,其他人都是自己讲述曾经的自己和村庄的往事。

影片主体内容也就像拉家常一样,平缓琐碎甚至显得松散,并没有很大的节奏起伏,也不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他的镜头一如既往的平实,相比华丽的商业大片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但这样的表达也是他的影片中那种粗粝和真实的来源。

很多人曾对贾樟柯说过,你怎么又拍了一部纪录片,什么时候拍一部电影。这也让贾樟柯疑惑,他曾经也在书中提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电影是导演对于现实世界的反应与呈现,纪录片仍然有着巨大的、能够生长的内容空间,它可以不只是讲述故事,而单纯地呈现一种诗意”。

那么,贾导在这部影片里所要呈现的内容空间和诗意,在我看来几乎就在四位作家的谈话里了。我相信作家的选择有贾导自己的考虑,包括地域、年龄、性别和自己的共鸣等等。

第一位马烽的故事很遗憾只能有第三方视角,从不同人的印象中勾勒出他的侧面。这也是影片最考验观众耐心的时候,习惯了虚构故事推演或者说做好来到电影院看一个故事的观众,可能很难进入那个情境。

后面三位的自身讲述相对来说更连贯,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些。贾平凹讲了自己父亲被打倒,年轻的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苦涩的回忆,包括后来给自己留下一生痛苦的疾病。

梁鸿讲了自己对久病在床的母亲的那份感情,以及与父亲和姊妹的相处,穷困窘迫的境地。

倒是作品颇为沉重的余华最显得轻松自如,镜头切到他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看NBA直播,然后听他轻快地回忆起自己在父亲诊所的童年,夏天在太平间里睡觉的经历。他说自己多年后读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夏夜,才猛然意识到就是当年在太平间睡觉的感受。

他聊到当年读书的困难,一本小说常常是传来传去、没头没尾地读,这也激发了他想去写结尾的冲动。回到小镇当牙医后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不想一辈子面对一个个张大的口腔。于是他写稿往杂志社寄,他颇为得意地讲自己第一次中稿去北京改稿的经历。审稿人说他的结尾不够光明,他笑着说只要能给我发,全部我都能给你改光明了……

你能从余华的幽默和狡黠里感受到一些锋利的东西,能感受到不那么世俗的眼光和态度,我想这也是他文字如今天这般深刻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后改的名字《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恰来自余华的讲述。余华站在故土海盐的堤坝边上,望着海,讲述小时候在近海游泳不小心被卷入浪潮中,一直随浪漂流到天亮的故事;讲述自己曾经一度怀疑书本上说海是蓝色的,可是这里的海为什么是黄色的,他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便把这句话引过来当作了电影最终的名字。

我想,“一个村庄的文学”是记录,是缩影,是一代人对于村庄和土地的记忆。那一个村庄是很多人的共同村庄,或许是一个国家的,也是世界的。

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更像是浪漫的诗句,是对未来的寄托。

土地也好,海水也罢,它们都扎根在那里,绵延扩散。纵使沧海桑田,岁月斗转星移,有些痕迹被深深地刻在那里,不被风磨灭,也不被雨侵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