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叶嘉莹:我这一生几经苦难 幸好还有诗词相伴

叶嘉莹:我这一生几经苦难 幸好还有诗词相伴

时间:2024-04-24 16:53:36

相关推荐

叶嘉莹:我这一生几经苦难 幸好还有诗词相伴

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文|沈公子

6月24日,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90岁生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来贺词,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叶嘉莹,原本只是一位热爱诗词,教授诗词的女子,然而生活却总想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她成长于战乱年代,年少丧母,中年丧女,丈夫家暴,还要独自一人扛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

生活几多磨难,幸好还有诗词相伴。

“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0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老四合院,父亲毕业于北大外文系,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母亲则是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的老师。

文化人家自然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家里规矩严,女孩子不能轻易外出,小小的叶嘉莹就整日沉浸在古典书籍的世界里。

6岁时,叶嘉莹在姨母的教导下开始阅读《论语》,以及《四书》等经典书籍。

从小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对叶嘉莹的品格以及今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嘉莹成长在一个战乱的年代。

初中二年级时,发生了“七七事变”,父亲因为在航空公司工作,只能跟随国民政府一步一步撤退。

从那以后,父亲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面对父亲的消失,母亲整日忧伤,不久患上了癌症。

母亲在舅舅的陪同下去了天津做了手术,结果因为手术感染,得了败血症,最终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去世了。

那时,叶嘉莹才十八岁,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就要面对母亲的离开,而且是父亲不再身边的时候。

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悲痛,好像这世上再也没人会保护自己了。

久久不能平静的叶嘉莹,她将自己的悲痛化成诗歌,写下了八首《哭母诗》

叶已随风别故枝 我于凋落更何辞

窗前雨滴梧桐碎 独对寒灯哭母时。(其四)

母亲的去世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带给了她巨大的创伤。好在她喜欢读书,她喜欢诗词,喜欢关起门来和书本交流,

现实给人以打击,那就用诗书来抚慰心灵。

02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学习。

学校里有学问的教授不少,但文学大师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最大。

从大二开始,叶嘉莹跟着顾随学习诗词,毕业后还坚持抽空去听课,多年来记下了八大本笔记。

能有叶嘉莹这样的学生,顾随自然十分得意,他后来写信给叶嘉莹,说自己一生的学问,叶嘉莹“已尽得之”。

1945年,叶嘉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进入到一所女子中学教书,从此开启了她长达七十多年的漫长教学生涯。

讲台上的叶嘉莹能把爱情诗讲得生动美妙,但她却说“这一生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

1948年3月,24岁的叶嘉莹,信守当初的结婚诺言,南下南京,嫁给了当时在国民党海军学校的文科教员赵钟荪。

后来,丈夫工作调动,两人跨越海峡来到了台湾。

1949年8月,叶嘉莹和赵钟荪的女儿降生,原以为一家三口从此会过上幸福的日子,结果事与愿违。

当时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时期,赵钟荪抓进了监狱。

叶嘉莹也因“思想问题”随后被抓进监狱。

当时女儿还没满周岁,她就抱着吃奶的女儿去找警察局长求情,局长觉得一个女儿也不懂什么政治,加上还有个小孩,就给放了。

有惊无险,算是躲过了牢狱之灾。

然而放出来后,生活成了一个难题。

之前因为被关起来,住的宿舍没了,薪水也没有了,忽然间似乎什么都没了,只剩下孤零零一对母女,无家可归。

万般无奈之下,叶嘉莹带上女儿投奔到了丈夫的姐姐那边。

丈夫姐姐家只有两间卧室,一间姐姐姐夫住,一间是婆婆和两个孙子孙女住。

没有卧室,叶嘉莹只好在很窄的走廊上打地铺,带女儿睡觉,就这样睡了一个暑假。

为了不吵到他们,她白天带着女儿大热天待在外边,在树荫下徘徊,或者走很远的路去打听丈夫的消息,结果都是失望而归。

对于那一段日子,她说,“我只能抱着我吃奶的女儿,在深夜里独自流着眼泪。”

丈夫入狱,工作丢失,又和女儿寄人篱下,叶嘉莹把内心的凄凉和苦闷化成了一首《转蓬》: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03

生活纵使百般苦,日子总是要继续。

暑假过后,经一位亲戚介绍,叶嘉莹进入台南一家私立女中教书。虽然教师宿舍很简陋,至少是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女儿没人照看时,叶嘉莹就把她带到课堂上,一面上课,一面照顾女儿。

1952年,关押三年的丈夫终于被释放,一家团圆,原以为生活就此可以美满下去,结果美好的希望再次破灭了。

从监狱出来的丈夫,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对叶嘉莹斥责辱骂。

小女儿出生时,丈夫因为又是女儿,竟然掉头离开医院,留下产后的叶嘉莹在空房里。

作为一名女子,既要养家糊口,又要面对家暴,加上自己身体不好,叶嘉莹活得十分痛苦,甚至一度想过要自杀。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她说自己是旧时代的女子,既然结了婚,就要承担一切。

“我只是默默地承受,但是我不跌倒,我还要在承受之中走自己要的路。”

在这段痛苦的岁月里,是诗词也开导了她。

她从王安石的一首诗里悟到了一些道理:“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包括她丈夫的暴躁。

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04

来到台湾后,叶嘉莹一方面忙于教学,同时又在一些报刊发表探讨中国诗词的文章,惊艳了不少文化学者。

后来在几位台大教授的推荐下,叶嘉莹成为了台湾大学教授。

有一年毕业班宴会上,校长钱思亮通知叶嘉莹明年暑假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作。

出国?叶嘉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诗词就是她最想去的国度。

促使她同意出国的是他丈夫。赵钟荪当时从监狱里放出来,找不到工作,他想离开台湾。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远东系教授海陶玮像叶嘉莹发出了邀请,希望她密歇根大学执教满一年后回到哈佛担任客座教授。

叶嘉莹欣然同意了,她把丈夫和两个女儿也带到了美国。

两年出国期限满后,考虑到台湾还有一位老父亲,叶嘉莹毅然回到台湾,留下丈夫和女儿在美国生活。

然而,丈夫在美国没多久就失业了,女儿又要读书,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到了叶嘉莹的身上。

叶嘉莹在台湾的收入根本供养不了,无奈之下,她决定带上父亲前往美国。

结果因为签证问题,几经波折,叶嘉莹最终被介绍去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在加拿大,大学上课必须要用英文,并不精通英文的叶嘉莹经常需要备课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就赶去用不太好的英文讲中国诗词,好在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她讲课。

除了备课教书,叶嘉莹也会忙里偷闲去旁听一些课程,像英文诗歌、文学理论,自己也会找来相关书籍来研究,这些西方的思想理论让她在研究古典诗词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如果就这样在大学教书研究,那也算岁月静好了。可惜,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叶嘉莹头上。

1976年,大女儿和丈夫遭遇车祸双双去世。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女儿,说没就没了,叶嘉莹陷入了极大的悲哀和痛苦。

她把自己关在了家中,拒绝一切朋友的问候。

如同当年母亲去世悲痛难忍写下《哭母诗》,这次,她写下了十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其中一首)

苦难从来不是我们的追求,但苦难会从天而降。

如果非要叶嘉莹在历经的苦难中挖掘出一些价值,那她会说:

“人是经过一个挫折苦难的磨炼,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但不能被苦难打倒,不然就什么也完成不了了。”“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不是把你私人、小我的感情都打破的话,你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05

叶嘉莹身在异国,心里却十分挂念祖国。

她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回到祖国,用中文向国内学子讲述中国的古典诗词。

1978年,改革开放,叶嘉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不久后得到批准,国家教委安排她去北大授课。

后来,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李霁野的诚恳邀请下,前往南开授课,从此和南开的缘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先后去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讲课现场,常常座无虚席,人满为患。

课堂之上,叶嘉莹笔挺站立,仪态优雅地将古典诗词之美娓娓道来,颇有一代大家之风范。

有人曾问过她:“您诗词讲得很好,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也正是深切体会到了诗词的这种“无用之用”,叶嘉莹才七十年如一日,一直奔走在诗词教学一线。

她想让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诗词的熏陶,真真切切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叶嘉莹将毕生的全部积蓄约3600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不为什么名望,只为推动诗词教育的发展。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写给叶嘉莹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这是对她七十多年诗词工作的概括、肯定和敬意。

如今叶嘉莹先生已经96岁,头发虽已花白,言谈举止之中,却依然能感受到诗词涵养出来的气韵与优雅。

回首这一生,她既在风花雪月的诗词中沉浸,又为生活的柴米油盐操碎了心。

虽然几经苦难,却始终没被苦难打倒。

七十多年从教,无数学子陶醉于她对诗词的讲授之中。

可也别忘了,

叶先生站在那儿,其实,就是一首有味道的诗。

部分参考文献:

《鲁豫有约》:叶嘉莹-唤起诗词的生命

《鲁豫有约》:叶嘉莹-92岁穿裙子的士

《世界华人周刊》:叶嘉莹先生:独陪明月看荷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