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郑元生原创散文丨最是巨变乃故乡

郑元生原创散文丨最是巨变乃故乡

时间:2019-09-02 07:52:26

相关推荐

郑元生原创散文丨最是巨变乃故乡

最是巨变乃故乡

文/郑元生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辽阔的大平原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晚秋十月末,年逾九旬的家父病故,我偕妻小回乡奔丧,悲痛之余,被映入眼睑的崭新的村风村貌所感动。全村随处可见的是一排排统一规划的瓦房庭院,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夜晚把整个村庄照得透亮的路灯,还有那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农用机动车、小轿车;特别是那些穿戴时尚整洁,谈笑风生,满面红光,脸上挂满了幸福和快乐的乡亲们,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这还是生我养我的那个穷村庄吗?没有错啊,是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的春风,才让我这个偏僻的穷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差一点儿让我这个游子认不出来了!

时间过得真快,48年弹指一挥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当兵离开家乡。一开始几年还常回家探亲,感觉村子没什么变化,年年都是老样子,家家户户都还是那么穷。后来我把我父亲接到了我居住的烟台市,一待就是20多年。前些年,我弟弟一家在外乡做生意,便把父亲接到他那里一起生活。打那以后,我也就很少回乡了。

这次回老家办完父亲的丧事后,第二天晚上我借着空闲,独自一人在村子里宽敞明亮的马路上徜徉,思绪又把我拉回到了几十年以前。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全村没有几处像样儿的房子,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土坯下面垒上一层石头和三层砖,当作“坚脚”,条件不好的家庭,房子是全土坯一码到顶,连一点“坚脚”也没有。刮风时前后进风;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村里头和村庄通往外面的路,都是坑洼不平,晴天满尘土、雨天遍泥泞的小土路。乡亲们整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吃上一顿净粮食的干粮”,冬天怎么才能穿上一身暖暖和和的衣裳,怎么才能过上有点尊严、有点“脸面”的日子!

我家更是一贫如洗,天天吃地瓜干和杂交高粱面掺在一起做的饼子窝窝头,吃地瓜和萝卜。我上高中时就带这样的干粮,每个星期三和星期天的下午回家去拿。全家唯一的一点儿用“购粮证”籴的返销粮玉米面儿,让我带到学校换成饭票,每天早晚在学校食堂打稀粥喝。最困难的1972年以前,连地瓜干和杂交高粱也不够吃,只有到地里挖野菜来充饥度日。那个时候,我一家大小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想过“营养”二字!

我的哥哥姐姐们以前跟着我父亲做点儿小生意,养活我们一家老小十几口人,曾经卖过高桩子馍馍,卖过锅饼,做过豆腐。后来这些养家糊口的营生,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后,日子就更难过了。特别是我的父亲更是吃尽了苦头,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家当童工,46岁那年我母亲过早离世,他一个人操持一大家的生计。本希望他老人家能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多享几年清福,可谁知,就这么说走就走了!虽说94岁已近天年,但作为当儿女的,总觉得心里难以接受!

故乡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除了天天为吃饭问题发愁以外,莫过于那些歪歪斜斜的土坯房,那些残垣断壁的土院墙,还有那一张张像核桃皮一样,挂满了惆怅和无奈的脸庞,以及不经意间“吃了吗?”那亲切而又略显尴尬的问候声。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步步深入,我那贫穷落后的旧村庄已成为过去式,成了烙在我脑海里的永远的记忆!如今我的家乡,已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一条条平坦的水泥大道。县城连接各乡镇、村庄的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喝的是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外出乘坐的是小汽车,手里拿的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聊的是党的好政策和由此带来的年年增加的经济收入,脸上洋溢着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恩和知足快乐。基站信号全覆盖,互联网等高科技智能新鲜“玩意儿”,也已经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乡亲们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买全国,卖全国”。农民种地,“地里基本不见人”,耕耙播种收,全程机械化。特别是这几年,政府出钱出人出智慧,把原来农民自己想办法都办不了的事,全都给办到了:除了“引黄支渠”以外,在每两三亩农田上给打一眼机井,浇地时只要一掰电钮就出水,全是自动化,再也听不到柴油机带着水泵哐当哐当响的声音了,同时还把缴纳了多年的水资源费给农民彻底免除了;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卫星遥感获得的数据,适时监测庄稼生长情况和土地的旱涝情况,根据病虫害和庄稼的生长期,及时用无人机来给庄稼喷洒农药,不让农民操心;秸秆全都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并且连续三年给予财政补贴,过去那种袅袅炊烟和随手可及的垃圾,再也见不到了,随之而来的是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和与城市媲美的温馨整洁的居住生活环境。

在集体设施方面,家乡更是在一步步向城镇化靠近。村里建起了公共活动场所,有篮球场、健身器材和学习娱乐室。街道旁还放置了垃圾箱,管区由专人对垃圾定时清运。机械化和智能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劳动力,中青年人利用大量的农闲时间到城里打工挣钱,老年人除了在家看孩子,大多数都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喝茶,共享天伦之乐。我看到大家一个个笑容可掬,心里觉得真是幸福得不得了!

在精神文明方面同样不比城里人落后。村里人人自觉讲文明树新风,敬老爱幼尽孝心,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好家庭”“好邻居”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孤寡老人都住进了敬老院,再也不为“老了没人管”而发愁了。村里还就红白喜事订立了村规民约。我安葬老父亲,自觉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安排下,遵规守约,丧期三天,只在最后的那天中午,让来宾和帮忙的理事会成员吃了一顿大锅菜,连口酒都没喝,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发丧五天或七天,雇吹鼓手,请戏班子,吹拉弹唱,兴师动众,劳民伤财,闹得昏天黑地了。一缕新风扑面来,乡亲邻里交口赞!

乡村在变迁中进步,生活在奋斗中前行。今天,我默默地走在乡间的大道上,翘首望着这崭新的农家小院儿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村庄,心中无限感慨。是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赐予了乡亲们生命的尊严,是乡村振兴的新风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展望未来,生我养我的故乡“后郑村”,她将借助正在建设中的济南大西环高架路,将自己这片神奇的肥田沃土,融入到省城经济发展圈,给祖祖辈辈守望在这里的乡亲们带来新的致富机遇。祈愿我深爱着的故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和谐美好,更加美丽富饶!

【作者简介】郑元生(男),汉族,山东齐河县人,1955年生,1973年12月入伍,曾在海军某基地任保管员、会计、助理员、副科长、科长(正营职),1993年10月转业到烟台市房产管理局,退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