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李叔同歌声中的家国情怀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李叔同歌声中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2-07-17 23:12:13

相关推荐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李叔同歌声中的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家国情怀便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在 “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熏染下,李叔同在文学创作上,书写了他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

我将从李叔同笔下的家园意识和国家忧患意识两个方面,说说他文学书写中的家国情怀。

01 李叔同的家园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表现中,“家园”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亲情”与“乡土”, 李叔同因其特殊的家庭身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家园、故土,特别是母亲,怀有非常深厚的赤子之情。

他身为庶出,4岁时父亲去世后,即与母亲在天津的宅院中过着相依为命、寄人篱下的生活。直至成家之后,李叔同携妻奉母远离津门故土,远迁沪上。

在上海城南草堂读书期间,李叔同与母亲共度的五六年光阴,成为令他终生怀念不已的幸福时光。

1905 年,其母亲辞世,李叔同为母亲作了哀歌《追李节母之哀辞》:

“松柏兮翠姿,凉风生德闱。母胡弃儿辈,长逝竟不归!儿寒复谁恤,儿饥复谁思?哀哀复哀哀,魂兮归乎来!”

此歌词用韵写就,一哀三叹,感彻肺腑。最为动人之处,是以“儿寒复谁恤”“儿饥复谁思”的日常细琐之事咏怀思母之情,催人泪下。

时隔十多年,李叔同又创作了一首怀念母恩的乐歌《梦》: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此歌以“梦”为题,叙写了梦幻般的人生历程。自婴儿时代的衣食苦累,乃至成人辞亲远游时的叮咛嘱咐,满篇抒写着天涯游子对母亲深恩的怀思。

与怀思母爱交辉相映的,是他对故地家园的深情忆念,其代表作是于1912 年创作于上海的《忆儿时》,表达了对儿时家园的怀想: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此歌用字朴实自然,无雕琢之气,娓娓道来间将“三椽茅屋”、“一树老梅”、“树上啼鸟”、“小河游鱼”等童趣盎然的幼时故园的景象重现,感人至深。

及至结尾处,一转欢乐氛围而作怅然慨叹,在“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的重复咏叹中,把对家园故地的怀思眷恋表现得余味袅袅。

感怀李叔同故土离别之情,最为大众熟知的,当属其于19所作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所作,是他根据美国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这首《送别》历经百年,传唱度极高,经久不衰。

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歌词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俨然一副地道的中国画,这也把身在日本的李叔同对祖国故乡的怀念之情,写的意味悠远。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灵中,家园故土既是生长于斯的生命本原与归宿之地,也是念兹在兹的精神栖息所在。

李叔同对于母爱与故园的感念,对于逝去的人伦温情的怀哀,镌刻着中国文化血脉传承的家园意识的深刻印迹,留驻着对于故土与精神家园的怀念深爱。

02 国家忧患意识

李叔同置身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中华民族国土沦丧、列强入侵的危亡时代。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家国情怀表现为一种对国家、人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时代的救亡图存意识,从中也展现出转型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不断升华的心路历程。

这份爱国情怀首先表现在,李叔同早期所作的一系列爱国主题的学歌乐堂之中。

1905 年,为家国破败离乱之际鼓舞国人,激发民志,李叔同为“沪学会”选词填曲而作《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乌乎大国民,乌乎,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歌词颂扬祖国的悠久历史、博大文明,气势磅礴,昂然的民族自豪感充塞辞间,鼓荡民心士气,激发爱国情怀,在当时产生了深广的社会影响。

歌词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后,传播深远,当时留日学生在送别会上唱罢此歌,“全座鹊立,雍容揄扬,有大国民气度焉”。

同样的还有发表于1906 年的《我的国》:

东海东,波涛万丈红。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唯我中央中。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昆仑峰,缥缈千寻耸。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唯我中央中。

其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局,而李叔同歌词中的祖国,处处彰显着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充满了民族自信力,毫无国家子民的自卑孱弱,堪为艰难时局之下培养国人民族国家认同与自豪感,振作国人民族精神力量的爱国力作。

其次,李叔同还将其“兼济天下”的爱国宏愿寄于诸多诗词,这在其伴随人生经历的诗词创作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情怀寄托。

李叔同对祖国的爱痛之心,如其 1900 年《李庐诗钟》自叙云:

“又值变乱,家国沦陷,山丘华屋,风闻声咽,天地顿隘,啼笑胥乖。”

对祖国深陷沦丧之境的深彻哀痛,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慨然义愤成为他这一时期诗文创作的主题。

尤其是1901 年清明节前,李叔同回天津老家探亲,沿途目击八国联军侵华不久后断垣残壁、家国破败的惨景,令他悲慨难收,在两月时间之内挥毫而成悲愤感怀诗十余篇,编入其后以日记体所成之《辛丑北征泪墨》。

其中有“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的悲哀,亦有“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的愤懑、有“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的愁绪,亦有“自分聪明原有限,羞从事后论旁人”的自惭。有“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的责己,亦有“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的自勉……

凡此种种,即在于诗人那份真挚热烈的爱国情怀,感时伤变而自成百感千回的忧国之声。

1905 年秋,怀抱艺术救国的理想,李叔同即将负笈东瀛学习西洋美术音乐。作别祖国之际,李叔同写下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词作《金缕曲·留别祖国并赠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失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上阙抒惜别祖国之情,下阙言报国之志,其中引“伍子胥出逃”、“匣底苍龙”等典故,摹写“披发佯狂走”、“长夜凄风眠不得”的哀国忧民志士形象,遣运“暮鸦”“衰柳”“西风”“淞波”等传情意象,文风壮美。

篇末点睛之笔直抒胸臆,为拯救人民,即便披肝沥胆也在所不惜;对苦难的祖国,立志图报,怎忍心辜负?这句悲壮的呐喊,道出李叔同舍身救国的济世胸怀。

这首词作也标志着李叔同的爱国情怀,已不再停留于感怀愤懑,而是开始寻求救国之路,这既是其人生历程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爱国情怀的一次质的升华与飞跃。

日本留学六年间,李叔同爱国之情的火焰也不曾熄灭,其中创作于1906 年的《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也》,尤为警醒世人:

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目睹了离乱时世中仍醉生梦死、寻欢取乐的国人同胞后,作者发出了“哀国民之心死也”的痛心呼号。

面对看似令人沉醉的江山美景,面对这些“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顾国家主权行将沦丧的现实,只知怀抱琵琶“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洛阳儿女”,作者开始对麻木不仁的国民状态作以反思,开始触及他对祖国饱受欺凌命运的深层思考。

这也标志着李叔同的家国情怀,在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下已注入更为自觉的理性思考。

1912 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他以激亢心情所作的《满江红·民国肇造志感》,堪称李叔同在俗时期,抒发家国情怀的巅峰之作: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麒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如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难掩对于满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华民国诞生的振奋与喜悦,以高昂豪迈、慷慨悲壮的气势,运用“血花”“精卫鸟”“红心草”等典故,抚今追昔,讴歌古往今来为国为民奋斗捐躯的仁人志士,尤其为辛亥革命者的献身精神与英雄壮举作以缅怀礼赞。

以“看如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一句结尾,激励国人继往开来,以英雄气概担当报国重任,可谓豪气干云!

如此豪迈、壮怀激烈的文风,不仅在李叔同的文学创作中不多见,即便观览民国初创时代的诗坛词苑,对于民国肇造这一丰碑性伟大历史变革的文学颂赞,也罕有如此喷薄热烈、声情并茂的振聋发聩之作,此作后被称之为民国初年的“第一声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