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堪与苏轼《江城子》媲美 贺铸一首《鹧鸪天》 令人心碎的悼亡词

堪与苏轼《江城子》媲美 贺铸一首《鹧鸪天》 令人心碎的悼亡词

时间:2018-11-12 17:58:30

相关推荐

堪与苏轼《江城子》媲美 贺铸一首《鹧鸪天》 令人心碎的悼亡词

提起北宋的“悼亡”文学,有两首词作不得不说。

其中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较为怪异的表达形式展现了对亡妻王氏的悼念。

另一首就是因“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一句而赢得“贺梅子”雅号,又因长相奇丑而有了“贺鬼头”绰号的贺铸,在妻子赵氏去世之后所写下的一首《鹧鸪天》。

单从“悼亡”的角度来说,这两首词在北宋词坛上是不相上下的,可能因为苏轼的知名度更广一些,所以连带着《江城子》也更被人所熟知。

然而,贺铸的这首《鹧鸪天》却也写得极为感人,甚至“鹧鸪天”词牌都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别号,叫做“半死桐”。

《鹧鸪天》上阙:平铺直叙,就足以感人

“鹧鸪天”这个词牌本身就有“思念”之意,古人认为“鹧鸪”的啼鸣声似“行不得也么哥哥”。

其真正作为词牌来写是从北宋开始的,算是一个“新声”,所以变体也比较少,在形式上都差不多。

这也就决定了,《鹧鸪天》词写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内蕴的情感所决定的,无论是柳永、晏殊还是晏几道、苏轼,在这一词牌的作品上,辞藻雕琢也都是为了抒情做准备。

然而,贺铸的这一首《鹧鸪天》却丝毫没有去雕琢辞藻,完全是一种平铺直叙的语气,却将其与亡妻的感情刻画得非常感人。

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要超出同类的。

《鹧鸪天》上阙词: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阊门”是苏州的一个象征,至今很多老苏州人都自称“阊门人”,这是贺铸在重回苏州时触景生情所想到的伤心事。

开篇两句被评为“无理之问”,但却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悲痛!

贺铸此时已年近半百,因不得志,曾经闲居苏州三年,而妻子赵氏亡故。该词作于公元1101年,其从北方重回苏州城,突然感到了“今昔”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

这句诗其实有点像元稹的《遣悲怀》中“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意味。

“丧偶之痛”是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但即使早就有这样的准备,在骤然降临在自己身上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些许恍惚。

贺铸这一问“同来何事不同归”,他心里当然知道答案,因为妻子已经逝世了,但偏偏又发出了这样“无理”的问句。

细品之下可以感知到其恍惚的状态。

上阙的后两句同样直白,就是写“丧偶”,梧桐半死,鸳鸯单飞,这些再普遍的比喻在此时都显得非常悲痛。

往往简单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就是这个道理。

而也因为这首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一语,所以之后的“鹧鸪天”这个词牌又有了一个“半死桐”的别称。

《鹧鸪天》下阙:眼见之实与回忆之虚,同样的简单与平凡

贺铸在下半阙词里延续着上阙的风格,同样并没有雕饰辞句,而是选择了比较常见的典故、场景,依旧用平凡来引起共鸣。

《鹧鸪天》下阙词: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原上草”一语用的是汉乐府《薤露》的典故,它本身就是一首挽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也是耳熟能详的典故,但用在此处却更显恰当。毕竟,在悲痛万分的情况下,谁还顾得上去“寻章摘句”呢?

用最直白、最合适的语句来说最真心的话,才显得最为真诚。

“旧栖”与“新垅”并列在一起,对于视觉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熟悉的环境里再也没有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不说生死,凡是经历过离别的人应该都有共鸣,更何况这一次的离别再也没有了重逢。

贺铸在雨夜之中躺在“空”床上,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呢?这个“空”字用得极妙,这是另一重今昔的对比。

曾经妻子为其挑灯赶制衣衫的场景又不经意地袭来,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凄楚呢?

下阙中前后两个部分时时都在写现实和回忆的对比,无论是直接点明的,还是不经意间流露的。这样的手法极为常见,但能达到如此效果的却非常稀罕。

“补衣”一事有确切的记录,贺铸有《问内》一诗,就是写赵氏为其缝补衣衫的场景。二人温语,赵氏用“妇工乃我职”一语来解释,但实际上是爱慕的表露。

然而,此事今后已不再有,“谁复”之中包含着无与伦比的悲痛。

整首词上阙平白铺叙,下阙今昔对比,可以说在辞句上一点技术手法都没有。但惟其如此,才能凸显出内容的真挚。

常人写词,有铺叙,有抒情,上下阙无论是分工还是过渡都比较明显,包括苏轼《江城子》一词都能看出明晰的脉络,但贺铸的这首《鹧鸪天》却别具一格。

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过渡,通篇都在抒情,反反复复都是同一种情调,即“悼念”,这一常见的感情和主题,而所用手法也极为平常,不外乎用典、白描以及对比而已。

但因为其中真挚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得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这些平凡的事物、普通的技巧以及常见的话题变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可见,“词”臻化境,关键还在情感,这也是这一文体区别于“诗”、“文”的关键所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江城子》:真挚情感下被忽视的怪异形式,苏轼不愧词坛大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