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因何种原因作出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因何种原因作出的诗?

时间:2024-04-04 15:44:40

相关推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因何种原因作出的诗?

本文系作者却都不属于我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们对杜牧的这首《清明》实在是太熟悉,我相信,每年清明节前后,大家忙着祭祖扫墓的时候,脑海里很自然就会想到他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它前两日还有一个寒食节。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公子重耳,历尽磨难而助公子复国,后来功成身退,与母亲一起避世隐居山中。晋文公重耳感念于他,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坚决不出,遂焚身于山火。寒食、清明两个节日相近,后来就合二为一了。“清明”是一个很不同寻常的节日,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复杂幽微、不可说悲也不可说喜的奇怪感觉。回想一下,好像每年的清明前后都会下雨,仿佛这雨是一直攒在那儿,一定要等到清明的时候才下似的。

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句太应景了。清明的雨真就是这样淅淅沥沥,纷纷如织的,仿佛天幕下的一张密密匝匝的网,网在我们的心头,人世便由此生出了些薄薄的凄凉。现在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总是要亲人们约在一起,既是相约,就总会带着点点欢喜的。每年给爷爷奶奶上坟,我便提前好几天就跟姐姐约好。然后姊妹一起准备各种祭品,买鞭炮、纸钱、绢花。在去墓地的路上,我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会回忆老人生前的种种小事,回忆里有安慰也有遗憾。奶奶去世时,我求学在外,等回家时奶奶已长眠地下,随后爷爷因病也匆匆地走了。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忆着祖父母的前尘旧事,虽已多年,心境仍有淡淡的凄凉。

行走在路上,才觉此身的飘零,才知一颗心的无所依傍,才真切感受杜牧所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路上的行人当真是“欲断魂”的样子,他行走在细细的风里雨里,虽不是疾风骤雨,却更显凄迷。初唐诗人宋之问曾有《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诗人在迢的路途中度过寒食节,他孤身一人,频繁远望,也望不到一个故人。清明时的“在路上”就这样平添了几分惶惑与伤感,不复诗和远方的浪漫。坟场附近,总会见到未烧透的纸钱在风中翻飞还有零星的祭花散落在路边,鞭炮燃过之后的青烟袅袅飞上半空。

这情景总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人生有酒暂一醉,可知滴泪不鲁到九泉。这种情境里,倒还真不如找个小酒馆,歇歇脚,避避去去春寒,慰慰乡愁。于是他向人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一句是平淡中的至美,你可以想见,他略带疲惫恰好逢着一小牧童,便弯下腰来问,这娃娃也很有趣,他不说话而是歪着脑瓜,一手斜斜地指向杏花盛开的地方,然后便俏皮地开了。他眯起眼睛望向娃娃手指的方向,仿佛真的看见树树杏花里斜挑出来的几个“酒望子”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遥”字颇富情趣,酒家不近若近也不必问路了,可也不很远,若太远,牧童也没法指给他看妙就妙在这不近不远间,正是这恰恰好的距离才带得出一幅清清淡淡的问路图来。这句子美还美在意象上,酒家、牧童、杏花村,单看这三个词,就有一股田园牧歌般的清新扑面而来。这首诗既给人凄迷之感也给人清欢之味,而原本清明就是感伤与欢喜的交织。你看,清明的节令不是在衰败萧条的秋天,也不是在寒气人的冬天,它恰恰处于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春天,这便是承续,是希望,是要我们在祭祖怀先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可贵。

我们家乡倒没有这样的风情雅致,可我们扫墓也不再是洒洒惶惶的样子,不单是亲人逝去的悲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轻,更重要的一层是我们的内心自有一份庄重平正,逝去的亲人,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只是要他安稳地睡下,当逝者与生者的情分成了永恒,便也是一种心安。清明里,走在阡陌上,日色温柔,两边是齐齐整整的田地,不远处是青瓦白墙的民居,我们谈笑着,说谁家的麦子长得这样稀疏,谁家的油菜花开得最,一路上,碰到的都是相识的姊妹、嫂嫂们,我们互相打着招呼,言语里都是人世间的烟火气。

参考资料

·《寒食野望吟》

·《途中寒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