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文学的产生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中国文学的产生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时间:2019-05-02 16:46:28

相关推荐

中国文学的产生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代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证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尖,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的遗文。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 为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词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然而甲骨文却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 一些篇幅较长的钟桑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阳: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长。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从八阙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歌唱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祈求在神灵的庇护下达到万物和畅的理想。这套乐曲表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敌,笙铺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萧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作。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鼓 、祝、敌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铸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