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读懂中国!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读懂中国!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时间:2018-07-23 09:50:25

相关推荐

读懂中国!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Tongji

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回信在同济大学留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留学生们纷纷表示,习主席的回信情真意切,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将更加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向更多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的中国面貌,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习主席在回信中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也是最能科学地在中外文化相互参照中不断汲取世界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先进文化力量的代表。习主席的回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留学生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继续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文化角度和文明视野出发,使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更牢固、更持久,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说。

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坚持以创办多元、立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为导向,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卓越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与创新尝试。

着力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优良师资

以及“知华、友华”的中华文化国际使者

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十大“教育部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之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成为不少外国学子来华学习的热门之选。

优秀人才队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支撑。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必须打造一支兼具“中文+文化+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队伍。

不仅教留学生说中文,更要培养能教外国人说中文的优良师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自在同济启动,作为全国唯一采取“在职模式”培养的项目,目前已经形成具有鲜明同济特色的典型培养经验。该项目面向国内外招生,学生在读期间可赴海外孔子学院进行教学实践。此外,学院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井冈山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地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孵化与教学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前移,打造“苗圃基地”。

自开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全面承担同济大学所有留学生的中文与中国概况课程。从起,学院开设英语讲授通识类课程——“当代中国”10余门系列课程,从政治、历史、经济、科技等多角度向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该系列课程获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我爱同济!

学院还坚持以培养“知华、友华、爱同济”的留学生为己任,着眼于留学生“中国能力”培养,精心设计“感知中国”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并面向全校留学生辐射。

用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等育人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等,加深留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底色的认知。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书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深化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组织留学生深入居民社区、探访新兴科技企业、走进新农村,引导留学生以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及中华文化,从而培养一大批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使者。

以理论研究为引领

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应做到“三个坚持”》《中国文化外交与传播如何相辅并行》《“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点》……近年来,孙宜学教授的一篇篇有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观点文章相继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他还主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中华文化之旅》《中华文化问答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一带一路”与海外华文教育》《“一带一路”与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一带一路”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精准聚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际需要,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同济智慧”。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潜心开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

程妤副教授出版书籍《来华留学生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组织来自60多个国家的181位中外学生,先后合作完成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国情资讯与舆情研究,探索具有国别针对性的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

这里汇聚了上海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华文教育基地、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语言应用研究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基地,正在筹办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集结了一批海内外语言学和文化传播专家,打造“汉语国际传播论坛”“长三角‘一带一路’文化大讲堂”“语虹课堂”等系列精品论坛和讲座,共话当前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热点难点、汉语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跃。

打造“一带一路”“中文+”模式

精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

这个学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中外学生)首次开设一门名为“‘一带一路’文化经典解读”的人文经典与审美类通识课程。学院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所积累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该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与学科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了“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程体系。

持续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学院依托同济大学“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形成同济大学“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的“学习→实践→内化→提高”自循环创新模式,引领“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创新“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中外融合方式,为中外专业人才提供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平台,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人才。

持续加强“一带一路”对策研究,为实现“政策沟通”献计献策。同济大学相继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协同中心”和 “‘一带一路’国家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智库”,承担智库和教改项目等各类研究45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学院发起了由60多家中外高校、机构和企业加盟的“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主办“一带一路”发展论坛等高峰论坛和各级别会议15次,打造了“汉语科技融合创新平台系列讲座”等学术讲座品牌,吸引了相关领域超过33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推动学校和沿线国家学生交流互访2500余人次。

此外,学院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学校和相关机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具有鲜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汉语师资,并推动沿线国家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

四所海外孔子学院各具特色

架起一座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同济大学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方方重要阵地。

同济大学共在海外承办了4所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分别为: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高岛孔子课堂、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大阪课堂、意大利阿雷佐高中孔子课堂。

4所孔子学院各具特色。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青少年中文教学与文化活动组织的经验,侧重于发展中文学历教育、组织大型青少年文化活动;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文化传播特色,侧重于开发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项目;庆熙大学孔子学院因擅长学术交流与研究,侧重于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及青年汉学人才培养;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设计创意文化的特色,将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和孔子学院形成合力。

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通过汉语教学、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架起了一座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也缔结了一根根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纽带。

学校还积极发挥京昆社团在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在学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文化创新传承项目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化走出去”活动,先后受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日本樱美林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瑞士总领馆等邀请,赴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特别是,联合上海京剧院,邀请到了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主创团队,一起在佛罗伦萨举办了京剧电影、京剧课堂等系列活动,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地学生陆续出访意大利、法国、瑞士、韩国、摩洛哥等国相关高校开展戏曲艺术的国际交流,一系列海外传播活动,进一步开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

在同济大学留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生辅导员时玥表示:习主席的回信为我们做好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感知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级硕士研究生、刚果(布)籍留学生王子表示: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七年多时间,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感谢中国给予我们学习机会和人文关怀。我会遵照习主席的要求,在求学期间多了解中国、多学习专业知识,回国后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国家的道路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促进两国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级硕士研究生、柬埔寨籍留学生陈光利表示:读了习主席的回信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悟。我非常赞同习主席所提到的“百闻不如一见”。在中国留学期间,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中国14亿人的幸福是如何砥砺奋斗出来的。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正在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作为一名留学生,我将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切身感受,向世界讲述好我的中国故事。

医学院级临床医学(MBBS)本科专业印度籍留学生瓦娜表示:我是9月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始英文授课(MBBS)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习。近6年的学习时光,让我不仅在同济大学学习到了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感受到中国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在对国际学生培养上体现出的温暖和关切。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目睹了中国在这次疫情中所体现出来的高效的公共卫生处理能力,让我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今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将以能够在中国求学而自豪,不遗余力当好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经济与管理学院级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委内瑞拉籍留学生黎海蓝表示:是痛苦且充满奇迹的一年,深陷疫情之中的人们看到了中国强大的执行力与担当。习主席的回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自信,让来自还在探索的发展中国家的我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学习的信心。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祝福中国共产党繁荣昌盛!

中意学院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意大利籍校际交流留学生冒倜德表示:我喜欢中文,从高中开始学习中文。在上海的学习交流,让我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看到了中国对意大利的援助,感谢同济大学的老师们对我们留学生的关心,我对自己曾在中国留学感到骄傲。中国共产党100岁生日到来之际,祝福她!我也即将结束在同济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学习,成为一名在意大利教学的高中老师。我会继续传播中国文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到的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爱上中国。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级汉语言本科专业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李音羲表示:中国用实际行动让其他国家见识到了中国的强大。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为控制疫情付出的努力。最近半年来,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中国发展短视频,向人们介绍了中国这些年发展的速度。评论区内,人们大为惊讶,他们印象里的中国还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时候的中国。所以,我希望疫情过后,能有更多的外国人士来中国旅游,来中国走走,看一下真实的中国!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级汉语言本科专业土耳其籍留学生月亮表示:读了习主席的回信,感到很激动。在同济学习期间,我所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经常安排红色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嘉兴南湖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执政理念。在学校期间,我还担任了“熊猫叨叨”栏目的主持人,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带领着留学生们看中国、看上海。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各国友谊长存!

文:新闻中心

原标题:《读懂中国!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