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千古文人苏轼:他年少得志 引领一代诗文风气 直面惨淡人生

千古文人苏轼:他年少得志 引领一代诗文风气 直面惨淡人生

时间:2021-11-16 19:58:01

相关推荐

千古文人苏轼:他年少得志 引领一代诗文风气 直面惨淡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佛学家还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1056年,21岁的苏轼进京应试,他写了一篇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称赞,苏轼立即名满京城。世事难料,正当苏轼以为自己可以平步青云,进入仕途的时候她的母亲病逝。苏家三人只好回老家奔丧。守丧完后,苏轼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再一次名列三甲。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将父亲葬在老家。三年之后苏轼再回到朝廷,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新任参知政事王安石意气风发,反对派的司马光回到洛阳编写《资治通鉴》去了。苏轼是力挺司马光的,因此他被牵连进去了。他的诗文被强行曲解为指责皇帝大兴水利,耗费太大财力。元丰二年,苏轼被从湖州一路押解回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黄州风景秀丽,“竹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蓑草小池塘”,“一溪风月”,“欲醉芳草”,苏轼性格旷达,虽然被贬却仍做出流传千古的诗文。但是他也不是圣人,每每入夜,那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就涌上心头。“疏月挂孤桐,飘渺孤鸿影”,“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漏断人初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独时的心情总是特别复杂。

苏轼也安心在黄州过他的清闲日子,把官场失意的苦闷抑郁通过诗文写了出来。余秋雨说,黄州的遭遇成全了苏轼。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苦难之中,苏轼在黄州完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古代的文人,无一例外,儒学占据他们思想的主流。儒学告诉苏轼:君子,要出世!要以仁为己任!要兼济天下!任重而道远!苏轼就这么做了,名满京城,“百年第一”,还不是得了个落魄下场?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的遭遇,除了命运的偶然,还有苏轼自身过于浮夸的作风所致。木秀于林而风摧之,他早该明白,即使是在唐朝这个浮夸的年代,拥有超越时代的才华而不懂得收敛,是要作死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过去的经历让苏轼明白,儒学给他指的路,他走得并不好。苏轼在赤壁游玩,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他的心,在悄悄发生变化,不知什么时候他希望“羽化”,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这里不得不说另外一个被其它宗教所影响的诗人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秋山空”,王维的诗歌着力于描绘空阔超然的景物,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是佛家的追求讲求万物无相,不必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如果用这种想法来理解苏轼的定风波倒也说得过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不就可以说,苏轼并不执着于雨的外在形态,心中无雨,故眼前无雨。可是这样的解读并不能解释苏轼羽化登仙的愿望。苏轼和王维都想要超脱世界,王维借助于佛教,要摆脱事物外在形态的束缚,而苏轼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线。

这个时候的苏轼顿悟了,了解了人生就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就再也不用被一时的悲伤或喜悦折磨,这个时候,多舛的命运再也折磨不了苏轼,再凶残的波澜也再不能使他烦恼。于是,苏轼,他,超脱了。这就是苏轼不同于王维的道路——用旷达藐视挫折,用开朗直面惨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