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沈从文:遇见你之后 我没想过别人

沈从文:遇见你之后 我没想过别人

时间:2019-10-25 13:42:37

相关推荐

沈从文:遇见你之后 我没想过别人

每个人的故事虽然都只关乎个人,但却是一部部史诗,是高于全人类史诗的史诗,因为全人类的价值必须建立在个人价值被充分实现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提起沈从文,人们大多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湘西,想起他在小说《边城》中描写过的那个最纯美的凤凰女子翠翠,当然还有湘西水边的吊脚楼,和凤凰城中那些在他笔下被传唱不衰的传奇故事。

沈从文是才子型的作家,他的文笔优美质朴、情感热烈奔放,而他的性格实际上是顶执拗、顶顽固的一种率真和自我。因此,他始终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他的坚持自我虽然在有生之年并没有让他轰轰烈烈,但他的文字在他去世之后却日益显示出其卓越、超拔的地位来。

这个当年从遥远的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用他自身的努力,穿越了战乱年代的枪林弹雨,挺过了北漂时期的凛冽寒风,最终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自己的伟大。其实,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关注,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是他当年成名之后,借一次回乡的机会重走湘西时所写的散文。这其中包括他给自己挚爱的妻子张兆和的情书,以及湘行路上对湘西地理形胜的重新梳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望和打量。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会发现一个历世故而不世故,经圆滑而愈天真的沈从文。这其中有一个作家对爱情的执着,对亲情的向往,还有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眷恋和热爱。由此,沈从文真称得上是关汉卿所说的“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沈从文的笔触一起也来一次重走湘西吧!

⒈倾尽相思

温习爱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而对于文人沈从文来说,则尤其如此。

当年作为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经历、没有背景的北漂青年沈从文来说,他能够走进大学的课堂给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上课,实在是受了“五四”时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潮的恩惠。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民国有名的张氏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正是作为沈从文的学生坐在课堂下面听这个来自边城凤凰的“乡下人”讲授文学写作课。后来,沈从文发了疯一般地追求起自己的学生来,一封又一封滚烫的情书如同排山倒海而来。纵然是出身文化世家、书香门第的张兆和亦是招架不住。

张兆和无奈之际,去找校长胡适告状,不想胡适不去严惩骚扰女学生的沈从文,反而在张兆和面前夸赞起沈从文的锦绣文章、前途无量来,进而劝说张兆和接受这个“乡下人”的求爱。

有了胡校长的撑腰,“乡下人”自然是更加肆无忌惮,情书一封接着一封,直写到自己三餐无继、贫病交加,为了相思的人儿眼看就要命丧黄泉。

善良的张兆和那时不过是十多岁的一个女学生,哪里担得起这种逼死人命的罪过,最后经过姐姐们的帮助,总算是同意了沈从文的追求。这便有了后来文坛上的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

等到后来重走湘西之时,沈从文亦是不改多年讨好佳人的套路,继续笔墨张扬地在纸上铺张起自己的浓情蜜意来。

在前往故乡的漫长水路途中,沈从文卧在船舱之中,一手拿着张兆和的照片,一手在纸上书写自己的路途见闻和无尽相思。这可能是他们新婚燕尔之后的第一次别离,所谓“小别胜新婚”,如此可谓是蜜里调油、心中难耐的一种情感。再加上著名作家的身份,纵然沈从文是一个低调的不能再低调的人,那也是一种衣锦还乡的低调。心中的那份优越感自是十足。

于是,便有了他笔下这些民国时期最美的情书:《在桃源》《小船上的信》《水手们》等篇章来。沈从文因为在自己家排行老二,而张兆和在她们四姐妹中排行第三,所以这些书信中,沈从文一直以“三三”的爱称来称呼张兆和,自己的落款则为“二哥”。

在《小船上的信》中,沈从文如此写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如此刻骨的相思,如此优美的诗情,加上湘西的山水风物,那种浪漫,怕是不管什么样的女子,都难以招架。

沈从文在《我在温习你的一切》里说:“我不能写文章,我就写信。我这么打算,我一定做到……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那么来折磨它了。”这种如同小儿无赖一般的密语和呢喃,是这些情书中最惯常的写法,它有着孩子一般的天真,也带着情人一般的倾诉,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可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相思”两个字。

就这样在一路的急流险滩的跋涉之中,沈从文前一边走,一边写,一边写一边寄,有时候受环境闭塞所限,十几封信甚至一起寄出,他还在信中告诉张兆和的阅读方法,那就是将所有书信按照时间顺序装订起来,如同阅读一本书一般地去读这些情书。

虽然,张兆和自从嫁给沈从文之后,便从来没有过上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在精神的交流和情感的愉悦上,她可以称得上是民国才女中最幸福的那个女子了。这就像沈从文如同孩子一般真挚透明的爱,遇上了张兆和温婉中的默默理解与相守,如此便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对才子佳人式的灵魂伴侣。

有时候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物质上的富足只能拥有片刻的愉悦,而一对在精神上能够琴瑟和谐相互支撑相互理解、默契与共的灵魂伴侣,可能千万人中只能有那么一两对。他们一旦相遇相知,便是一辈子的人间佳话。

⒉梦里山河

温习故乡,对一个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而对于沈从文来说则尤其如此。

湘西,是沈从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沈从文精神上的故乡,而后者的意义则尤其深远。沈从文从十多岁因为家道坠落,父亲因为过失从一方军队要员被贬落下层,为此不得不卖掉大半的家业以寻求开释。

自此之后,沈从文为了生存参加家乡的征兵跟随军阀部队南征北战,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只做了一个上司身边的文书,可他所经历的死亡与残暴可谓成百上千。每一次战争和瘟疫过后,都是白骨累累。沈从文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少年岁月中的大半年华,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摧折,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残酷。

也正是这些残酷的经历和童年之中对于故乡的记忆,后来成了沈从文笔下挖掘不尽的文学矿藏。这便有了《边城》《长河》《虎雏》等一批小说的产生。而沈从文重走湘西书写的这些关于故乡地方故事的散文,可以说是对他曾在小说中写作过的原型人物的一种梳理和重新打量。

书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虎雏再遇记》《老伴》等写的便是沈从文在青少年时期当兵生涯中与之相伴的一群朋友。

其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写的是一个年轻时只懂得与女人们纠缠的浪子后来变成了一个颇懂文物鉴赏的收藏家的故事,而这个收藏家的外在身份则是一方土地上的税务局长。

《桃源与沅州》则写了历史上有名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实际上只是常德的一个小地方,这里并非什么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而是烟馆、妓院与以售卖家鸡、鸡卵而闻名的偏僻小镇。

《虎雏再遇记》是对自己小说《虎雏》中原型人物虎雏的描写,一个从小就不安分的结实年轻人,冲动任性,十几岁的时候手上就出了三桩人命事件,却被作者当作好学上进的大学生来培养,结果还是惹出了人命自顾逃亡。当作者以为他早死在了逃亡路上的时候,此次回乡却意外发现他还在家乡活得好好的,而且性格依然没有改变。

而在《老伴》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小说《边城》中的少女翠翠的原型,实际上是家乡一个绒线铺中的女孩子,那时和作者一同当兵的同伴是一个任何事情都干不好的做成衣的人的儿子,唯有对这个绒线铺中的女孩子特别上心,老是不断地跑到她的铺子里去买白棉线的草鞋带子。可是这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那个曾经的女孩子依然站在绒线铺里卖东西,年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依然美丽如昔。

可当作者走进去装作买东西探访的时候,才发现当年的同伴已经做了原来的“翠翠”的丈夫,如今在柜台边卖东西的女孩正是这个同伴的女儿。

而通过《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篇章,作者表达出了对这些水上船工命运的感慨和喟叹。在《一个多情水手与多情妇人》中,作者则动情追摹写了水手与妇人之间露水情缘的美好感人。

沈从文曾用小说写出了湘西吊脚楼边一个个半真半幻的爱情故事,有的圆满有的哀伤,有的凄恻有的残酷。但在重走湘西的时候,他又一次用深情的笔触和极具写实的刻画出了他们生命的渺小与丰满、真实。

在《我在温习你的一切》里,沈从文谈到湘西水面上二十万船工的生活时说:“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有人说,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文学根据地。一如莫言有他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有他的商州,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

而在沈从文的眼中,湘西便是他的精神故乡和梦里山河,是他写作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是他精神与灵魂的最初发源地与最后的栖息地。

⒊稚子情深

温习乡情,更多的是对一份亲情的回望。对于作家沈从文来说,这份亲情尤其可贵。

在《我在温习你的一切》里的最后部分,沈从文以极具童真的视角书写了自己童年的记忆,这也是本书中比两情依依的爱情更能打动人心的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他是说,我们不能离开存在于人世间的永恒的德行,如此我们才能回到如同初生婴儿一般的纯真状态。而亲情便是这样一种永恒的人类秩序,是我们生命的源头。

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中,作者从自然的角度追溯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源头,也追溯了其历史的源头。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遵从自然的节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尊上天为最高的神,其次是官,又其次才是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

这块地方就叫做凤凰厅,到民国后称凤凰县。这里便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在这里长到十五岁时方始离开,出门两年半后回过一次小城,到重走湘西之前,再也没有回去过。

因此重走湘西之时,沈从文在《我在温习你的一切》里说:“四个人,围着火盆烤手。妈,同我,同九妹,同六弟,就是那么四个人。八点了罢,街上那个卖春卷的嘶了个嗓子,大声大气嚷着,已过了两次了。关于睡,我们总以九妹为中心,自己属于被人支配一类。”

沈从文动情地回忆了小时候自己同妈妈、九妹、六弟四个人经常围炉烤火的温暖画面。那个时候,他们总是以九妹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拿九妹做由头。因为九妹是妈妈最疼爱的孩子。

沈从文和六弟晚上想吃宵夜,便推脱说九妹想吃,他们想吃煮鸽子蛋,便对妈妈说九妹想吃。外面有卖零食的,他们怂恿九妹拿零花钱去买。而实际上,他们提出的要求妈妈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答应,这是妈妈在答应他们。并非只是为了九妹。由此,作者便在一种顽皮而又充满小儿心思的儿童心理活动中不动声色地道出了母爱的纯真与伟大。

而在《玫瑰与九妹》一文中,作者写了小时候他们和哥哥、九妹一起种玫瑰花的故事。哥哥将玫瑰花枝条拿回家不分品类一同种在了一个花盆中,哥哥费尽千般力气把玫瑰花种好了,他也必须开学了。

等到玫瑰开花的时候,便剩下三个小孩子和妈妈一起每日期盼着花儿展开蓓蕾,直到一朵一朵的花开放了,五颜六色的玫瑰花长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灿烂美好。他们每天都一起去数开放的玫瑰花的数量,九妹总是他们之中最欢欣雀跃的那个孩子。她将自己当做了花儿的侍卫,站在旁边站岗放哨,不许任何人拿手去抚摸和亲近。

花开时节,每天早上他们争先恐后地起床,去一起数花儿开放的朵数。九妹还时常一人站在花钵边对着深红浅红的花朵微笑,像花也正在偷觑着她微笑的样子。而等到哥哥放假的时候,所有的花瓣都已经摇落了。

当然,还有《往事》一文中,作者回忆他们坐在叔叔的笼担中和弟弟一人一边,让叔叔挑着徒步六十里回乡村的童稚画面。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在写作中始终抱持的一颗童心。一颗在亲情的呵护中,旺盛而茁壮成长的童心。

也正是这童年中亲情的温暖,兄弟姐妹们的相亲相爱,才让沈从文在踏上从军的人生路途时,始终心怀温暖。从军多年,他没有杀过一个人,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那份从童真中生发出的善良一直顽强地生长和护持着他,从白骨累累的军阀战争中清白地走向北京的文化圣地,踏进圣洁的文化殿堂,一个华丽转身,便蜕变成了今天的作家沈从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