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毛岸英想结婚 被毛主席严词拒绝:刘思齐未满18岁 差一天也不行

毛岸英想结婚 被毛主席严词拒绝:刘思齐未满18岁 差一天也不行

时间:2021-12-29 21:50:19

相关推荐

毛岸英想结婚 被毛主席严词拒绝:刘思齐未满18岁 差一天也不行

1948年八月的一天,毛泽东正在屋里工作,从外面气冲冲走进来一个人,是他的长子毛岸英。

毛泽东抬头看到他,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从来都是听爸爸的,可我今年快27岁了,我想结婚后专心学习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毛岸英说。

毛泽东有些生气,但他还是和儿子说要遵守纪律和制度,结婚年龄不到就不能结婚。

没想到毛岸英却反驳父亲:“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

听到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毛泽东发了火:“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1946年24岁的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阔别之后,他再一次回到父亲身边。在王家坪,毛泽东认真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小伙子,看到他的儿子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不禁满脸笑意。

毛泽东仔细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战斗情况之后,又问:“在苏联你经常读书吗?”“经常,能找到的我就找来读。”岸英回答。

“读过什么书?”毛泽东问。岸英想了一下,说:“读过《红楼梦》、《水浒》,还有鲁迅的作品。不过《红楼梦》里的诗词不大好懂。”

“读《红楼梦》要掌握要点。”毛泽东随口念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毛泽东说完站起来看着窗外正在凤凰山上开荒的人群,对儿子说:“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你在苏联读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岸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就说:“是的,我离开中国这么久,中国农村我不了解,也不会种田,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之后毛泽东把岸英介绍给一个劳动模范,他对劳模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住过外国的大学,没住过中国的大学。他还是娃娃,我就拜托给你,你要教他种地,告诉他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才能长粮食。”劳模回答:“那我行。”

毛岸英临走之前,毛泽东把一件棉衣披在儿子身上,那棉衣上打了不少补丁,他对岸英说:“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业以后,再上‘延安大学’。”

“好!”岸英应声,然后背起行囊,走向了农村。

五十多天以后,由于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形势紧张。村长就把毛岸英送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再次打量着儿子,这一次他和刚回国时相比完全变了样:头上是白羊肚毛巾扎的英雄结,身上穿的是灰土布汗褂子,两条胳膊又粗又黑,脸上也是黑里透着红。

这可把毛泽东高兴坏了,他笑着说:“嘿,白胖子变成了黑小子,和陕北青年一样了!”村长当着毛泽东的面表扬了毛岸英,说他在劳动大学已经学会了各种劳动技能,同时还不忘组织青年学政治、学文化。最后村长开心地说:“毛岸英在劳动大学毕业了!”

毛泽东听完村长的话,激动地摸了摸儿子的双手,看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茧子,对儿子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毛泽东很满意,他的儿子也成为了农民的儿子。

后来,毛岸英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编辑,直到北平解放。1948年在西柏坡,毛岸英和比自己小8岁的刘思齐相恋。那时的他马上就要27岁了,可刘思齐还未满18岁。

毛岸英想早点解决婚姻大事,这样就能够一门心思学习工作了。于是他来到毛泽东的房间,试探性地问:“那我们就办理结婚手续吧?”

当时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听到岸英说出这样的话,他停下了手中的笔,但是没有抬头,问:“思齐多大了?”“十八岁。”毛岸英回答。

“周岁虚岁?”毛泽东抬起头看着毛岸英。

“虚岁,可是差不了几个月……”被父亲追问以后,毛岸英原本满怀期待的心,此刻变得忐忑起来。“差一天也不行,我这里忙,你去吧。”毛泽东语气很坚定,没有给毛岸英留下商讨的余地,就又低下头工作。

毛岸英见状,只好垂着头离开。

在19时,全国还没有颁布正式的《婚姻法》,但在解放区有着规定,不到法定年龄不许结婚。这就是毛泽东如此坚定的原因。

但是毛岸英依然想要早点结婚,因为自己的年纪真的不小了,而刘思齐很快就到法定结婚年龄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筹备婚礼了。于是在八月的一天,他和刘思齐一起来到毛泽东的房间。

正在工作的毛泽东看到毛岸英和刘思齐一同走进来,就和他们闲聊起来,他知道刘思齐年纪还小,担心现在结婚会影响她的学习。于是聊着聊着,又谈到了两个孩子什么时候结婚的话题上。

“你还不到18周岁,着什么急呀!过几个月满18周岁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像是在命令。

刘思齐害羞地点了点头,转头看向毛岸英。毛岸英也只好说:“好,听爸爸的。”

随后两个人离开了,他们的心情很低落。毛岸英的心里更是觉得憋屈,过了一会儿,他又一个人来找毛泽东。

“你怎么又回来了?”毛泽东看到儿子气冲冲进门,也皱起了眉头。“我从来都是听爸爸的,可我今年快27岁了,我想结婚后专心学习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毛岸英一股脑说了好多话。

“你还是现在就结婚呀?”毛泽东打断他。“我们本来准备好了,这两天就结婚……”毛岸英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小。

明明刚才已经说好了,儿子却又反悔,毛泽东有些生气:“我说过的话为什么不听?不是告诉你暂时不要结婚吗?”

“我的事还是我自己做主吧。”毛岸英愤愤地说。

“你找谁结婚是你的自由,但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制度和纪律要做你的主!”毛泽东见儿子还是如此固执,就对他提到了制度和纪律。

没想到毛岸英竟说:“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说这话的时候他低着头,并没有看毛泽东。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更加生气了,对着毛岸英大声说:“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不到18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毛岸英见父亲一直不同意也很生气,就转身离开了房间。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便躺在床上哭起来,谁都劝不住。没有办法,阎长林只得向毛泽东报告。

毛泽东听后勃然大怒,快步走到毛岸英的房前,冲着里面大吼一声:“毛岸英,你想干什么?”屋里的毛岸英被震慑住了,没有再哭泣。

过了几天,毛岸英向父亲道歉:“我想通了,是我不对,我和思齐已经商量好,过年以后再结婚。”

1949年10月15日,在中南海,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毛岸英穿的是当翻译时的工作服,刘思齐穿的是灯芯绒布上衣,半新的裤子。就这样,在亲人朋友的祝福下,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毛泽东就是这样,他对子女的教育一向很严格,不会因为是他的孩子就大搞特殊。相反正因为他们作为毛泽东的孩子要更能吃苦。

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的人都“勒紧了裤腰带”,毛泽东也一样,实行“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的三不原则。当时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在学校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和学校所有的学生一样,她也申报了粮食定量。

但李讷还年轻,身体又瘦弱,很难挨过那段艰苦的日子。一次一个卫士到北大看望李讷,李讷告诉卫士,在学校里经常吃不饱,再加上学习辛苦,一天到头总觉得肚子很饿。卫士回到中南海以后就把李讷的情况告诉了李银桥。

李银桥很是心疼,于是就自作主张,偷偷让卫士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

没想到几天以后,毛泽东居然知道了这件事,他批评李银桥:“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李银桥辩解道:“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泽东听完后很生气,拍着桌子大声说:“别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当然作为父亲他也很心疼自己的孩子,几个星期以后,李讷回到家里,毛泽东破例让女儿和他们一起吃饭。虽然饭菜很简单,但李讷还是都把它们吃了个精光。

毛泽东认为,既然作为他的孩子就更应该知礼懂礼,中国人就要讲中国的规矩,守中国的礼仪。因此在对待他的几个从国外回到中国的孩子时,他经常就教导他们要学习中国的礼仪。

1949年初,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来到了延安,这个曾在苏联生活7年的小女孩在初到陕北时感到特别陌生和别扭。

她从小在外流浪,可以说是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的,再加上苏联接人待物的习惯都是欧化的,和中国的完全不一样。对于陕北的风土人情也不了解,因此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李敏一时很难适应。

刚开始,李敏和别人谈话时,高兴的时候就旁若无人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的就耸耸肩,摇摇头,摆摆手。她还特别喜欢边说话边打手势,用手势来加重语气。这些行为在毛泽东看来,觉得是毛病。

起初李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后来她渐渐发现,她一抬手做动作时,毛泽东就会盯着她的手势,把她盯得不好意思。

一次,李敏又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手舞足蹈”,之后毛泽东把李敏叫到自己的房间,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是在中国,在延安,不是在苏联。你要按照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毛泽东看到李敏忽闪着大眼睛看着他,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样,又接着说:

“年轻人在长辈面前,在年纪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开始注意起自己的言行。但有的时候她还是会忘情地手舞足蹈,每到这时,只要她一抬手,就会想到父亲那冷峻的目光,她就会立刻放下手,改正过来。

此外,毛泽东还教导李敏要用中国传统方式与人交往。他对女儿说:

“你先去看看延安的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你喊他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年纪差不多的,你就喊哥哥,或者称同志。不能随随便便就直呼人家的大名。”

随后李敏就到各个窑洞去看望老一辈人。

“周伯伯您好!邓妈妈您好!”“朱爹爹您好!康妈妈您好!”李敏开始学习这样打招呼的方式。

毛泽东不仅在言行上教导孩子,在穿着上也对孩子也有一定的要求。

李敏从苏联回到北平时,是五月份。在苏联呆久了她早就习惯了苏联的寒冷,有了耐寒性。北平的五月对于她来说,就像是夏天一样。

于是她就穿着母亲给她做的小裙裤,穿上小背心,赤着胳膊,光着脚丫在院外的小路上,树林里到处跑,跑累了就回家,回到家以后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她开心极了,没想到毛泽东看到这一切以后,却对她说:“你这身打扮太不成体统。要改改哩!”李敏不懂父亲口中的“体统”是什么意思,她站在那里没有说话。毛泽东走到她的面前,没有批评女儿,用关切的口吻说:“娇娃,现在的天气还太凉,不可穿得那么少。会着凉生病的。这儿的风很硬哩!这里不兴光脚丫,这地方又不平莫把娇娃的脚扎破了,快把鞋子穿上。”

第二天李敏穿上了一身白底蓝花的连衣裙,脚上还穿着一双皮凉鞋。李敏照着镜子想:或许这就是父亲说的“成体统”了吧。

在有些情况下毛泽东甚至不希望,他的子女们对外声称他们是毛泽东的孩子。因为他不想希望毛泽东的孩子会有优越感,他们和任何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在外出时,尤其是因公外出参观、视察,毛泽东有时会带上他的孩子因为他认为带孩子去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但绝不允许孩子们在他的身边走来走去,只能跟在工作人员的身后。在接见任何一级单位领导、代表时,也不许他的孩子抛头露面。

有一次,李敏跟着参观,一不小心走得快了一点,稍不留神就占了一个工作人员的位置,并且还把那个工作人员挤到了身后。紧接着她就发现父亲看了她一眼,她以为是自己衣着不整齐,或者是哪里不干净,于是赶忙低头查看,一切都很正常。

她就站在那个位置没有动,但是父亲又扭过头看了她一眼。眼神很严厉,好像是在命令她。她顿时明白了,这是让她走开的意思。于是李敏悄悄退到了工作人员身后,再也不敢往前站了。

参观结束以后,毛泽东对李敏说:

“有工作人员在我身旁时,你莫要随便站到我身旁把他们挤走,这是他们的岗位,是他们的工作,这是党分配给他们的任务,这是组织的安排。他们如果不在我的身旁,那就是失职,失职是要挨批评的。”

从那以后,李敏只要跟着父亲外出,就小心地跟在工作人员身后,绝不往前挤。

当毛泽东的孩子长大一点,开始读书,工作以后,他依然不允许孩子们因为父亲是毛泽东,就有任何的优越感。同样他对待孩子也把他们当做是普通党员、普通工作人员。关于他们的生活安排、工作去向等都完全是由组织上调动处理。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即将去北京师大附中上学,他让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在填学生的注册登记表时,王鹤滨看着家长姓名一栏发了愁。他拿着表去问毛泽东:“主席,学生注册登记表上有一栏要写家长的姓名,如何填法?”

毛泽东连那张登记表都没有看,就回答:“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就这样王鹤滨便成为了李敏和李讷的“王爸爸”。毛泽东还对姐妹俩说:“不要说你们是毛泽东的女儿。”于是学校里没有人知道她们是毛主席的女儿,她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里学习,没有受到特殊待遇。

等到李敏参加了工作,毛泽东又说:“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同样的话他也对毛岸青说过,当时毛岸青也是刚参加工作,毛泽东这样说道:“工作了,对同志们说时,你告诉人家,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甚至在女儿李讷生病住院时,毛泽东也是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许她报真名,更不许她提是毛泽东的女儿。为了避免医院对她有任何特殊的照顾,就给李讷改名叫沈娟。和医院说李讷是毛泽东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

毛泽东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子女的,不把孩子们拢在他的身旁,不希望靠着他这棵大树乘凉。更加不允许孩子们以他的名义、地位、权势去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谋私利。

教育孩子不以权谋私,坚持人人平等,正是他心怀国家,忠于人民的体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