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寻找消失的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的扬州城墙为什么被拆除(下)

寻找消失的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的扬州城墙为什么被拆除(下)

时间:2019-05-18 19:46:42

相关推荐

寻找消失的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的扬州城墙为什么被拆除(下)

(接前期)扬州解放初期拆除的城墙,是明代遗存下来的城墙,在拆城中曾发现两项重要的历史信证,对扬州这座古城历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历史信证之一:城墙下发现“广陵涛”井

说到扬州古城,刘濞这个历史人物可是绕不过去。刘濞(公元前2—公元前154年),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儿;同时,这刘濞也是西汉时期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史载:刘濞性情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刘濞受封为沛侯,刘邦的下属英布造反时,年轻的刘濞跟随刘邦出征讨伐,最终打败了英布军,为建立大汉帝国立下军功。

建立大汉国之后,汉高祖刘邦考虑到吴郡与东越等国接壤,担心江南人士不服他的皇权,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汉家亲属前往镇守。于是,便在公元前195年,封侄子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扬州)。

刘濞在所封国土之内大量铸钱、煮盐,扩张势力,处处与朝廷对抗。对此,汉文帝听从部属建议,开始限制诸王的权力;到了汉景帝时,更是削夺诸王的封地。

刘濞联合诸封侯国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的封王们公开叛乱,史称汉代“七国之乱”。经过激烈的征战,叛乱的诸侯们,先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制度从此被汉朝中央废除。

刘濞从公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至公元前154年兵败被杀,共在位42年。其间,刘濞大建广陵城,使得城池宏大,市井繁荣,名冠江南,成为天下名郡之一。

刘濞的文学侍从枚乘,淮阴人(现在的淮安市西南),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辞赋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出了两个著名的成语。成语之一:在刘濞想要造反的时候,枚乘劝阻他时引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用一根纤细的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然后将一端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在它的下面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这样的情景,再蠢笨无知的人也可以想象的到会有多危险。而咱们若想要起兵造反,那就会出现和这头发一样的危险处境啊!”这就是成语“千钧一发”的来由。

然而,尽管枚乘说的生动又形象,可是一心想称帝的刘濞却没有听进去,最终落得个兵败人亡的惨痛结局。

成语之二:刘濞兵败后,枚乘被抓入狱。在狱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忠心和肝胆义气写下了著名的《狱中上梁王书》,书中写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后来“安于泰山”也被称为“安如泰山”的成语,意思是像泰山一样安稳牢固不可动摇。

梁孝王感佩于枚乘的深明大义和出众的才华,立即下令将他释放出来。枚乘因为其《狱中上梁王书》的远见卓之而名声大振。汉武帝即位之后,因为欣赏他的才能,想要升他为官,可惜的是枚乘在来京师的路上,却因病去世了。

枚乘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其大作之一的辞赋《七发》,是流传世间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它属于讽喻性的文章作品,赋中主要是通过假喻楚国太子生病,前去探望时的对话,来讽刺当时贵族社会的腐朽势力;再通过描述各种有乐趣的事儿,以解楚太子的心结,让他回归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模式之中,将之前的不良习惯通通丢弃。

《七发》辞藻华美,语言气势滂沱,这一首赋的出现,标志着汉赋从那时开始初步形成。《七发》中说:“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形容当时的广陵城地处大海之畔,每年的8月观海潮时的壮观景象。

枚乘在(七发》中,将发生在广陵曲江的海潮,形容为汹涛澎湃,颇为壮观。为此,历史上对“观广陵曲江之涛”究在何处的考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观涛于广陵之曲江,就是今天的扬州曲江公园一带;也有人说:广陵之曲江,实为浙江之钱塘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扬州著名作家李斗,在其《扬州画舫录》卷九写道:“春秋时海潮盛于山东,汉以后则盛于广陵,至唐宋盛于浙江,此自北而南移也。”这充分说明了当年观海潮的位置,是由广陵城的曲江(今广陵区曲江公园一带),南移到了今天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

据史载,当年扬州在拆城时发现的这座“广陵涛”井,位于东关外的城墙下,且水质清沏、甘甜,被用作拆城工人们的饮用水。只可惜,城墙拆除完后,开始修筑环城路,该井被填埋。

但依据被拆除的扬州城墙,系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确凿史料来看,这座“广陵涛”井肯定是建于1556年之前,这是毫无疑问的。

广陵涛井的发现,为枚乘《七发》中“广陵曲江观涛”即在扬州之曲江,提供了实物佐证。

也就是说:上面的这一段论述,证明了早在中国的汉代,站在今天扬州的曲江公园一带,就可以观看到大海的浪涛和奔腾的潮涌。

历史信证之二:当年在拆除镇淮门(老北门)和安江门(老南门)城门时,在后墙面上发现了镶嵌有性器官图像的石刻。当时发现城门背后,门转之上的墙面上,镶嵌有约1米长、30公分宽的石刻,老北门为女性生殖器图形,南门为男性生殖器图形。

牝字读pìn(聘)。古代“牝”字泛指阴性的事物,有女性生殖器的意思;“牝”字与“牡”相对,指雌雄两性。古代也以“牡”、“牝”比喻丘陵和溪谷,如《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溪谷为牝。”

对此,人们不禁要发出以下的提问——

1、扬州古城墙的城门背后,为何要镶嵌有性器官的石刻?

2、为何北门嵌置的是牝器(女性);而南门嵌置牡器(男性)?

3、为何其它古代城池未见此类石刻,而扬州独有?

上述这些,都是有意思的问题,等待有识之士作出科学解答。

写在最后的话——

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一个事实: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存在了上千年的扬州古老城墙一去不复返了。扬州城墙的被拆除,让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出当年的它,具有何等宏伟壮观的景像。

现转录一篇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的《扬州杂记》小文,请众人共同品尝当年扬州古城的韵味。

该作品发表在1934年4月的《清华周刊》上,文中记载的是他去年暑假期间,应同学之邀到扬州游玩的经历。文中涉及扬州城墙的部分给人印象最深。

他是这样描写同学家的小院子──

“……那院落不十分大,却很是紧凑。紧紧接着院墙头露出一沿城垣,原来这里便是在城墙根下。院中几座花墩,长满花木,留着一条方砖砌成的小径。小径被架上的藤叶笼罩着,太阳光碎乱地洒满一地。架上藤叶间,挂着几串被鸟啄残的葡萄;墙拐里缀着蛛网,城垣上摇曳着数丛荒草。这毗连着绿杨城郭的萧疏小院,令人顿起无限遐想……”

扬州城墙,历经千年,由于战火、屠城地毁坏,以及人为无知拆毁。至今尚能让人见到它美丽的残存,真是扬州之幸。

但愿先人留下来的财富,后人倍加珍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