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大隐隐于市 不在红尘中 武汉闹市丛林莲溪古寺探

大隐隐于市 不在红尘中 武汉闹市丛林莲溪古寺探

时间:2020-02-13 15:42:51

相关推荐

大隐隐于市 不在红尘中 武汉闹市丛林莲溪古寺探

初次听到莲溪寺这个名字,除了陌生还是陌生,来汉数十载,却不知闹市中还隐藏着这样一座清修之地。

所以当的士司机将我们放在繁华的丁字桥路段时,我还诧异地问道“这就到了莲溪寺了?为什么在这么热闹的地方?”

莲溪寺位于在雄楚大道200米外的居民楼之中,巷子并不深,所以站在路边就可窥见隐匿在民居间的灰瓦飞檐,再往前走就见到一座白墙灰瓦的古朴山门,那便是莲溪寺。

山门有三个门,其实山门本身也叫三门,分别象征“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故山门也称“三门”。

山门前有两座石狮,工艺较为简单,只能通过爪子下面的物件,才能分辨雌雄。

武汉的寺庙,去的最多的是归元寺,而古德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虽未至,倒也听说过多次。

和这几座寺院相比,眼前这座大门紧闭的莲溪寺显得太过清净了,以至于那两头石狮在阳光的照耀下都显得格外寂寞。

轻轻推开了右边的木门,吱嘎的声音似乎惊扰到了房门处的几位老居士,她们很诧异的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我这才知道——莲溪寺是一座不对外开放的佛教丛林。

02

莲溪寺起源于何时具体不详,但曾经挖出过南北朝北魏年间鎏金佛像。

前几年周边拆迁曾经挖出过元耶律公献地字样的碑石,有石碑上明载“本寺初建于唐朝”。又据寺内民国十年(19)所立石碑《武昌莲溪寺记》记载:“莲溪寺者,武昌城郭东南之胜境也。南则楚水缭绕,北则洪山峥嵘……其地势如莲花,形如荷叶、自唐宋以来称曰盘龙山莲溪寺者久矣。”

种种考据显示,该寺应为唐代所建。也即,莲溪寺比归元禅寺(1658年)、古德寺(1877年)要早得很多了,只是后来由于战火,屡废屡兴。

据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 12月所颁布的牌匾显示——

莲溪寺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唐朝,由于战火,历史上屡废屡兴。光绪十五年(1889年),道明和尚在废墟上重建,现存至今的主要建筑,为标准的佛教丛林格局四进三院落,即出门、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楼、东西侧为附属建筑,东有斋堂、佛学院、方丈堂;西有客堂、千佛殿等。

03

我第一次走进这座寺庙,安静肃穆的氛围让我肃然起敬。

这座寺院比我想象中的要小,从山门到弥勒殿之间的大路两旁的景象更像农家小院;左边是一大片菜地,种着各种蔬菜果品,右边则是一片待开垦的荒地。

我的到来,显然打破了寺里的宁静。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年居士出门问我来的目的。

“我就是想来看看,听说这里很有名!”我答道。

对于这种不对外开放的寺院,尤其还是女众的庵,是很有可能不会让人进去参观的。或许是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老居士默许我进去参观,只是叮嘱我不要喧哗,切莫惊扰了师傅们修行。

莲溪寺的尼众们每天凌晨3:30开静,到早上8点已完成 早课、早斋、打板、进堂的修行。

就在我与老居士闲聊之际,不少比丘尼从殿堂里出来,有的拿着锄头在掘荒地上的杂草,有的则在菜地周围拔草,各自忙各自的,认真的姿态就像对待修行一般,全然不会顾及旁边是否有陌生人经过。

我沿着山门前的那条路往前走,一直走到悬挂“慈悲”匾额的山墙前,高大的灰砖山墙上有歇山顶,并不是殿堂,只是一般的察房。

右手边,是座崭新的弥勒殿,门窗皆为新木制作,被涂上了深棕色的油漆。殿前九级台阶,石阶上很干净。拾级而上,迈步进殿,迎面的是金身的弥勒佛,左右手边分别是四大天王,布局与一般的弥勒殿无二。

弥勒殿后是大雄宝殿,里面有几位比丘尼在打扫卫生,门口设置了“游客止步”的警示牌。

虽未能进入里间,却能清楚的看到殿内的布置——正中间是释迦摩尼,佛祖左右两侧分别为阿难迦叶,一个合掌,一个握拳。佛祖背后的左右两个殿角,分别为普贤文殊二位菩萨,普贤菩萨胯下白象,文殊菩萨胯下黑狮。大殿的左右两边各有九尊罗汉,共计一十八尊。

院落间有几颗古树,枝繁叶茂,与灰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窗棂窗棂上的雕花精巧细致,甚是好看。站在院落里,还能听到禅房里时不时传来的讲经的声音。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千佛宝殿。殿内,正中供奉的应该是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各有四层佛像。

千佛宝殿的后面是一个三厅堂的建筑,中间一个悬挂着“江城烟云”的匾额,进去正中供奉一位千手千面观音,华丽细致的火焰云,头顶是色彩斑斓的藻井。环绕着大殿四周的是各式罗汉,形态各异。 殿右手边是延寿殿,内有私人签位若干,左手是往生殿,内设置与延寿殿无二。

沿着殿外的台阶登上边上的小花园,可以大致看清楚园内的设置,尤其是近在眼前的千佛宝殿,中规中矩的重檐歇山顶似乎触手可及,不远处的是客堂的三层马头墙清晰可见,墙上湖绿色的华藏庄严四个字更填几分古朴气息。

客堂的师父告诉我,莲溪寺在翻修后,整个建筑呈现徽派建筑风格,严肃古朴,时不时会有摄影爱好者来此取景。

或许是太过低调,来此之前,查阅相关资料,就连百度百科显示的图片无一例外的都是黄墙红瓦,衰败中透着明艳亮丽的过去。

而如今,寺院显然大变样,只是一如既往的那样安静。

阳光下的古树、灰墙、青砖,就连放生池边一丛丛透着生命力的盆栽,都彰显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令这个干净安静的寺院像在游离在世外一样,谁都没法想到它就处在武汉繁华的丁字桥路段。

所谓“大隐隐于市”大抵如此。

04

莲溪寺是座民间寺院,与武昌区的其他几座寺院比起来,它占地面积不大,四面环绕的都是居民小区,还有小学。

对于清修之人来说,这里确实不是幽僻之所,可这并不妨碍它享誉全国。

因为在佛教界享有“黄埔”之誉的武昌佛学院就位于这座寺内。

1928年,时任湖北佛教会理事长的莲溪寺方文体空法师,在武昌莲溪寺内兴办了“中华佛教湖北华严大学”。该校3年的成功办学,学生最多时有60多人,期间培养出高水平的佛教人才30多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1994年恢复办学后,分为一院两部,其僧众部设在宝通寺,尼众部设在莲溪寺。

慈学老法师任副院长。在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武昌佛学院的教学活动,佛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捐助,昌明老和尚、慈学老法师亲自给学生上课,所有的教师也全部义务上课,不拿报酬。

在慈学法师的摄受下,武昌佛学院已走过二十余春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印宗法师继承慈学法师的弘愿,着重于佛教教育事业,一手抓寺院建设,庄严寺院环境;一手抓学习修持,常年早晚功课不断,冬期坐香念佛,夏季结夏安居。

如今的莲溪寺,在慈老与印宗法师的领导下,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开始了新媒体渠道的宣传,只是她们本能的排斥商业化,拒绝商业化。

修行一事,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就像昌明法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时时入定,仍在定静之中,片刻未离法性,如何不是修行?

想想有些人为了修行而修行,恨不得堵了双耳不闻尘声,刺瞎双目不看尘烟,自封了口不言尘世,岂不是根本没有悟道的心却强求悟道的德?

即将离开之时,一位阿姨走了进来,和菜地旁边劳作的比丘尼打着招呼,想必是一位居士前来学习。

新鲜的青菜已经长满了菜畦,瓜藤挂满了枝丫,叶绿花黄,青翠欲滴,如此美好的田园生活定会让城市中的大多数羡慕不已。

山门依然关闭,只留有小门,出门时回望了一眼这个隐藏在高墙内的清幽之所,依然安静祥和,不忍去叨扰。

就像我,唐突的闯进来,看一眼后安静的告别,就像不曾来过一般。

via 林溪 十分武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