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时间:2019-01-25 08:48:38

相关推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的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景色异常壮观。登上岳阳楼,可以俯瞰远山近水,饱览阴晴变幻。古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登临,吟诗作赋,为之增光添色。然而在这浩瀚的诗文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为古今传诵。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即范仲淹罢相的第二年。范仲淹虽然仕途坎坷,“庆历新政”彻底失败,但是他不因此而悲观消极。他在地方上做官期间,仍然壮心不已,表示了“孜孜于善,战战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这种忠贞为国,忧民疾苦的思想,是他一生躬行不逾的准则。《岳阳楼记》就是一篇表达作者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章。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情趣,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叙述重修岳阳楼的经过,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作者首先指出,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以后,两年之内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一方面是对一位有罪于朝廷的“迁客”的歌颂,一方面是指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条件。关于重修,作者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来说明。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于自己和朋友的被贬谪,对于新政的不能推行,“愤郁颇有辞色”。重修岳阳楼时,“僚属问落成何如?子京云:‘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数十声而已。’”从滕子京当时满腹牢骚的情形看来,可以窥见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旨在“借前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同时也是用古今贤人来映衬后文中塑造的“古仁人”的形象,并借以烘托自己的理想和怀抱。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的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景色异常壮观。登上岳阳楼,可以俯瞰远山近水,饱览阴晴变幻。古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登临,吟诗作赋,为之增光添色。然而在这浩瀚的诗文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为古今传诵。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即范仲淹罢相的第二年。范仲淹虽然仕途坎坷,“庆历新政”彻底失败,但是他不因此而悲观消极。他在地方上做官期间,仍然壮心不已,表示了“孜孜于善,战战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这种忠贞为国,忧民疾苦的思想,是他一生躬行不逾的准则。《岳阳楼记》就是一篇表达作者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章。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情趣,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叙述重修岳阳楼的经过,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作者首先指出,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以后,两年之内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一方面是对一位有罪于朝廷的“迁客”的歌颂,一方面是指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条件。关于重修,作者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来说明。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于自己和朋友的被贬谪,对于新政的不能推行,“愤郁颇有辞色”。重修岳阳楼时,“僚属问落成何如?子京云:‘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数十声而已。’”从滕子京当时满腹牢骚的情形看来,可以窥见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旨在“借前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同时也是用古今贤人来映衬后文中塑造的“古仁人”的形象,并借以烘托自己的理想和怀抱。

全篇除了用这两句十分概括地叙述岳阳楼重修的情况以外,再没有一字记叙岳阳楼自身的形貌构造。后文从大处落墨,极言“岳阳楼之大观”,着力描写洞庭湖的不同景色和游客的不同心情,进而引出“古仁人”的形象,把文章的意境推向至高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高度的发挥。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上所见到的壮观景象。

登泰山,要观日出;站在岳阳楼上,人们的视线势必被眼前洞庭湖的那种雄伟壮阔、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吸引。作者抓住这一点进行描写,引着读者“更上一层楼”,共同领略岳阳楼上见到的一湖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是写湖中的君山在烟波浩渺中若隐若现,与湖口相连接的滔滔长江水流入湖中。这二句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又写出了洞庭湖有吞吐高山长河之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写浩荡的波涛,广阔的湖面和变化不定的湖上风光。上面短短六句二十二字,将八百里洞庭洒落笔端,描画出了洞庭湖的主要特征,真可谓一字千金了。洞庭湖的气势壮阔,作者的笔力尤含风骨。描写主要特征之后,作者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一笔收住,用“然则”一转,由景物过渡到凭栏兴叹的游人身上。文章收得及时,转得自然。岳阳楼以名胜而远闻,又处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交通要道,那些来此游览的“迁客骚人”见到湖上各种奇特的景象,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于是作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发问,以引起下文。

这些景物描写,笔力雄浑,意境开阔,给后文铺开了宽广的画面。

第三、四段分别写游人因不同景物而触发的悲喜感情。

“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有写不尽的景致。作者没有漫无边际地去描绘,而是摄取最典型的两类截然不同的景物进行集中的、突出的摹描点染,绘成两幅色彩截然不同的画图。一幅是凄风苦雨,阴惨惨,昏沉沉,色彩暗淡的画图;一幅是春光明媚,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画图。作者抓住两类不同色彩的景物着力渲染,是为了说明游人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感情,证实人们的感情是受外界影响的。因此,一面写景,一面点明游人在彼时彼地的情感。第三段写色彩暗淡的景物和游人悲痛的心情。“霪雨”,“阴风”,“浊浪”,黯然无光的日月星辰,形迹模糊的山川,被风浪摧折的风帆船桨,还有那暮色降临时恶虎长啸,猿声悲啼,这一切笼罩着一层凄凉、阴森、恐怖的气氛。这时候,游人就会产生沦落天涯、失意怅惘、悲苦沉痛的心情。第四段是写色彩绚丽的景物和游人喜悦的心情,与第三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天,春日晴和,风平浪静,蓝天映在洞庭湖上,显得水天一色。天上有飞鸟,水中有游鱼,岸边洲头的兰花芷草清香嫩绿。夜里,烟雾消散了,皎洁的月光照得山山水水一片银白,湖面金光闪闪,清澈可鉴的水底倒映着白玉似的圆月,还有那渔夫一唱一和的歌声。这一切呈现出一种恬静、幽美、愉悦的气氛。这时候,游人置身于这诗意浓郁的画图之中,就会感到心情开朗,精神爽快,忘怀得失,兴味无穷。

这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洞庭景物,后写游人心情,景物色彩和感情色彩配搭得当,调匀一致,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通过两类景物的描写和两种心情的刻画,回答了前文提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又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第五段,作者通过虚构的“古仁人”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触景生情,理之固然,然而“古仁人之心”不同于此。他的情感不受外界环境和自己际遇的牵连,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者用这两句比较抽象的议论否定了前文所写的“感极而悲”和“其喜洋洋”两种不同的感情,而又开辟出新的思想境界。具体说来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作者要进入的理想之宫,才是全文要揭示的主题。这个主题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起到一定的积极和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也正因为这二句才使全篇《岳阳楼记》大放光彩,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当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我们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有区别的。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也很出色,在文体上骈散并用,以散文的笔法叙述事情的原委,发抒议论和感慨,以骈文描写自然景色。叙事简洁概括,描绘生动形象,议论精辟新颖。文章以叙事开头,简单交代写《岳阳楼记》的缘由以后立即转入写景。在写景过程中,一面描写湖光山色,风云变化,一面抒写游客的心情。在抒情之后紧接着又转入议论。各个部分之间转换得非常自然,不露痕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