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站在南京的城墙 遥望六朝古都的博物馆 盘一盘这座古城千年内涵

站在南京的城墙 遥望六朝古都的博物馆 盘一盘这座古城千年内涵

时间:2019-04-27 19:50:41

相关推荐

站在南京的城墙 遥望六朝古都的博物馆 盘一盘这座古城千年内涵

撰文|赵立波

站在南京的城墙上,可以眺望整个城市,远处飘散的云烟仿佛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千年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苍茫。历史确实如烟,对于这座厚重的文化古城来说,里面的沉淀更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渴望了解的念头。

南京城墙

南京这座城市确实够丰富,又够辉煌,然而在它的背后依稀可以望见历史的大火、战乱在重复叠加的燃烧,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剧烈炽热才让这座城市更有耐力,更有内容。

南京,是一个可以常去的城市,尤其是南京博物馆和六朝博物馆更为有意义,这两座并不算巍峨的楼宇竟然囊括了整个城市的历史。

南京最大的特点是够丰富,它几乎囊括了半步江南历史,无论是建康的石头城,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石头城

秦淮河的水波流淌千年,乃至于金川河、玄武湖、莫愁湖等等,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性与变化。钟山的灵秀,草木的芳美无不让这座城市有许多的天然去雕饰。其次南京够纷乱,从东晋开始,宋齐梁陈的跌宕起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扰无不在此进行,甚至将这座古老的城市形容为“中华有史以来遭遇战乱最多的城市。”

一、六朝博物馆,收纳了魏晋风流,写下有谁读懂的沧桑历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座新建不久的博物馆,但是却用来盛放千年岁月的沉淀,这里的精心布局几乎在追求完美,处处显示着某种历史的匠心。

博物馆正面

那是段散乱的年代,六朝博物馆整体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最高处为24米。六朝博物馆大门则在南面,大门朝长江路,和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南北呼应。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这座博物馆并不磅礴,相反,他布局整齐精巧,甚至采用了许多现代手段对古迹进行映衬,从而更好的讲好那段历史的片段。

展厅

无论石头、还是陶器、甚至砖瓦雕刻还是碑文,都能在这种映照下多了许多的光彩。

走在这座博物馆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一种昔日的繁华与风采,虽然那是段散乱的历史,却异常辉煌,文人们用他们羸弱的身躯,峨冠博带抖擞出千年的不老的情怀。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段历史的人是超越性的,他们不断尝试着各种创新和发展,博弈和达观。

相关文物

讲好一座博物馆的故事还是要靠这些文物的正面,而它们的背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大量往事,这种文化密码只能通过不断感受或许可以捕捉一点。比如魏晋的风骨的背后往往是残忍的被剥夺生命,然而他们无力反抗只能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愤怒,在竹林,他们以不为人知的语言和音乐阐述着内心的悲凉,每次我看到有关这样的古迹无不被深深触动。

竹林七贤砖刻壁画

六朝的人物太多,他们在这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地方展示着权谋、风流和气度,最终让这段历史在纷乱之中闪烁着独特的气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年后的刘禹锡还在为此深深的感叹彼时的喧哗与热闹,最终也终于回归草屋的百姓之家。

二、梁武帝开启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独特范式,鸡鸣寺如今依旧梵音缭绕。

由于这里的历史之繁复,我们只好躲在一个角落去解读它,不妨从梁武帝开始,它将南京注入了太多的佛寺底蕴。

烟雨迷茫,钟声悠扬,佛寺的多少楼台就从这里开始。梁武帝一心打造“天下佛国”却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是从多个侧面角度来看,曾经的他个人作风均十分良好。勤俭、仁爱,处理政务水平极高,且极具文艺才华,如果按照这个直观角度走下去,或许他将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成功的人物。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在那个柔媚的江南,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萧衍开始对帝国的走向做出了大幅度的转向,他不光做帝王,更要做万世朝拜的法王,而他的梁朝,也将成为“天下佛国”。

鸡鸣寺

从此朝堂多了很多怪异的东西,经卷代替了奏折;佛号替代了发布政令。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东魏降将侯景起兵攻陷健康,在江南动乱三年,使得一度繁华的江南遭到了巨大破坏,史称“侯景之乱”。在梁武帝被俘时,他自我安慰叹息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没有什么遗憾的。因此,梁武帝于今日的南京佛教文化是有影响的,这算南京的一大看点。我在此并不恢弘的寺院驻足许久,只是为了寻找一点梁武帝的影子,然而遗憾的是,这里依旧只有梵音在缭绕,热闹的香火熏得人流出一眼的泪水。

三、当晚清最后之战的南京秦淮河又飘起了读书科举的书香,夫子庙再度迎来了久别的辉煌。

而在晚清之时席卷了几千万人生死的太平军之争也在此演绎,秦淮河的水几度腥红。曾国藩在拿下天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它的科举文化,让这座城市终于再度回归到深沉的底蕴。

洪秀全

1864年7月19,曾国荃带领的湘军用炸药轰塌了天京的城墙,十余年的胶着对垒,终于烟消云散。曾国藩三天后从安庆来到南京,迅速做了一件他对抗太平军之处的诺言。

1854年2月25日,湘军奉旨剿匪,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说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十一年后,他开始兑现自己当初起兵檄文的诺言。

讨粤匪檄

着手恢复秦淮河旧迹,重建夫子庙、修复贡院、恢复江南乡试、修葺书院、增添藏书,成立刻书局,因此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这是曾国藩对南京文化被严重摧残的拨乱反正,是具有相当重大意义的。因为,在曾国藩看来,洪秀全对于南京的破坏关键性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经过几年的修复,南京城又恢复了昔年的文化景象繁荣,秦淮河的两侧又有了书香,夫子庙又开始展示了昔日的光彩。

站在南京的城墙,俯瞰这座城市,谛听这里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蜿蜒曲折,当秦淮河的灯火阑珊之时,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它是如此的迷人,这样真的很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