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明代法帖《二王帖》中的王羲之草书书法之美!书法爱好者必收藏!

明代法帖《二王帖》中的王羲之草书书法之美!书法爱好者必收藏!

时间:2020-11-10 20:42:47

相关推荐

明代法帖《二王帖》中的王羲之草书书法之美!书法爱好者必收藏!

关于《二王帖》:

《二王帖》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法帖结集,由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全帖共计上下两卷,每卷分为上下中三部分,共计六卷,加上后面两卷目录评释,所以全帖共有八卷。里面还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画像各一幅,为白描画像。

《二王帖》共收录二王书法法帖138帖,基本集辑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被世人推崇的大部分书法帖。后面还附两卷目录评释加以考证(彭履道小楷书,彭履道有宋代同名之人,此处的是明代董汉策的同乡)。

石刻和木刻本优缺点:

古代很多书籍是木刻本的,除了在表现墨迹时也有其优点,其成本也低廉。但缺点就是湿燥难调,因为是刷墨拓印工艺,有时木版的纹理也会印在纸上,也会出现因为墨不均匀而有断墨现象,有些古籍上面会有一些白色的长条痕就是因为断墨产生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容易毁损,比如怕火怕水。而石刻本好处是石刻拓印出来会有碑刻的效果,而且刷墨会比木刻本好得多,不容易毁损,但是表现墨韵方面不如木刻,而且成本也相对高。

明代套版印刷因为木刻的优点,表现墨韵方面比较好,代表明代套色印刷术高峰的饾版印刷,需要把不同的颜色分成不同的版,所以这时木刻版成本低,刀刻方便的优点就突出了,所以画谱类、图像类书籍尤其是多色印刷的都是采用木刻工艺。

相对于普通书籍来说,用石刻本更不经济实用,所以仍然使用木刻本,直到清代石版油墨印刷的传入,更经济实用,制版简单,所以清代中后期普通书籍印刷会使用这种方式,但是在表达书法绘画这方面,却不如木刻和传统石刻方法,油墨在那个时代会有洇墨现象。所以大部分书法法帖仍会使用传统石刻工艺,类似于碑刻工艺来摹勒上石,用墨和特殊纸拓印出来装订成册。

《二王帖》改石刻的原因:

《二王帖》实际是原名《兼隐斋二王帖》,这是木刻本。这部法帖问世后,很受当时人所推崇,但是因为木刻本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不过木刻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周期会短,这个是非常容易理解,但是木刻本也有缺点,湿燥难调,就是说,墨太干太湿就会导致有缺憾。“过燥则滋腻之态失,稍淫则浸蚀之痕透”,世人抚卷便为此遗憾。

因为《兼隐斋二王帖》的木刻本的缺憾,所以促使董汉策有了摹勒《兼隐斋二王帖》石刻本的想法,董汉策重新编录了《兼隐斋二王帖》,将三卷分为六卷,即卷一:上中下三卷,卷二:上下中三卷。后面又加上两卷《目录释文》。

不过这个石刻本几乎耗尽了董汉策的半生,可想而知石刻本的书法丛帖有多大的工程量。据史料记载:董汉策与其三个儿子董邦宁、董邦用、董邦典刻这个石刻本的《二王帖》,从嘉靖辛酉一直到万历十三年(1561—1586),历经二十五年始刻成该帖。

其间的艰辛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在古代刻书可不是现代这么省事,是一个花钱费时费工的大工程,财力要雄厚也是基础。明代法帖之冠《停云馆帖》开始是木刻,后来毁损,又改石刻,文徵明和两个儿子文彭和文嘉也是耗费了二十四年方完成。

苏州留园内,长达六七百米廊壁除了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还存有董汉策刻的“二王帖”。

《二王帖》收录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伪?

历代包括现代有很多人质疑现在传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法帖是否是他们本人书写,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1.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法帖实际很多在魏晋南北朝就很盛行了,隋唐更是达到高峰,临写者众多,而且隋唐实际间隔魏晋南北朝后期不算太久,两者的书法真迹传至隋唐的可能性很大,当然现代说能有两者的手写真迹那就要打个问号了。

2.隋唐很多书法名家都会临写二王的书法法帖,作为书法名家临写的法帖还是能最大还原其书法的原貌,即使不是他们的真本,还原原貌八九分我想是有所保证的。而且历代很多书法名家临写前贤的书法帖子也有很多成为传世书法名帖。

3.《二王帖》也应该是收集式的,而且不是创作式的,即使有些非真迹,也应该是书法名家临摹的本子。而在唐代双钩临摹法帖技艺非常发达了,有很多人虽然书法风格并不突出,但是临摹功底却是非常高超。而双钩临摹法在古代是还原书法真迹最好方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