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最新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模板15篇)

最新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模板15篇)

时间:2019-06-02 01:08:16

相关推荐

最新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模板1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心得体会总结一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 ——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 “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推荐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xx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推荐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心得体会总结三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在八百里伏牛山,传诵着一副对联:“君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是的,老君山的确是一副画卷,一副与五岳并秀的山水画卷。现在我们正站在这幅画的面前,让我们随着画轴的舒展,细细品味这幅自然山水的韵味吧!

老君山有景室山、华室山、压塌坪等三座山峰组成,古称“伏牛三鼎”、“君山三姊妹”,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园区的核心景区。

老君山之所以为核心景区,一是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二是科学内涵丰富、花岗岩地貌景区独树一帜。在老君山入口处,也就是中高山区与低缓山区接壤地带的伊河南岸,分布着具有古生代华北板块大陆南缘边界特征的巨型地质构造带——黑沟栾川断裂带(栾川为命名地,足以显示构造遗迹保存的典型性)。这条在地壳演化不同历史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地质构造遗迹,是划分中国大陆中央山系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它记录着古代时期发生的大陆裂谷作用,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板块构造体制,中生代时期造就的颅内造山运动和新生代新构造运动的推覆构造形迹,对研究追溯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老君山花岗岩体地貌景观自北向南表现出锯片状叠置的单面山景观——滑脱峰丛——滑塌峰林到断层崖地貌,是造山代花岗岩地貌景观系列的重要补充。

三是环境优良、景色迷人。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彩笔在不同的季节给老君山变换着不同色彩,在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中,当属秋天的颜色最迷人。老君山的主要秋景有野菊荟萃,一墩墩、一簇簇相连成片。若遇秋风劲吹,则见花海涌动,彩浪起伏。十月初,老君山层林尽染,出现“树头万枝齐喷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奇观。君山特色的五角枫、黄栌柴、漫山遍野的林不苏、云阳叶、木棉树、柿树、漆树都向游人展现着它们深浅不同的红叶、淡红、深红、黑红、火红、真是飞红流丹!正是“君山红叶竞秋色,万木霜天红烂漫”。——这就是红叶斗妍。

四是原始林海、古木秀色。在老君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大面积的原始山林,因山高气寒和春短冬长的特殊气候影响,出现了数目形态多变的怪象。它们在中秋节过后开始落叶,到了十月就抖掉了绿色的秀幕,裸露出了古林的新奇。生长在这里的桦栎、青岗、黑腊子、山榆等树如雕似塑,千姿百态。有的树长得像蟒蛇弯弯曲曲;有的像木桥横加平伸;有的树如同骆驼弯腰弓脊;还有的像雄鹰展翅欲飞。这些老林古树的纸条还鼓起了许多树疙瘩,犹如桃李挂满枝头。这些光怪陆离的林貌现象被有人称为“古林秀色”。

女士们,先生们,请把您的视线移向右边。这里依山傍水,气势不凡。这里是尚待开发的七里坪——栾川旅游服务中心,计划占地0.6平方公里,它背靠伏牛山、依傍伊河水,左有青龙盘踞、右有白虎护卫,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宝地”的理念。服务中心有“伏牛山地址文化广场”“伏牛山地质博物馆”“旅游接待处”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主题碑、地学科普长廊、恐龙雕塑群、河洛文化浮雕墙、栾川断裂地质构造剖面等建筑群组成。两年以后,您可以在这里享用现代文化而领略伏牛山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积淀的厚重。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旅游车继续前行,而君山画轴也在继续展开,灵官殿便映入了您的眼帘。

尊敬的游客,从这里到山顶,要经过几十分钟路程。老君山风光画轴会向您连续展开,在您细细品尝美景的同时,我将老君山风景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太子宫”向您作以简单的介绍。

朋友们,几处历史遗迹,使我们感受了世事沧桑,两位亡明忠烈人物又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忠烈已作古,山河依旧新,还是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千秋君山画轴吧!

朋友们,前面这块巨石,名叫摞摞石,当年太上老君骑着青牛驾彩云来到景室山,因青牛走路用力过猛,将这块石头踩翻滚下山去,当时山崩地裂,响彻云霄惊动玉皇大帝,玉皇闻声,掐指一算言道“石破天惊,道德天尊,驾临景室,传经布道,乃凡间幸事”。太上老君往后一看,山石滚落,忙将手中拂尘一扬,大石飞起,落回原处,严丝合缝,才松了口气对青牛说:“大石落山,有伤害生灵之忧,你我务必小心才是”,青牛“哞”的一声点了点头往峰顶而去。九百年后唐朝诗人李贺听说了这个故事,写出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千古绝句。

朋友们,从这里到上边的停车场大约还需要15分钟路程。为了使您这15分钟过的愉快、充实,在您继续欣赏老君山风景的同时,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君山一年四季最为瑰丽醉人的季节——君山秋色。

朋友们,如果你秋天再次光临老君山,老君山的秋色一定会使你不虚此行!现在我们继续观看美丽的老君山主轴。随着观光旅游车轮的停止转动,我们便到了救苦殿洼停车场。这里是登山车的终点站。再往上走就是登山旅游步道。如果说,我们从下边到这儿是走马观花粗看景,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开始下马观光细品味了。

这个地方救苦殿洼,是上山路上最大的一片开阔地。上面山岭重叠,林木苍翠,保留着森林的原始林貌。南边通老君山峰顶,东南山凹叫救苦殿凹,西边可通舍身崖。

(小路口)前边这棵树叫“领春木”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又称“钥匙树”,秋天,叶子变红后又变黄,是着名园林观赏树种。

奇特的舍身崖景观,由空古来风和众多的华山松组成,脚下千尺峭壁,颇为雄险。

眼前这片灰绿色针叶树木叫华山松,材质优良,可做建筑材料和家具。其种子较大,含油,可食用,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坡中。

前面那棵皮灰褐色片状脱落的,是油松,属中国特有树种,其材质优良,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家具用材。

这一段山路一步一转,五步一折,上起来十分吃力。请朋友们稍作休息,在这里看看西边的风景。朋友们大家都向西边看,首先我们看到的也就是说离我们稍近的这座山叫中鼎山,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中鼎山海拔2052米,山顶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透亮的山洞。实际上是乱石搭成的一个门状石孔,下面有一堆巨石,当地老百姓叫它乱中鼎,在它的周围,柱状石缝林立,有高有低,上面苍松叠翠,苔藓挂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俗称娘娘垛,海拔2072米,有20多做山峰并排站立,上面石松倒挂,气势非凡。

老君山的主峰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花岗岩体,被省内地质专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且已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老君山岩体就为后,经长期的构造剥蚀作用,造就了当今奇峰异谷、挺拔秀丽的地貌景观,成为异士、奇人向往的圣地和修身养性的绝妙去处。

朋友们,请大家静下心来,因为我们很快就要进入老君山风景最为瑰丽奇妙的“石林景区”了。提起石林有人可能会想到云南路南蠡族自治县的石林,会想到美丽的阿斯玛。栾川君山的石林与云南的石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地质角度讲,云南石林属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栾川君山属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从外型上看,云南石林石像众多,且小巧奇异;君山石林石像数相对少些,却雄壮奇裔。这样比喻吧,云南石林是一大群载歌载舞的南方俏妹子,君山石林则是一批威武雄壮的北方男子汉。看过云南石林的朋友,看了君山石林,在领略它的神奇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出几分云南石林的神韵。

我们已经踏入石林景区,更妙的说法是:我们已经步入仙境。因为有人说君山石林是“缩小了的仙境,扩大了的盆景”。既然是仙境,肯定是仙人云集的地方,让我们就去欣赏他们的仙姿仙貌吧。

各位游客,我们刚才游览的石林景观,只是君山石林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暂未开发出来,只好等大家下次来时,再做欣赏了。

这里是老君山正顶,亮宝台、玉皇顶双峰对峙,中留一门叫南天门,寓意其高,门内平台,前建老君殿,后盖藏经楼,明清两代都叫老子楼。原建筑始于北魏,历代重修,唐代尉迟敬德曾监工重修一次,明朝最为鼎盛,铁掾铁瓦、打铁钟、铜牛,一片金碧辉煌,解放后被毁坏,现在的庙宇是1987年重修的。

前殿叫“金顶太清观”金顶是太阳普照,光芒四射的意思,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及醇香火诸神,后点道德府是藏经的地方,明万历皇帝下诏书颁经卷至天下名山。在这块“诏谕碑”上说的清楚明白。老君山为天下名山,不是自封的。

这是明万历十九年铸造的打铁钟。耸立在朋友们面前的两座山峰,东面的叫亮宝台,西边叫玉皇顶,上面各有一座小庙。

亮宝台传说是太上老君展示宝贝的地方。有一年四月初八,各路神仙来景室听老君讲经,之后神仙们要求看看老君的镇山之宝,老君上到峰顶拿出了阴阳扇、太极图、炼丹炉。三件宝物金光闪闪,绕老君飞旋三周落到老君手上,众仙赞不绝口。

亮宝台也是看日出的最好去处,初时,一点殷红穿云破雾,势不可挡。霎时光芒四射,变为一轮辉煌,那激动人心的磅礴的气势,令人开口胸襟、终生难忘。朋友,留下来住一宿,看看日出,才不虚来此一游。

西边这座山峰叫玉皇顶。玉皇大帝在世俗的心目中,是中国最大的身,是众神之王。手下有数不尽的文武仙卿,对这样一尊大神当然各地都要敬仰,玉皇阁、玉皇庙、玉皇观仅北京就有20多座,所以老君山上敬玉皇也是清理之中的事。

请朋友们往北看,栾川县城历历在目,伊河象一条白色飘带穿城而过。县城以北千山万岭统称熊耳山。县城以南叫伏牛山,都是秦岭东西余脉。

县城北的潭头、秋扒、狮子庙、白土、马超营一线以北的熊耳山主峰,是由距今约35亿年至10亿年的底层组成,形成秦岭造山带北缘的后陆逆冲断褶带。

马超营至潭头一线以南至县城(伊河以北)一段,是秦岭造山带北迭瓦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距今14亿年至5.7亿年亚洲大陆独有的栾川群、陶湾群(均以本地地名命名)沉积层序,属华北古陆块南缘弧后盆地内的炭质、炭泥质、泥钙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并有碱性岩床、岩墙群侵入。到距今2亿年以后的中生代,此区成为陆内造山带北沿推覆体的前沿逆冲断层带,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赋存着世界八大钼矿之一,亚洲最大的钼矿床,已成为我国的钼业基地。

伊河南岸(黑沟——栾川断裂带以南)至老君山花岗岩岩体之间,是距今18亿年至5.7亿年间,华北古陆块南缘地壳在以扩张伸展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下形成的裂陷海槽中喷发的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显示出裂陷海的构造环境。

最近处这座山峰,峰顶平坦,四周陡峭。峰顶松树成林,郁郁葱葱,取名叫晒人场,传说是大地上原来没有人,道德天尊青睐洪钧老祖捏造泥人,晒干以后撒向十方净土,大地上才有了人。有一天洪钧老祖来不及一个一个收拾。慌忙之中用手一搓,撒向空中,造成一些瞎眼少耳朵,折胳膊断腿的残疾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我们在看晒人场下边,最东的山峰倾向老君庙,名叫朝圣峰,中间的山峰叫耸翠峰。

站在这里向东眺望,地平线上一个玉米粒大小的缺口就是洛阳伊阙龙门。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块山岩是长在一起的,也就无话可说了,偏偏留下一条缝隙,路又经过这里,仅容一人通过,无论胖瘦,都能挤身过去。

这次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老君山的一些胜景和奇观大家没有观赏到,不过,1775年乾隆登上嵩山时说:“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缘再来游”,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老君山青山绿水的灵韵。预祝大家归途一路顺风。

推荐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心得体会总结四

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洛阳龙门石窟,我是导游小x。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xx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xx年开凿直到520xx年停工,历时长达20xx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