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 龙湖公园心得体会(6篇)

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 龙湖公园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19-12-30 05:45:56

相关推荐

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 龙湖公园心得体会(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游客朋友们: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北山公园,请大家跟随我前行,我将把景区概况和沿途景观一一介绍给大家,并且会给大家时间去自由观光和拍照,也请朋友们跟好团队以免走散。

北山公园坐落在吉林市区的西北面,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现已成为北山旅游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有山,有水,有林,有亭,而且还有集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古寺庙群。游览北山公园,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可以领略到吉林市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

北山在清代时曾是皇家狩猎场,而且当时名为“九龙山”,因为整个山体由九座山峰组成而得名。在这座九龙山的后面,有一山凹,因曾有猛虎卧于其中而被人们称为“卧虎沟”。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登上九龙山,眺望整个吉林城,看到这里青山碧水,景色秀美,渔猎农耕,市井繁荣,一派欣欣向荣之像,不禁龙心大悦。正当此时,他身边的一个术士的一番话却令他顿生不安。

朋友们知道这位术士说了什么吗?

原来这位术士向康熙帝进言说:此地九峰环抱,前有天河(即松花江),后有卧虎沟,是个风水宝地,盘龙卧虎,他日必有帝王出。

康熙帝听完这番话后想起了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此灭乌拉国,兴建州女真,奠定大清江山的情景,禁不住无限感慨。为了社稷永存,免除后患,他急忙询问术士有何破解之法。术士说只要破其风水即可。于是康熙皇帝命吉林将军消去九龙山的数座山头,只留东西两座山峰,以切断“龙脉“。后来又在东峰上修建关帝庙,用忠义神威的关羽来镇住九龙山的风水。

九龙山因九峰而得名,只剩下两座山峰后,人们也就再用这个名称了,后来因其位于吉林将军府衙的北面,人们就改称为北山了。1920xx年,这里正式开辟为北山公园,逐渐成为了一处踏春、消夏、赏荷、观雪的旅游胜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古刹钟声、神奇的传说故事以及热闹的北山庙会名扬天下,吸引着每一位前来观光的游客。

了解了北山概况和九龙山的传说之后,我们继续前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拱桥名为“卧波桥”,桥长82米,宽16米,为九孔石拱桥,汉白玉护栏,护栏柱头为盘龙结构,全桥共筑有99条盘龙,暗合九龙山之数。过了卧波桥,大家往右边看,这里的一池荷花开得正盛,这就是荷花湖,每年8、9月份这里都会举办赏荷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站在荷花湖边,朋友们抬头看到的那个硕大的“佛”字便是北山的标志之一了,那里是关帝庙的外墙,就是我们刚刚说过的康熙皇帝下旨修建镇压九龙山风水的那个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康熙40年即1720xx年,至今仍保存有康熙年间制造的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一柄和大

钟两口,是非常珍贵的文物。过去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庙会,也是当时北山庙会中最热闹的,因为关羽集忠孝节义于一身,是消灾驱邪、招财进宝、忠孝科举的神灵,特别是满族人最崇拜关圣帝君,所以关帝庙会办得最热闹,烧香许愿的、打把势卖艺的,做买卖唱戏的,盛况空前。

说到庙会,北山庙会可谓是历史悠久了,相传吉林北山庙会最早始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药王庙开光大典时举办了盛大的庙会活动,从此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北山庙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自清代起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之称,意思是说在东北,辽宁千山的寺庙是最多的,但是论起庙会的规模却是吉林北山庙会更胜一筹。如今北山庙会的日期有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五月十三。规模最大的当属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传说这一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日,也是他的妙手回春日,这时许多善男信女都会云集至此,进庙烧香叩拜,祈求平安。现在每年到了北山庙会的日子,游人香客多达40余万人。

大家往正前方看,这个建筑为九龙门,是为了纪念吉林北山曾有九龙山之称的标志性建筑。它是目前全国最高最重的铜制龙门,高9.9米,重达20吨。此门以九龙山传说为源头,采用龙纹为依托,以预示祥和的龙为主题造型,向人们传递着九龙山的神秘,传达着龙腾盛世、福泽家园的美好祝愿。

再往前走我们就开始登山了,上山的路由三条:左右两侧是石阶路,左边的直达北山西峰,右边的路可达东峰山顶,中间的路是过去王公贝勒们进山狩猎的路,当年康熙皇帝登上九龙山顶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大家看到两山之间的这座石拱桥了吧?这桥名为揽辔桥,此桥始建于1937年,为花岗岩石砌筑,长30米,宽5米,高15.7米。这座桥竣工时,请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桥赐名。据说溥仪想了很久也没有合适的名字,这时他身边的近臣宝熙为他讲述了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到九龙山狩猎,行至两峰之间时曾揽辔回首,停马眺望整个吉林城的故事。于是溥仪开口说:就叫揽辔桥吧,揽为把持之意,辔为马嚼子,揽辔即为勒马停骑之意。后来因此桥形似驼背,所以百姓都叫它罗锅桥。等一下我们就登上这座桥,也效仿当年的康熙皇帝眺望一下吉林城,看一看大江弯弓的美景。

现在给大家1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走中间这条路前往东峰去参观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古寺庙群,进而了解吉林当地的民俗风情,然后再去登号称华夏第一亭的揽月亭。途中我还将为各位介绍各个寺庙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还有许多动听的故事和传说要讲给大家,所以请一定要遵守时间,准时回来集合,不然那可是您的一大损失哦。好了,现在请拿起您的相机,尽情拍照留念吧。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各位游客:当初咱们将去旅行的是无锡市内最重要的景致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含锡山跟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四周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绵延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有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崛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构成“真山假水”,发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欣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做作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娱乐运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矗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对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起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认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尔后几十年仍不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而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寄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多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构造,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添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改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立端庄,雄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合,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虎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戏院,可包容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摆设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长年坚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局部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凌空,气概非凡。再向西是“吴文明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破的石碑上,刻着著名字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宏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反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天然长命。”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迹。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本上,树立了惠山寺。因为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造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从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潢。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隐士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门组成,雕刻优美,充足显示了唐代的艺术作风。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拟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当前才在佛教界风行的。两座石幢分辨用多少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山门殿―日月池和毒草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西岳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依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当初咱们将去旅行的是无锡市内最重要的景致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含锡山跟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四周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绵延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有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崛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构成“真山假水”,发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欣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做作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娱乐运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矗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对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起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认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尔后几十年仍不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而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寄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多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构造,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添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改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立端庄,雄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合,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虎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戏院,可包容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摆设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长年坚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局部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凌空,气概非凡。再向西是“吴文明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破的石碑上,刻着著名字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宏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反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天然长命。”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迹。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本上,树立了惠山寺。因为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造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从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潢。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隐士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门组成,雕刻优美,充足显示了唐代的艺术作风。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拟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当前才在佛教界风行的。两座石幢分辨用多少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山门殿―日月池和毒草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西岳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依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有关龙山公园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