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精选10篇)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精选10篇)

时间:2019-08-15 06:50:10

相关推荐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精选10篇)

为了进一步研究、促进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规范康复和护理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5月23日、24日在辽宁沈阳组织召开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卫计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参加的工作会议。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设苏州老年病医院仲伟爱副主任医师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基层一线和唯一一名地市级专家代表受邀与会,会议中仲伟爱主任结合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及苏州其他各家护理机构的具体情况做了工作汇报。与会领导、专家认为苏州实行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目前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在全国来说是走在了前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一、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病医院代表交流、介绍情况。

近十年来,苏州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延续性医疗服务的要求,多部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初步解决了延续性医疗的问题,并形成了社会力量往这方面参与的良好势头。目前苏州城区有近30家左右的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床位数大多在200-500张之间的康复、医疗护理机构,投入多以个人集资合伙举办为主,合伙人大多有医疗背景。以一家拥有300张床位的机构来说,先期的投入在300万元左右,举办场地一般为租用的闲臵的宾馆或厂房。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后发给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一般运营一年后向人社局申请参加医疗定点单位,人社部门根据卫生部门意见及评价一年来医疗护理工作情况符合规定后,医保部门与护理机构签订协议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加上日常的生活护理费用,每月患者个人需支付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

康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大致分为3类: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医生、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100%持证上岗,护理员大部分也持证上岗,只有少量还没有持有护理员资格证书。以一个医疗护理单元(50张床),配有医生3-4名,护士7-10名,护理员10-12名。目前苏州市区所举办的此类机构在医疗上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专技人员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但由于收住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民政部门同样认可,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体现在“补砖头和补人头”。其中“补砖头”就是机构举办人开办了康复、护理机构后民政部门按每张床位予5000元至一万元进行建设补贴,2至3年内补贴到位,补贴经费由福彩公益金和地方财政给付。“补人头”主要是指运营补贴和养老护理员补贴,运营补贴是根据护理院收治的老人数,给予护理院每名老人每月100至200元的补贴。对护理院聘用的持证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补贴100至800元(按从事的年数,从事满一年补100元顺推至封顶800元)。目前苏州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类似机构,因此门槛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大,社会力量大量涌入这一行业。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了公办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并拓展了公办机构示范、标杆参照和培训的职能。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就是一家行使上述职能的公办机构。

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办(社会办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现有3个病区,150张床位,为市财政全额拨款医疗机构。承担为入住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三无”老人、社会寄养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同时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也承担了苏州市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由人社部门发证)和示教工作,作为一家公办示范性机构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医院现有医生18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人;护士33人,其中中级职称17人,另有辅助科室医技人员9人,康复治疗师7人,专业社工师2人,护理员30人。作为一家延续性医疗机构,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在硬件上房屋设施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医疗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二级乙等医疗机构要求,在各个岗位上配臵足额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医护人员与床位的比例达到了0.8:1,人均床位面积达到了8-10平方米,医院室外有充足的绿化和宽敞的活动场地。基本床位、基础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中产生的费用80%-90%可由医保支付,生活照料护理费、日常杂费、伙食费由患者支付。医保费用按照床日108元/天进行限定,患者所付的费用平均2000元/月。一方面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康复要求,另一方面患者在经济上也大多能够承受。

入住医院的多为老年患者,其中患者费用主要包括床位费、医疗护理康复费、生活护理费三块,其中床位费三人间为35元一天,两人间为50元一天,六人间为25元一天;生活护理费(由物价部门核准)一对六(小单元护理)为30元一天,一对二(特别护理)为50元一天,其余一般护理为25元一天,医疗费用按医疗实际产生费用结算。

苏州市老年病医院现有三个病区分别为治疗病区、康复病区和失智病区。一般收住急诊期后需要进一步护理、康复的老年患者。其中康复治疗要求由患者家属提出,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参与康复的患者以失能、失智患者为主,主要康复项目包括作业治疗、运动治疗、肢体功能康复。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同时进行。医院近几年在失能、失智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护理、照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建立了失能老人的康复评估治疗路径、失智老人的助疗系统。同时引进专业社工,重视病患老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的维护与重建,在服务上更加彰显人性化,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二、结合苏州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卫生事业的相关情况的思考和体会。

1、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服务衔接情况及相关发展建议。

目前苏州市大部分康复护理机构与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衔接基本为自主争取,一般来说护理机构会在当地的综合性医院发放宣传材料,或者委托医院介绍合适的患者入住,大多为自愿转诊,基本能够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需求,也解决了后续治疗患者入院难的问题。

但需要看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某些综合性医院和护理机构的患者互转,政府应牵线搭桥,信息对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这样一方面综合性医院的床位能够得到及时的周转,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及时入住接受治疗,同时,也有利于满足护理机构病人治疗需求。

2、综合性医院医技人员对康复护理机构定时、定点进行业务指导,使得护理机构专技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样同时有利于患者和机构,社会资源配臵也得到极大的优化。建议把基层康复护理机构也纳入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医疗支援的基地。

2、目前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苏州康复、护理机构特别是护理院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员问题;

2、设备问题;

3、技术问题。其中人员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待遇偏低;(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3)相应的人才引进不具备比较优势;(4)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机构的长久发展及个人的持续成长;(5)技能提升渠道狭窄。设备问题主要为更新周期慢,资金投入不够,对于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获得渠道。技术问题集中在可持续的提升上,如何避免从业人员的技术瓶颈,保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护理、康复机构加强与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鼓励类似的合作。

2、提高待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的错误认识,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

3、相关高校可尝试开设相关专业,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定点输送人才,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机构做好人才输送和保障工作。

同时根据苏州市的现状,民办养老、护理机构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发展计划。对此政府应进行适当的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对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评审,保证所有机构有序、健康发展,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保证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上也大量存在“想办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现象,资金持有人想要入行,但是对新办机构不熟悉,相应政策、法律不知道,此时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设立统一的准入机制,确保机构质量。卫生部门能否尝试对人才进行补贴,鼓励机构多聘用合格的优秀的卫生专技人才,对患者进行补贴(通过民政、残联等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相应补贴)等。

3、针对普遍存在的护工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护工是康复、护理机构的基础,但却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地位低;

2、工资待遇低;

3、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低;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5、流动率高;

6、工作效率低。针对上述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切实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给予政策保障。

2、鼓励从事一线护理工作,扭转社会上对于护理人员的片面或错误认识。

3、加强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持续提高个人素质。

4、与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合作,鼓励相关学校开设护理专业,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护理专业的有关科学研究,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一线服务效率,使得护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可持续化。

5、相关机构应进一步优化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的减少耗竭现象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具体包括:

1、政府通过公益性岗位的设臵,鼓励相关人员从事一线护理工作。

2、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给予相应补贴。

3、根据护理人员工龄长短给予不同数额的岗位津贴。

4、针对护理人员开设定期、专门的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也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

5、可积极探索采用外包服务的形式,由专门的护理公司提供护工服务,这样可以增加就业,适当减轻机构的成本,但在使用外包服务的同时,有关机构应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病医院仲伟爱。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篇八

体教结合是为解决原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产生的,它将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体育系统的优秀的训练与竞赛资源结合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从辉煌的北京奥运会中思考,有多少个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是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呢?为进一步提高和健全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本文从四川省高校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以为提高四川省乃至全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科学的方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筛选、汇总、整理等方法从中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发放主管领导问卷6份,回收问卷6份,有效回收率100%;发放教练员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100%;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87.8%。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谈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专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负责人和教练员共15名专家进行访谈,征集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1.2.4实证分析法及数理统计分析法。

实地走访研究对象的高校,进行实证调查和访谈,将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

2.结果分析。

2.1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

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了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四川省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已由单一、单薄发展到多量、多元的局面。从表1中可知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项目布局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运动项目由最初的田径和排球两个项目发展至今已有以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以定向、射击、跆拳道等运动项目为辅的12个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队的数量也由2支发展到28支。其次是项目分布由重点高校向普通高校推进的趋势,最初仅有四川(联合)大学(不包括重庆直辖市内的高校)一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逐步发展到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又发展到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目前已发展到省内普通高校(成都学院),由此可见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分布是由部点高校―省内重点―省内普通高校推进发展的趋势。

表1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分部表。

2.2“办队”目的多元性和运行模式的单一性。

国家批准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经研究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办队目的偏离国家批准高校办高水平初衷,办队目的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保证本校在本地区、本省的高校比赛中获得一席之地,而招收没有发展前途的退役、伤病运动员和“人情”运动员,进校后又忽视对运动员的再加工和提高,而造成人才和教育经费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观念的转变,目前我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丰富校园文化,以及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体育人才(表2)。还为了提高本校体育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如西华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还有一个目的是加强本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四川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统计表。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所掌控的训练、比赛优势资源和教育系统的育人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的过程。而四川省高校在办高水平运动队模式上,几乎所有的高校的所有运动队的办队模式都是采用高校自主办队模式,办队模式比较单一。仅个别高校的个别运动队曾和体育系统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但他们联合办队是采用运动员“外挂”的形式进行联合的。“外挂”是指运动员的学籍在学校但不在学校学习,长期在体育部门训练,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待毕业时学校给颁布毕业证,这种靠“外挂“联合办队的形式,违背“体教结合”的培养规律,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高校采用的是体育部门派教练员到高校进行训练,像西华大学的跆拳道项目是省体育局派教练员到高校进行训练指导。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总体办队模式比较单一,应积极探索校体、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

2.3经费来源单一,难以满足训练、比赛所需。

经费是保障高水平运动队诸环节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以学校拨款为主,以企业赞助和体育系统给予的适当资助为辅的办队经费来源途径。经费主要用于训练场馆、人才建设、训练科研建设及日常训练补助和比赛费用等。

在场馆建设方面,近些年,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数量和档次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高水平运动训练所需,而且可以承接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然而,经调查仅有1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完全能满足训练所需,6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基本上能满足训练所需,有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不能满足训练所需。其原因是高校毕竟不是训练单位,这些体育场馆设施既要面向数万名学生的体育教学,又要保证运动队的训练,经常出现两者相互竞争场地的现象。尤其是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参与课余锻炼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原本就不充裕的场地显得更为紧张。在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方面,根据教体艺函[]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评审确定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水平运动员人均经费数应达1.5万/人/年。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开支主要有六个方面:训练费、营养补贴、购置运动用品、去外省市及出国比赛(包括交通、住宿、参赛费)、获竞赛名次奖励和运动员学籍管理。经调查仅有37.5%的运动队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人均经费额度,针对这种现状对教练员进行调查,有一半的教练员认为运动队有充足的经费,31.25%的教练员认为运动队的经费情况一般,18.75%的教练员认为经费不充足。又通过对运动队参加比赛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运动队普遍“以赛代练”的机会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经费有限。

2.4教练员自身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缺少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教练员。

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关键。四川省高校在建队初期,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队伍是由体育部的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他(她)们担任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高校教师具有教育学生、培养运动员人文综合素质的特长,但是面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这个陌生领域,就暴露出专业能力与经验的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外部竞争力的增强,要想在省内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显得十分困难,高校领导们逐渐意识到要加强教练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一批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比赛经验丰富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作为教练员。像电子科技大学田径教练李雪梅、西华大学乒乓球教练陈龙灿、西南交大排球教练冯斌等。经调查目前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运动等级方面有75%的教练员曾获得过一级及以上的运动等级。在文化程度方面有43.75%的教练员具有硕士学位,56.25%的教练员具有本科文凭。在职称方面主要以高职称的教练员为主,具有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占68.75,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占31.25%。在科研方面,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的科研水平较差,经调查每名教练员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文章不足一篇。在外出学习和培训方面,近些年虽然较前些年有所好转,但由于他们平时教学、训练等工作繁重,加之经费有限,教练员进行再学习、提高的机会就较少。另外,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较低,专职教练仅占6.25%,其他教练都是兼职教练,他们除了要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外,大部分还要在校内担任教学、行政工作或校外兼职,有的甚至还身兼多职。综上所述,尽管四川省高校教练员已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但由于教练员的专职化层度低、科研能力较差、再学习的机会少等因素的影响仍制约队教练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是缺少国内、国际一流的教练员。

2.5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特征。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是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参与主体和服务的主体,是实现一切目标任务的归宿。经调查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以普通中学为主,占77.3%,来源是运动技术学院的占15.7%,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和其他的仅占6.9%。招生的途径主要以单考入学、免试入学、体育加试入学、体育特招降分入学和正常入学五种形式相结合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范围尽管是面向全国,但仍应以本省的生源为主,占64.2%,省外的占35.8%。四川省高校现有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年龄多集中在20到25岁,体现了运动员年龄分布范围广、整体偏大,平均年龄较普通大学生高等特点。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等级方面多以二级运动员为主占61.6%,一级运动员占32.7%,而运动健将级的.仅占5.7%。通过对近些四川省高校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研究发现,四川省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运动员的现有的运动水平,而且逐渐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可发展性,已不在招收没有发展前途的高水平队退役的运动员,以保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

2.6“学训”矛盾仍旧突出。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兼负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运动训练,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高水平运动员所面临的问题。经调查有87.8%的高水平运动员认为训练对学习有影响,仅有12.7%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认为学习对训练有促进作用,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学普遍采用的是降低文化分数线,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采用“随班学习”的管理方式,而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面对大多数文化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教学,进而造成这类本来文化基础就较差的学生学起来就更加的困难。其次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的15:30以后进行,学生进行了一天的繁忙学习后还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在训练中表现出消极、怠慢的情绪,训练效果不佳,运动成绩提高较慢、或者持平、甚至下降的情况。再次,尽管在一些国家及以上级别的比赛前一般都是采用的是赛前集训的方式进行训练,使得一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所提高,但由于长期缺少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成绩要大幅度提高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在集训和比赛期间耽误了一些文化课程,而在赛后很少学校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补课,使得文化学习成绩更差了,久而久之运动员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使这类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学校一般采用降低考试标准,或者以在大比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当学分,使得高校培养出了一些高学历低能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

3.建议。

3.1加强三部门合作,合理规划项目布局。

四川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高校要共同研制、规划、管理运动项目布局以形成运动项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运动项目分布。首先,在项目规划上,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高校各主体都要主动出击共同协商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其次,在项目结构上要突出奥运项目,兼顾全运会和大运会,重点发展高校的优势项目,并开发在本省群众基础好、新能够体现本省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项目。再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高校的运动项目队伍要求精而不求多,把有限的经费等资源重点发展本校传统的优势项目队伍。3.2积极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要良性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获得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其次,高校要主动出击和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挂钩协作培养,从定点、定项、选材、招生等方面着手,力争在小学―中学―大学之间形成输送与吸纳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渠道。再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促成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联网培养机制,建立“锁链式挂钩”关系,彼此分清权利与义务,形成小学打基础、中学逐渐成才、大学多出尖子的良性格局,以真正体现“一条龙”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3.3积极探索办队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无疑是纸上谈兵,很难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目前四川省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自办队形式,资金主要是靠教育拨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想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四川省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应积极探索运动队的办队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争取资金的支持,以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4妥善处理“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是制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关键问题。作者认为:应当改变“重体轻文”的局面,高水平的运动员作为一个身兼两职的学生群体,领导应当明确高水平运动员应当“学训”兼顾,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坚决杜绝将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捆绑在一起的现象。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改革现有的训练、竞赛制度,切实按照竞技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和竞赛,努力提高训练科学化的水平,确保运动员的专业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再次,根据本校实际,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配备专门的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的辅导员,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运动员主动学习,对由于训练、比赛所耽误的专业、文化课程,学校要利用节假日和集训空闲时间安排专业、文化课程辅导。最后要严格教学、训练规定,为真正贯彻以学为主体,培养“文体”兼得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及休假安排计划,严格规定,强化管理。

3.5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发展情况,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努力提高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水平。(1)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等手段努力提高在训教练员的整体素质。(2)加强对具有教练员潜质的教师物色与培养,在培养上下工夫,安排有关教练去国家队、省队、优秀俱乐部进修,让他们学习与应用专业队的训练、管理手段。(3)规范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形成优胜劣汰选拔机制;面向全社会招聘教练员,充分利用体育系统的教练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德才兼备,业务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练员。(4)提高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保障教练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运动训练上,以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5)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水平。(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应定期和省队或高级别的运动队进行互换教练员进行执教,以调动高校高水平教练员主动学习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翁燕儿.来我国体教结合的目标和运作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4.

[2]马岩.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3.

[3]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9(2).

[4]赵锦锦.后奥时代我国实行教体结合内外部条件分析和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5]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6.

[6]丁海勇等.穆国华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3.

[7]杨兴权.影响我国部分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2(6).

[8]朱迅华等.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看“一条龙”培育模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1.

[10]李军汉.四川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5.

该文章为四川省体育局资助课题,课题编号:10stk022。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篇九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存在差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不能为了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对每个学生提出相同的教学要求,施以相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妨碍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和独立的个性意识。为此可以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相应的科目,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考试采用不同层次的试题,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共同教学目标后提高要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作业、试卷面批,加强个别辅导等。即完成共同的教学要求,又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实施素质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兴盛的大事。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必胜信心,不断探索、不断实施、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坚持不懈,这样教学质量一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体教结合协议书汇总篇十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挑战,以下是我对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体教结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历史课时,我设计了一场“历史足迹寻找”的活动,让学生在操场上根据历史事件的线索查找相关标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用实际的操作深入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他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教结合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还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语文课,主题是“写作大赛”。在这堂课上,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运动场上进行辩论,然后根据辩论内容撰写辩论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运动锻炼身体,还能够在辩论中培养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整理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例如,当我设计一堂音乐和体育结合的课时,我需要充分了解音乐和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体教结合教学的过程需要精确掌握节奏和平衡,避免学科之间的冲突。例如,在语数英三科结合的教学设计中,我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确保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知识,又能够进行体育锻炼。

最后,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校的管理者。而在体教结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激励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在我的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到体育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更加热爱学习。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角色。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体教结合教学会越来越被重视,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