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模板17篇)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模板17篇)

时间:2020-10-14 09:47:23

相关推荐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模板17篇)

家庭农场项目实施方案报告

方案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提出的一种具体方案和措施。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逐步求精的方式,不断完善和调整方案。每个方案范文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实践验证,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业、农村建立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为落实这一国家惠民富民政策,根据《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家庭农场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区镇家庭农场建设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区幅员面积1150.6平方公里。辖12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1万人。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45.3%,全区森林覆盖率约51%,是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区)、全国十三个杂竹大县(区)、中国特早茶之乡、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全省25个林业产业培育县和4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区)之一,正全力打造西南最大的竹浆造纸基地。生态环境良好,有80万亩林地,适宜林地生态养殖面积50万亩。区委、区政府于出台了《关于加快“乐道子”林下土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泸纳委发[]2号),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区“乐道子”林下土鸡专业合作社和“乐道子”林下土鸡协会,通过近几年发展,“乐道子”林下土鸡在产业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发展、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全区建成集种鸡、孵化为一体的孵化育雏中心一个(年孵化1200万羽)建成标准化育雏场9个,取得了“无公害”、“有机”和“地理标识”认证。

区镇家庭农场位于区镇村(以果林种植和养殖结合为主),距镇4公里,家庭成员6人,主要劳动力4人,种植面积58亩,其中种植梨子30亩,约3200株,种植桂花28亩,约2600株;在林下饲养野鸡和“乐道子”鸡,鸡舍面积300平方米,年出栏商品鸡0.5万羽、蛋品5万枚。由于该农场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在原养殖场的基础上改扩建标准化鸡舍,增设蓄水池、防疫设施、引进新的野鸡品种。

本项目以区镇家庭农场为实施主体,重点改扩建野鸡(已通过有机认证,正在颁证阶段)生产基地为标准化示范基地,年出栏野鸡达到1.2万只,商品蛋10万牧。

1、改扩建野鸡舍为规范化、标准化的商品鸡舍,存栏量4000羽。

2、增设围网和天网,防止野鸡丢失和飞跑。

3、增加鸡舍内饮水器、食槽等附属设施建设。

4、育雏舍添加热风炉保温机械一套,用于改善雏鸡生长阶段的环境,减少雏鸡应激反应和死亡。

5、引进优良野鸡品种,改良原有低劣品种,防止近亲配种。

6、购进冰柜等冷藏设备,便于保存蛋品和生鲜野鸡。

7、初加工建设,建设农场真空包装设备,以利于生鲜野鸡和蛋品进行农超对接和销售。

本项目区镇家庭农场建设总投资25万,其中省级财政扶持补助资金10万元。(详见下表)。

1、野鸡圈舍改扩建建设:改扩建野鸡舍1000平方米×180元/平方米=18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0.6万元,财政补助7.4万元。

2、围网建设:野鸡活动区域增加围网和天网1000米×10元/米=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65万元,财政补助0.35万元。

3、饮水器食槽建设:新购饮水器食槽设备3组×5000元/组=15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2万元,财政补助0.3万元。

4、保温设施建设:育雏室增加保温热风炉1套×10000元/套=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7万元,财政补助0.3万元。

5、引种:新引进优良野鸡品种500羽×20元/羽=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5万元,财政补助0.5万元。

6、冷藏设施建设:购进冷藏设备500升×40元/升=2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万元,财政补助1万元。

7、初加工建设:购真空包装机1台×5000元/台=5000元,农场主自筹0.35万元,财政补助0.15万元。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总投资25万元,区家庭农场建成后,年可新增出栏量野鸡0.7万只和蛋品5万枚,新增产值85万元,实现纯收入33万元,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出栏量野鸡0.7万只和蛋品5万枚,可满足本市区珍禽食品消费市场,平抑禽类市场近年受禽流感的冲击,打消人们对禽类市场的恐慌,增强人们对禽类产品的消费,培养新型农场,构建我市禽业发展。

(三)生态效益。

项目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对产生的粪尿进行沼气厌氧处理,沼液进行还经果林和花卉。此利用模式投资少,工程简单,既为农场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肥料,又降低了氮磷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改善土壤条件。项目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畜牧、财政、监察、林业、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负责指导、督促农场建设工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项目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畜牧局主要领导担任,地点设在畜牧局,负责主持和处理项目的日常工作,组织项目具体实施。

领导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目标考核。

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是:

畜牧局负责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地点、拟定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技术培训、按时报送有关统计数据和信息、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到农场指导工作。

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落实,对项目建设支出的有关票据按照项目资金的使用要求进行审核报账。

监察局负责对项目建设中的违纪行为进行及时的查处,对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林业局负责落实该家庭农场花卉品种的更新、栽培、销售等指导工作。

农业局负责该家庭农场的梨子等果木的栽培、管理、销售等指导工作。

(二)做好培训指导管理。

畜牧、林业、农业等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全区家庭农场的培训和引导,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农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项目的规范实施。

(三)项目财务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家庭农场资金到位。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二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准确摸清我县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着力以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为基础、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笔者在深入调研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和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养殖生产大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现报告于后。

根据全市统一确定的规模种、养殖户标准,我县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到末,全县共有规模种植户87个,种植面积9422亩,户均108.3亩。其中规模种粮13户、面积904.5亩,户均69.5亩;规模种蔬菜18户、面积1707亩,户均94.8亩;规模种烤烟23户、面积1323亩,户均57.5亩;规模种药材14户、面积2891亩,户均206.5亩;规模种花卉9户、面积916亩,户均101.8亩;其他规模种植10户、2200.5亩,户均220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1个。其中规模养殖生猪64户、饲养12324头,户均192头,规模养殖家禽40户、饲养153749只,户均3843只;规模养殖肉羊24户、养殖4761只,户均198只;规模养殖肉牛4户、饲养215头,户均54头;规模养殖肉兔19户、饲养37931只,户均1996只。规模种植户、规模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0.17%,规模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0.7%;生猪规模户存栏生猪占存栏总量的4.5%,家禽规模户存栏家禽占存栏总量的12.7%。

从我县20个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家庭经营户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筹资融资困难。绝大多数规模经营户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可借贷方式投资,除国家在政策调控时适当扶持外,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在种养殖关联产品市场价格正常或逐渐上涨的情况下,各个生产环节正常循环,规模经营能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明显。一旦市场价格低迷,产品销售受阻,生产过程则不能正常循环。不少规模户因为没有外来资金参与周转,只能压缩生产规模、降低亏损程度,亏损时间稍长,少数支撑不住的户只能退出生产,规模生产的连续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不畅。所有规模经营户均没有建立较为正常规范的销售渠道,完全靠自己盲目寻找销路,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受信息资源、联系能力、交通工具及销售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销售零星分散,耗费人力物力和生产时间,影响规模经营效益水平。

(三)技术服务滞后。规模种植养殖生产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开展病虫或疫病防治、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但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业专业服务提供跟不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者种养殖户自学解决,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由于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增加规模种养殖业生产风险。

(四)生产要素不稳。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适度集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生产资源,各资源要素流转通过口头协商、书面协议方式确定。流转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生产经营亏损时协议租金不减少、生产经营收益好时协议租金上涨(比如王家乡花卉苗木生产户租用土地租金就从最初每亩6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000元)。生产要素流转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经营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从农村种养殖资源状况出发,以现行种养殖规模经营户为基础,培育适宜我县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粮食蔬菜生产农场,分布在土地面积集中、肥力状况较好、交通方便的平坝地区,发展规模与本地资源要素相适应的粮食或蔬菜生产农场。如:临溪的粮食生产大户,王家的股份制蔬菜生产大户都可为发展农场提供借鉴;二是特种作物产业园(场),黄连、莼菜、烤烟、辣椒等特色作物宜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如黄水黄连,冷水莼菜,主要烤烟、辣椒产地等都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场;三是果园内养殖型复合式农庄(场),在种养殖资源优越、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远郊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循环、优势互补的家庭式农庄。如:沿溪镇滨江村汪卯祥租用耕地种植果树200余亩,同时在果园内养殖生猪175头;四是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

通过对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情况看,规模种粮亩均收入162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元,效益提高8%左右;规模种蔬菜亩均收入3429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309元,效益提高10%左右;规模种其他特种作物亩均收入58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0元,效益提高20%左右。规模养猪每头纯收入200—400元,比零星分散养殖增加200—300元,效益提高15左右%;规模养禽每只纯收入5—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约5元,效益提高8%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各种项目的规模化生产收入都比零星分散生产高得多,经济效益也比零星分散生产好得多。(注:20个户的数据是生产户对生产情况回忆形成的,代表性不强,仅作趋势参考)。

从当前我县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有所减弱,发展现代农业更加迫切需要适宜的新型劳动载体融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政府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出,我县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已然成熟。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融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是影响规模户稳定发展和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保障既得利益。建立与生产品种和产出数量直接联系的销售渠道或消费市场,是保证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稳定现有消费市场与需求数量、确保基本销售数量不动摇;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为销售更多产品找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支持空间;建立政府对主要基础产品实行淡储旺供机制、缓解市场价格涨跌对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冲击;建立实力企业对规模经营产品收储加工与家庭农场专业化产品生产销售相联系机制,让家庭农场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规范流转行为,增强发展信念。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全家外出户或弃农经商户、劳动力不足无力正常经营户、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低户等不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通过规范流转方式、稳定流转期限、合理流转价格等形式,积极帮助农场主规范有序、稳定合理流转土地,增强规模经营和发展信心。

(四)落实技术职责,完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系统健全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组织,配强技术力量,根据家庭农场从事业别的专业特点、规范化生产、不断扩大产能和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有效保障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五)宽松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家庭农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载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过程扶持、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宽松政策环境、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支持。用强力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有效承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县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队/)。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发[]3号)和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高我县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根据我县实际,现就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共产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民主体、合力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按照发展与规范、规模与质量、示范与创新、指导与管理并重的要求,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努力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实现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县发展家庭农场总体目标为:全县实现发展100个家庭农场,培育市级以上规范化家庭农场40家以上,创建省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以上。

政村要辅导完成一个以上;储备一批,对那些具备种养大户雏形的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农户,要加强跟踪服务,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商业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

要积极鼓励引导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家庭等主体投资创办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开发,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紧密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农、林、牧、渔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建设标准,积极开展规范化示范型家庭农场的创建。指导家庭农场开展“五化”标准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营销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不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大户、老板创办一批。鼓励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大户、企业老板向家庭农场方向发展,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鼓励专业农户流入其他农户土地,引导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其成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类家庭农场要成为当前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比例占60%以上。

2、村组干部领办一批。鼓励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利用对本地农业发展资源情况、生产环境熟悉等优势,积极创办各类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家庭农场,这一类是当前发展家庭农场的补充,能起到示范带动性作用,要占到30%以上。

3、农技人员帮办一批。乡镇机关干部、农技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对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扶持,帮助其实现家庭农场的目标。这种科技帮办式家庭农场所占比例虽小,但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有很大的影响力,要占到10%左右。

4、扶持一批。从明年起区农口部门将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上重要日程,优先申报项目,通过市级以上的项目扶持资金优先扶持在经营管理上效益好的家庭农场。金融部门将加大对实力强、信誉好的示范性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力度,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拓展信贷业务,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今年底将组织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家庭农场,每家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滞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

1、加强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家庭农场列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突出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家庭农场发展工作扎实推进。

2、营造氛围。广泛宣传申办家庭农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引导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成立家庭农场;积极树立家庭农场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家庭农场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定期回访,积极主动帮助其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提高农场经营水平,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4、加强考核。将家庭农场发展纳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家庭农场的政策落实,建立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制度,督查办将不定期督查通报相关情况。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四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正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农场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期,市工商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市工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在全省较早地启动了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并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注册登记职能做好家庭农场登记工作的意见》,开通了家庭农场登记“绿色通道”,为全市家庭农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截至今年8月5日,全市已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03户(除宿迁发展数量较多外,达全省平均水平),注册资金4473万元,流转土地24533亩。单个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集中在50-300亩之间,最多的为1568亩。103户家庭农场除家庭成员用工外,另外雇工440人,月工资平均每人1863元。新发展的家庭农场主体类型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共89户,个人独资企业类型的9户,有限责任公司类型的5户。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粮食、蔬菜、花木、果树种植和水产、畜禽养殖等。

1、土地流转尚存在一定障碍。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三种障碍:一是“不愿转”。部分农户认为土地是命根子,担心流转后失去土地,丢了饭碗,“惜租”心理严重;二是“不想转”。有的土地租赁合同是经营户与农户私下签订的,租期最短的一年一订;有的看到租出去的土地效益好了,第二年想收回去自己种,“悔约”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农场主对土地经营的长期稳定无法预期,不敢大规模投资,直接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三是“不便转”。由于部分土地分散零碎,难以成片,农田基础条件差,涉及农户多,难以协调流转。

2、融资较为困难。调查发现,融资难、利率高,已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瓶颈”。据江都区小纪镇绿园家庭农场介绍,其蔬菜生产基地温控大棚是20xx年由政府扶持建起来的,因棚面老化,支架锈蚀断裂,亟待修复,仅硬件基础设施这几年陆续投入就达近百万元,后期投入比较大,有些“力不从心”。江都区宜陵镇种田大户张兴明,承包了180亩农田,今年想扩大规模,购买一台收割机、两台播秧机,因资金不够,贷款困难,不得不求助利息较高的民间借贷来缓解燃眉之急。据了解,家庭农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周期长,长期效益低,天灾风险大,回报见效慢,且缺乏土地流转确权证书和抵押物,加上申贷手续繁杂、到款等待时间长等原因,难以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家庭农场所需资金多从民间筹集,成本较高。

3、配套服务欠缺。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加工服务、市场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目前,尤其缺乏农机驾驶与维修、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服务,农技服务力量比较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江都区宜陵镇七里村村民去年给秧苗打药,因未按规定配置,结果使600多亩水稻受伤减产,损失20多万元。江都区凡川镇村民王爱东种田粗放,以为多施化肥能催促水稻快长,结果超量投放,致使100多亩秧苗根部枯萎,教训深刻。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农村盲目施肥、盲目打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业人才后继乏人。

4、应用技能缺乏。农村青壮劳力多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或外出打工,在农村坚持种地的.多为老年人,这些人尽管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但掌握的新技术不多,缺乏应用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而且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忙时节即使出高价也难以招到合适帮工。“谁来种田”、“谁会种田”的问题比较突出。

5、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农业补贴只是给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至今未享受政府补贴,影响了种田人的积极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对家庭农场农机具补贴标准还比较低,有的甚至尚未到位;此外,用电成本高,除灌溉用电外,家庭农场其他用电均按工业用电收费,每度近0.9元,较农业用电高出近0.4元/度。

6、农业基础设施不适应规模化经营。目前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多为以前小面积种植服务配套,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晾晒用地、仓储用地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生产,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家庭农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需要。

1、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建议切实提高全市上下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将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组织领导,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2、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步伐。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综合制定出台我市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意见,从土地流转、农技培训、农业融资、用水用电用地和财政补助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如对经营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税收优惠、贷款发放、农业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家庭农场新建投资的生产经营用房及农产品包装、保鲜、储藏等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用于水利设施、农田修整、购置农用机械等项投入,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扩大农业项目保险范围,增加保险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对家庭农场投资用于研发的成本、添置的设备等,给予一定的财税补贴等。

3、加强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有序流转才能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镇村一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拓展“中心”信息发布、价格指导、协议规范等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储备、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流转服务管理机制,引导家庭农场主与土地承包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推进规模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增加农民收入。

4、创新服务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议充分发挥金融部门在发展家庭农场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家庭农场种养殖业不同风险和收益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为农服务的缺陷和空白;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好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和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的晒场库房、农用设施、注册商标等用于办理抵押贷款。创新融资抵押形式,由合作社、协会提供总体担保,并对贷款农场主进行初步资格审查,既减轻金融部门工作量,又利于提高信贷质量。

5、夯实农业基础,筑牢发展平台。农田基本建设是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保障。建议基层乡镇政府重视做好田埂平整、低洼地改造、渠道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根据粮食生产面积,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尤其应鼓励家庭农场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装备新农机,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为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五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

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

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

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

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

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

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

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

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

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1、产品效益较低。

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平待提高。

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平,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

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三是规范管理。

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

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平。

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

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

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

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六

最近,我办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就我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实地,与家庭农场主以及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家庭农场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就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定义给出了四个基本要件:

1、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非城镇居民);

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

3、农业收入为主,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

4、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面积50亩以上,租期5年以上。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都把培育家庭农场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由于目前刚刚起步,培育家庭农场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办法。20xx年2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共提出10个方面的指导意见。20xx年12月扬州市出台了《江苏省扬州关于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扬府办发[20xx]164号),对发展家庭农场从概念界定、标准要求、工作重点、工作措施、政策措施等 五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意见》(扬发[20xx]11号),对“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出明确要求,“对从事粮食种植200亩以上,设施栽培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给予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租金一定金额补贴”;“引导家庭农场经营者加大对田间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市县财政以项目化形式给予投入资金30%—50%的补助”;“加强示范引导,每年评选10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市财政给予每个家庭农场一次性奖励3万元”。上海市松江县对面积80—200亩的家庭农场直接给予现金补贴和物化补贴。现金补贴每亩626元,其中:农资综合直补76元;水稻种植补贴150元;土地流转补贴100元;考核补贴100元;绿肥种植补贴200元。物化补贴4项:

1、药剂补贴每亩22.5元。

2、水稻良种补贴常规稻16元/亩,杂交稻25元/亩。

3、麦种补贴35元/亩。

4、绿肥免费发种子。

据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截止20xx年末,全国家庭农场种植面积1.76亿亩,占13.4%,平均劳动力人数6.01个,其中家庭成员4.33人,常年雇工1.68人,经营面积200.2亩,年收入18.47万元。据市农委提供的资料,到20xx年12月,我市规模种粮大户共81户,种植面积18880亩,占土地承包面积的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其中,50—100亩26户、占32.10%,种植面积1724亩,占9.13%;100-300亩44户、占54.32%,种植面积7333亩,占38.84%;300—500亩4户、占5.94%,种植面积1400亩,占7.41%;500亩以上5户、占6.17%,种植面积8423亩,占44.61%。我市家庭农场无论是发展数量,还是经营规模都比较小,需要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发展。

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基本拥有全套农业机械,耕翻、播种、栽插、收割等农田作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作业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提供社会化服务。一些没有完全配套农业机械的家庭农场的农田作业也依赖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高。20xx年,粮大户种植18880亩,年产粮食15368吨,平均亩产458公斤。其中,水稻总产8629吨,单产527公斤;小麦总产6293吨,单产385公斤。十二圩办事处沿江村徐义安、徐义信两个家庭共种植水、旱田710亩,其中水田270亩,旱田440亩,20xx年种植270亩水稻,平均亩产5公斤以上,种植小麦710,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种植400亩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大豆4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亩纯收入达到1366元,其他家庭农场每亩纯收入600元左右。三是粮食生产商品率高。20xx年,粮大户,年产粮食15368吨,销售粮食15118吨,粮食生产的商品率达到98.37%。还有不少家庭农场与市种子公司合作进行良种繁育,生产的谷物全部作为商品销售。具有鲜明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特征。四是应用农业科技的自觉性高。家庭农场在生产过程中,整合应用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机具十分关注,自觉参加植保统防统治和新技术推广,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良种、良法和先进农业机械来追求生产经营效益。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性高。家庭农场在生产活动中,主动接受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杜绝了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有保障,经得起检测。总之,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大都是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农产品商品率高,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一是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我市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生产用地,各地土地流转做法不一,租金有高有低,目前全市土地流转租金450—1100元,平均698元/亩,并随着土地流转时期推后而增长。租期有长有短,有的超过土地二轮承包期限,有的1—2年一定。土地流转租金和期限的不规范,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家庭农场承租的农田,有的在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时,农田水利遭到破坏,渠、路、埂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有的经过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土地平整、土壤培熟、水系配套还需要一定期限。三是生产附属设施不健全。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农场没有晒场、农机库和成品仓库,不便于生产管理。农机露天存放,粮食现收现卖,成为他们的“心病”。特别是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拆违控违的力度加大,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搭建机库都受到限制。四是农村金融信贷不便捷。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大,农业生产资料季节性需求比较集中,需要一定的生产流动资金贷款。而涉农金融部门原本授信额度就不高,并且抵押、质押、信托的各种条件比较苛刻,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比较大。五是农业技术服务不对等。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十分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但他们在信息获取上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农技部门主动、热忱地提供服务,帮助解决良种引进、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由于我市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要加强示范引导,培育发展示范典型。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意见,按照每个镇、办事处培育1-2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全市培育20个左右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总体目标,明确示范性家庭农场的登记办法、认证标准和扶持办法,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家庭农场,以点带面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建设,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和合同规范管理工作,按照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流转农村承包土地,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租金、期限不一的问题,为家庭农场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三是落实扶持政策。参照上海市松江县的做法,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前提下,对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资金补助和物化补贴。在调查中,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农田基本建设和配套烘干设施提出了热切的期望,基本农田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将购置谷物烘干设备纳入农机补贴。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工作,将家庭农场列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和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20xx]155号)文件精神,及时提供家庭农场涉及的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服务,解决生产用房和仓库、机库建设的用地指标和建设许可问题。同时,在农村信贷资金安排、农业保险、工商登记注册、粮食运销、税收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五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各项工作,将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农业部门以及发改、财政、工商、国土、金融、保险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随着自然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各国都在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增长方式取代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碳农业是现代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低碳型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努力促进家庭农场向低碳型农场发展。

关键词:省级期刊论文发表,低碳经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低碳农业是发展高效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必经发展路径,农业的发展要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而加快循环农业和创新农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农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低碳型农场的现实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要求。家庭农场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必然要求。它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农场是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它有着农业职业化、经营规模化的特征。

(一)低碳型农场改变了传统农场的发展模式。传统农场的发展模式,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通过高投入、高能耗来换取农产品的高产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在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并提倡少用化肥和农药,并在生产过程中尽可减少能源消耗。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型农场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低碳型的家庭农场是以“低能耗、高效率、生态化”为目标的,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的综合效益,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场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支撑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采用新技术对秸秆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得到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家庭农场对农产品产出的需求。例如,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面,我国各地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模式,有的地区利用各种废弃物转换成新的能源,有的地区利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生产生物肥料,有的地区利用沼液代替农药,利用沼渣代替化肥,变废为宝,既节省了开支又美化了环境,这些都是典型的低碳型农业模式。

(三)发展低碳型农场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低碳农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统筹协调发展。低碳型家庭农场的发展,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不断开发出新的能源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掠夺式经营。通过合理的利用、保护和节约增殖自然资源,实现加速自然资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这样,不仅可以让家庭农场的生存环境更加优美,而且可以促进农场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走出低碳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四)发展低碳型农场有利于调整农场产业结构。低碳型家庭农场,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技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的资源,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低排放。它不仅改变了家庭农场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有利于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家庭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展的稻田养鸭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的生产模式。在整个稻田养鸭过程中,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营和生产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二、低碳型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障碍分析。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机械化水平仍比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人才缺乏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发展。尽管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家庭农场的服务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严重滞后,各种硬件条件不足,严重制约了低碳型家庭农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多数农场经营者知识水平比较低、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家庭农场存在着盲目扩张的现象。因此,在促进家庭农场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加强社会化的服务力度,不断促进低碳型家庭农场经济的发展。

(二)农场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家庭农场主要是以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在技术和设施装备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家庭农场由“高碳”向“低碳”型的转变。在我国的许多农村,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而且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农场经营者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许多科研机构与生产实际脱节,技术型人才难以应用到田间地头,家庭农场的科研力量十分薄弱,而家庭农场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进一步阻碍了家庭农场向低碳型发展道路的转变。

(三)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数量多,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不能有效地提高农场管理的效率;生产规模上小型化和产品单一化,不会选择合适的项目发展低碳农业;市场行为上趋同化,不能多样化生产和经营,阻碍了家庭农场经济发展。家庭经营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难以做出科学的预测,很容易造成家庭农场在生产结构上的同质,市场行为上的趋同,专业化程度较低。在一些地区的低碳型农场经济发展中,还不能扩大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规模和内容,不能有效地引导小规模生态农户和农场,引导他们成了生态农业合作社等等,这些都在影响着低碳型家庭农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难以促进低碳型农场的发展。(四)粗放型经营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的家庭农场发展中,资源浪费严重,不能有效地循环和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资源,不能有效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多次循环和重复利用。在传统的粗放农业发展模式中,主要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现代化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主要是增加投入来提高产量,这种方式也是依附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的思想,导致了在农场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做到节水、节肥、节能和节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不能高效利用资源,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有关精神,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发展家庭农场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快培育规模化生产主体,引导广大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要素投入,创办家庭农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围绕全区农业产业规划和总体布局,依托浦南镇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养殖三大产业基地、云台和岗埠农场产业优势及花果山、南城、朐阳街道山地资源,按照发展与规范、规模与质量、示范与创新、指导与管理并重的要求,鼓励以家庭农场方式,发展设施蔬菜、特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茶叶、水生蔬菜等特色产业。

1.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结合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开展承包地流转或互换,促进土地适度规模、连片集中经营,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便利。

2.注重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利用涉农部门培训资源,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开展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者。鼓励引导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切实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水、科技等部门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服务,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和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对接,建立科研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家庭农场创建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标准化生产。

4.推进联合与合作。支持家庭农场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5.加强市场主体对接。支持家庭农场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学校、餐饮集团等对接。探索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农业联合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6.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种养大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按照有关规定,优先保障家庭农场生产设施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展渔业、农机、农业保险。协调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家庭农场市级以上涉农支农资金支持,优先安排示范性家庭农场的项目补助和设施配套。

7.强化规范管理。制定《区家庭农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家庭农场备案制度,实行年审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工作。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九

为加快我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确保我村黑山羊养殖项目成功实施,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xx村位于xx乡东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共516户农户2170人,人均纯收入1780元。村内平均海拔1000-1700米,气候属温凉型高原山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7℃,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小麦等。

养黑山羊73只,其中基础母羊70只,种公羊3只,修建圈舍12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8万元。申请补助资金5万元,自筹3万元。购买基础母羊70只,每只需补助资金500元,70×500=35000(元);购买种公羊3只,每只补助资金1000元,3×1000=3000(元);修建圈舍120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助资金50元,120×50=6000(元);种草70亩,每亩补助资金100元,60×100=6000(元)。

(一)生产目标:

20xx年项目建成后,共投放基础母羊70只。以后逐年滚动式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共同致富。

(二)技术指标:

1、人工种草。年产草量达4000公斤/亩以上,每亩饲养山羊2—4只。

2、商品羊。8—12月龄的商品羊出栏体重30公斤以上,出栏率90%。

3、羊群成活率95%以上,繁殖率达95%以上。

(一)修建羊舍。羊圈建设选址在背风向阳处,采用砖混结构,石棉瓦盖顶,羊圈面积要求按1.5-1.8m2/只羊的比例修建,羊舍修建结束后,进行消毒处理后,方能购羊饲养。

(二)种植人工牧草。按照牧草种植计划按时令和技术要求精耕细作、及时播种,确保播种质量。

(三)基础母羊购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畜禽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采购和运输。并对进购的羊只及时驱虫健胃,开展兽防及饲养管理工作。

(四)生产管理。及时和乡畜牧兽医站及畜牧局联系,认真学习饲养管理、兽医防疫、草场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五)商品羊销售。达到出栏标准的羊或淘汰羊,及时进行销售。销售后要及时补足数量,以保证持续发展。

项目资金到位后,及时组织修建圈舍,规划种草土地并整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圈舍修建完毕后开始购进基础母羊。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发[]3号)和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高我县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根据我县实际,现就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共产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民主体、合力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按照发展与规范、规模与质量、示范与创新、指导与管理并重的要求,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努力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实现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县发展家庭农场总体目标为:全县实现发展100个家庭农场,培育市级以上规范化家庭农场40家以上,创建省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以上。

政村要辅导完成一个以上;储备一批,对那些具备种养大户雏形的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农户,要加强跟踪服务,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商业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

要积极鼓励引导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家庭等主体投资创办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开发,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紧密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农、林、牧、渔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建设标准,积极开展规范化示范型家庭农场的创建。指导家庭农场开展“五化”标准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营销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不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大户、老板创办一批。鼓励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大户、企业老板向家庭农场方向发展,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鼓励专业农户流入其他农户土地,引导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其成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类家庭农场要成为当前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比例占60%以上。

2、村组干部领办一批。鼓励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利用对本地农业发展资源情况、生产环境熟悉等优势,积极创办各类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家庭农场,这一类是当前发展家庭农场的补充,能起到示范带动性作用,要占到30%以上。

3、农技人员帮办一批。乡镇机关干部、农技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对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扶持,帮助其实现家庭农场的目标。这种科技帮办式家庭农场所占比例虽小,但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有很大的影响力,要占到10%左右。

4、扶持一批。从明年起区农口部门将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上重要日程,优先申报项目,通过市级以上的项目扶持资金优先扶持在经营管理上效益好的家庭农场。金融部门将加大对实力强、信誉好的示范性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力度,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拓展信贷业务,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今年底将组织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家庭农场,每家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滞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

1、加强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家庭农场列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突出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家庭农场发展工作扎实推进。

2、营造氛围。广泛宣传申办家庭农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引导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成立家庭农场;积极树立家庭农场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家庭农场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定期回访,积极主动帮助其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提高农场经营水平,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4、加强考核。将家庭农场发展纳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家庭农场的政策落实,建立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制度,督查办将不定期督查通报相关情况。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一

据统计,截止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959家,另有未注册或备案的“准家庭农场”2294家。家庭农场已涵盖13个特色优势产业和一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其中种植农场455家,家庭牧场298家,家庭渔场30家,农林牧渔混合农场或休闲农场50家,家庭园林场及其他农场126家。959家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3.07万hm2,场均规模达到31.98hm2。家庭牧场牛羊饲养量最多达到12.6万个“绵羊单位”,最小的也在3000.0个“绵羊单位”以上;一般的家庭农场年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好的家庭农场年纯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大多数家庭农场都购置了大中型农业机械,修建了晒场、粮仓、机库、电子地秤或者是标准化圈舍、草料棚、青贮池、冷鲜库和沼气站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耕、种、收、脱、运与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机化率达到85%以上;家庭牧场则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显示出较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他们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种养模式,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并注意打造品牌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多数家庭农场都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从调查情况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家庭农场呈现出生产门类多产业分布广、起点规模大经济效益显、基础设施好生产能力优、科技含量高品牌意识强、经营管理趋向企业化以及农业劳动和农民身份职业化等特点。

2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虽然在短时间内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从调研情况看,个别县对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家庭农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范畴予以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家庭农场还处在自发状态。而且不重视法人地位的确定,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

2.2政策支持缺失,经营者难以上档升级宁夏虽然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加快发展的意见》,并在关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中明确了家庭农场扶持内容,但扶持力度十分有限。随着农业投入品价格和土地流转费用的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的比较效益将被稀释,家庭农场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家庭农场将难以做大做强。

2.3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阻碍了家庭农场融资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家庭农场最大的资产期权,却不能公开市场交易,也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这就阻碍了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家庭农场做大做强的突出问题。

2.4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过大、低效运营部分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过大,超出了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使一些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影响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2.5缺乏“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都是由专业大户转型而来的,其经营者的农业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十分有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培育家庭农场的同时急需培养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赋予家庭农场经营者以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

3.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行政部门要提升对发展家庭农场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宣传,要在社会和各阶层对发展家庭农场形成一致共识,进而形成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合力。

3.2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和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三是支持鼓励家庭农场真正运用好的银行融资、农业保险金融信贷政策,助推其良性发展。真正把家庭农场发展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并驾齐驱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3.3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一是针对家庭农场建议出台专门的种粮补贴政策,如新增粮食补贴政策等;二是调整国家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按户籍补贴为实际经营耕地面积补贴,确保各项补贴名符其实,充分调动家庭农场的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安全。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二

1.1调研对象。

江西省贵溪、于都、会昌等19个县市的家庭农场。

1.2调研方法。

采用实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两种方法。此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0,有效率为90.0%,问卷编制了11大类题目,包括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农场主基本情况、劳动力基本情况、土地资金基本情况等。

1.3调研内容。

对江西省20xx年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展开调查,从总体上把握江西省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经营类型、规模结构、土地来源、劳动力结构及各地市发展家庭农场的资金政策支持水平。

2调查结果分析。

在收回的90份调查问卷中,78家家庭农场经过了农业部门的认证(备案),占调查问卷的86.7%,只有12家家庭农场没有经过农业部们认证(备案);75家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占调查问卷的83.4%,只有15家家庭农场没有登记注册。说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是符合国家政策的,大部分通过了农业部的认证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家庭农场主的政策意识较强,能够及时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来发展农业。

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中,种植业占60.0%,养殖业占10.0%,种养结合占30.0%。这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模式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这可能与江西省是粮食型种植大省的省情背景有关,加上农民大多思想较保守,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受传统种粮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思维和产业创新的勇气。

在所调查的家庭农场中,经营的`土地地貌特征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其中平原地区占13.3%、山地占40.0%、丘陵占46.7%。江西省地处我国东南部,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要求农民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考虑实际的农业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家庭农场主主要以男性为主,男性占80.0%,女性占20.0%;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占56.6%,大专及以上占36.6%,初中及以下占6.0%。说明江西省家庭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和培养,符合国家鼓励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要求。

接受培训方面,81.0%的家庭农场主接受过专门培训,19.0%的农场主没有接受培训。说明江西省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优惠,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帮助家庭农场主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3劳动力基本情况。

江西省家庭农场自有劳动力在6人以上的占36.7%,6人以下的占63.3%;家庭农场雇员在4人以下的占18.8%,4人以上的占81.2%。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自有劳动力,有季节性的顾工经营,这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有关,同时说明江西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相对国外家庭农场较小,家庭自有劳动力基本可以满足劳动需求,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有待适度扩大。

2.4土地情况。

流转土地合约形式中,口头合同占16.6%,书面合同占83.4%。说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总体来说是规范的,符合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

2.5固定资产。

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固定资产来看,农场自有农机具数量较少,拥有1~5台(套)的家庭农场占60.0%,10台(套)以上的只占15.0%;农场自有仓库面积来看,50.0%以上家庭农场自有存放农机具库棚面积只有600平米以下,600~1000平米的占26.6%,1000平米以上的只占16.8%;家庭农场自有晒场面积来看,500平米以下的占70.0%,500~1000平米的占20.0%,1000平米以上的只占10.0%。这些数据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固定资产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

2.6资金情况。

对江西省家庭农场是否有贷款或借款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江西省有63.3%家庭农场有资金借贷情况,36.7%家庭农场没有资金借贷;在有资金借贷来源的家庭农场中,其资金来源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户主合作社、高利息贷款(私人钱庄)、企业和亲戚朋友等渠道。江西省家庭农场中超过半数的农场主有资金借贷行为,资金借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亲戚朋友,表明家庭农场的发展单独依靠自有资金难以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在资金信贷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力度,农场主向金融机构融资困难,这可能与农村金融信贷落后等宏观背景相关。

江西省家庭农场是否获得专项补贴情况如下:在专项补贴上,只有57.7%的家庭农场获得了专项资金补贴,剩下的42.3%家庭农场没有获得专业补贴,表明在家庭农场专业补贴方面,各地执行效果不一,导致区域发展存在差异,还有大部分家庭农场没有享受应有的政策优惠待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农场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基于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完善的,为了更好地指导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江西省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应深入发掘该省的种植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同时应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养殖业,比如有优越自然条件的鄱阳湖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养殖业,还要重视发掘种养结合的旅游观光等休闲农业,与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江西省省情的特色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3.2政府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江西省各地政府要严格执行党**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适度的优惠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的规模发展;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信贷体系,适度简化农村、农民借贷程序,大力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方面,要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对小型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目前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大型农业机械的补贴。通过调研发现,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的影响,经营规模较小,适合小型机械作业,因此加大对小型农机具购置很有必要;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家庭农场购置必要的农业生产设备,根据调研发现江西省家庭农场的自有固定资产相对较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紧靠农民自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支持,以扩大农业生产。

3.3家庭农场主发挥示范作用家庭农场主在申请注册家庭农场时,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依法进行申报,注册成功后,要树立新型职业农民意识,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积极主动学**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农业经营模式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敢想敢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

3.4加大对家庭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快对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培育,必须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在家庭农场建设中的作用。目前,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项设备设施还不完备,尤其是在农机具、仓库、晒场等基础设施方面。对此,江西省可以借鉴江浙地区家庭农场设施建设、技术支持都由政府出资,农场主只需要付出种养和人工成本的发展模式,促进江西省家庭农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基础。

3.5探索新型融资模式江西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要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对扶持,加大授信额度和贷可以借鉴重庆经验创办融盘活“三权”资产,解决在的“贷款难、贷款贵”助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三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四优四化”等重点工作,按照“完善认定、示范创建、普惠支持、服务提升”的要求,加快培育我市家庭农场。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其有序流转土地、健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推动发展示范家庭农场。

二、扶持资金及扶持对象。

新乡市下发卫辉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支持对象分三家家庭农场实施,每家5万元。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效益稳定且已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近三年获得财政支持的示范家庭农场不再受用),打造一批先进典型和亮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优先支持“四优”农产品重点区域、带贫效果明显、返乡人员创办的家庭农场。

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包括:《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20xx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和监测合格名单的通知》(豫农文〔20xx〕35号)、《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布20xx年监测合格和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通知》(新农〔20xx〕116号)且已录入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

三、扶持方向。

1.生产基地建设。

兴建温室大棚;

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购置小、微型灌溉设备;

大型农业生产机具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购置等。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清选包装、冷藏保鲜、烘干仓储等设施。

(2)畜牧集中饲养小区建设。兴建饲养圈舍、购置相关设备和环保处理设施等。

(3)渔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包括购置相关设备等。

2.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拓展产品市场。兴办产地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购置相关设备;

在城市超市租用专门柜台直销等销售网点建设;

举办或参与产品展览展示推介等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兴办加工实体。

3.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地理标识认证,争创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品牌等。

4.创新试点。开展电子商务等营销业态创新。

5.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农业生产托管等形式,购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

6.提升管理水平。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或专业人才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咨询、生产控制、财务管理、技术指导、信息统计等服务。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得用于招待费、办公费、发放工资补贴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

四、项目管理。

1.加强组织协调。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结合农场实际,协助其细化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拨付渠道,及时将项目资金按进度要求拨付到实施单位。

2.强化政策公开。实施方案要在乡(镇)和村公开栏进行公示,按程序做好补助对象、补助资金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强化社会监督。

3.加强指导服务。各乡镇农业农村办要指导家庭农场管好用好国家扶持资金,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和资金使用方向正确使用,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将补助对象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指导家庭农场做好填报工作。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四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xx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xx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五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在把哈尔滨建设成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促进农业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促进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

哈市现有的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具有内部效率,但缺乏外部效率。既不利于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也不利于农户参与市场竞争。而家庭农场不仅可以实现规模经营,还运用先进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率。

2、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因此需要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管理、追逐利润,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释放哈市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

3、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家庭农场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弊病,使哈市土地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及哈市各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即种植业家庭农场、机农结合型、种养综合型和水产养殖型家庭农场。

1、种植业家庭农场。

为培育发展种植业家庭农场,哈市可以先培育一批种植业规模大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耕种,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自己的品牌。农户可以委托村委会进行土地流转,村委会将农户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后,由政府出面、出资将耕地整治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再将耕地发包给承租者。

2、种养结合,以种辅养型家庭农场。

这种模式农场的经营方式为:综合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并以种植业为主,且超过种植产业规模标准的下限,同时又从事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饲养的农户。这种模式的家庭农场适于双城、宾县、五常等县域既拥有大型奶制品企业又属产粮大县的农户。

3、机农结合型家庭农场。

这种模式中,可由懂农机具维护使用的农民自愿组成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其中既从事较大规模粮食生产,又懂农机具维修,并能够对农业机械加以利用和创新,为附近的家庭农场提供农机服务,且具有多年的农机驾驶经验的农民担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与各家庭农场签订协议,以优惠价格负责每季农作物的收割。

(1)构建扶持政策。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从而保证规模户稳定发展,并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建议哈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家庭农场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指导家庭农场建设的人员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开展商标注册、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

建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示范家庭农场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奖补。农田水利建设、农场道路建设优先安排示范家庭农场实施;为农场主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技术指导,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家庭农场的发展建设。

2、强化项目支持。

结合哈市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整合,并向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凡适合家庭农场承担的,优先安排示范性家庭农场承担。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建议哈市家庭农场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税务部门要完善税收管理措施,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环节,为家庭农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确保家庭农场可以享受的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4、支持家庭农场创品牌增实力。

引导、鼓励和支持哈市家庭农场申请注册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积极支持哈市家庭农场参加知名商标、著名商标、省级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名录等评选,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

(2)推进土地流转,夯实发展基础。

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哈市目前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流转机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强化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推动土地有序有效流转,从而夯实家庭农场规模性发展的基础,做家庭农场发展的坚固基石,解决家庭农场的后顾之忧。

把哈尔滨市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促进哈尔滨农业实现新跨越,家庭农场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文件指示精神,加大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力度,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家庭农场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六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业、农村建立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为落实这一国家惠民富民政策,根据《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家庭农场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区镇家庭农场建设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区幅员面积1150.6平方公里。辖12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1万人。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45.3%,全区森林覆盖率约51%,是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区)、全国十三个杂竹大县(区)、中国特早茶之乡、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全省25个林业产业培育县和4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区)之一,正全力打造西南最大的竹浆造纸基地。生态环境良好,有80万亩林地,适宜林地生态养殖面积50万亩。区委、区政府于出台了《关于加快“乐道子”林下土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泸纳委发[]2号),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区“乐道子”林下土鸡专业合作社和“乐道子”林下土鸡协会,通过近几年发展,“乐道子”林下土鸡在产业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发展、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全区建成集种鸡、孵化为一体的孵化育雏中心一个(年孵化1200万羽)建成标准化育雏场9个,取得了“无公害”、“有机”和“地理标识”认证。

区镇家庭农场位于区镇村(以果林种植和养殖结合为主),距镇4公里,家庭成员6人,主要劳动力4人,种植面积58亩,其中种植梨子30亩,约3200株,种植桂花28亩,约2600株;在林下饲养野鸡和“乐道子”鸡,鸡舍面积300平方米,年出栏商品鸡0.5万羽、蛋品5万枚。由于该农场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在原养殖场的基础上改扩建标准化鸡舍,增设蓄水池、防疫设施、引进新的野鸡品种。

本项目以区镇家庭农场为实施主体,重点改扩建野鸡(已通过有机认证,正在颁证阶段)生产基地为标准化示范基地,年出栏野鸡达到1.2万只,商品蛋10万牧。

1、改扩建野鸡舍为规范化、标准化的商品鸡舍,存栏量4000羽。

2、增设围网和天网,防止野鸡丢失和飞跑。

3、增加鸡舍内饮水器、食槽等附属设施建设。

4、育雏舍添加热风炉保温机械一套,用于改善雏鸡生长阶段的环境,减少雏鸡应激反应和死亡。

5、引进优良野鸡品种,改良原有低劣品种,防止近亲配种。

6、购进冰柜等冷藏设备,便于保存蛋品和生鲜野鸡。

7、初加工建设,建设农场真空包装设备,以利于生鲜野鸡和蛋品进行农超对接和销售。

本项目区镇家庭农场建设总投资25万,其中省级财政扶持补助资金10万元。(详见下表)

1、野鸡圈舍改扩建建设:改扩建野鸡舍1000平方米×180元/平方米=18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0.6万元,财政补助7.4万元。

2、围网建设:野鸡活动区域增加围网和天网1000米×10元/米=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65万元,财政补助0.35万元。

3、饮水器食槽建设:新购饮水器食槽设备3组×5000元/组=15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2万元,财政补助0.3万元。

4、保温设施建设:育雏室增加保温热风炉1套×10000元/套=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7万元,财政补助0.3万元。

5、引种:新引进优良野鸡品种500羽×20元/羽=1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0.5万元,财政补助0.5万元。

6、冷藏设施建设:购进冷藏设备500升×40元/升=20000元,其中农场主自筹1万元,财政补助1万元。

7、初加工建设:购真空包装机1台×5000元/台=5000元,农场主自筹0.35万元,财政补助0.15万元。

本项目建设年限:20xx年7月至4月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总投资25万元,区家庭农场建成后,年可新增出栏量野鸡0.7万只和蛋品5万枚,新增产值85万元,实现纯收入33万元,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出栏量野鸡0.7万只和蛋品5万枚,可满足本市区珍禽食品消费市场,平抑禽类市场近年受禽流感的冲击,打消人们对禽类市场的恐慌,增强人们对禽类产品的消费,培养新型农场,构建我市禽业发展。

(三)生态效益

项目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对产生的粪尿进行沼气厌氧处理,沼液进行还经果林和花卉。此利用模式投资少,工程简单,既为农场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肥料,又降低了氮磷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改善土壤条件。项目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畜牧、财政、监察、林业、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负责指导、督促农场建设工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项目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畜牧局主要领导担任,地点设在畜牧局,负责主持和处理项目的日常工作,组织项目具体实施。

领导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目标考核。

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是:

畜牧局负责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地点、拟定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技术培训、按时报送有关统计数据和信息、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到农场指导工作。

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落实,对项目建设支出的有关票据按照项目资金的使用要求进行审核报账。

监察局负责对项目建设中的违纪行为进行及时的查处,对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林业局负责落实该家庭农场花卉品种的更新、栽培、销售等指导工作。

农业局负责该家庭农场的梨子等果木的栽培、管理、销售等指导工作。

(二)做好培训指导管理

畜牧、林业、农业等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全区家庭农场的培训和引导,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农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项目的规范实施。

(三)项目财务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家庭农场资金到位。

家庭农场发展方案范文范本篇十七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紧抓家庭农场培育,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实现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相关工作的通知》(鄂农办函〔〕12号)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意见》(武办发〔〕6号)工作要求,落实全市新增“六有”家庭农场100家的工作任务。

各区农业农村(经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方向,按照我市都市农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特点,将家庭农场作为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载体,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引导,健全家庭农场培育政策支持体系,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活力。

全市共培育100家“有合法登记注册、有适度经营规模、有规范财务管理、有先进生产技术、有稳定主导产业、有良好经营效益”的“六有”家庭农场(具体任务分配见附表),逐步实现在每个行政村重点培育1-2个“六有”家庭农场,优先培育贫困村“六有”家庭农场。

在“六有”家庭农场中遴选创建6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东西湖区根据需要可自行安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精准扶贫村的家庭农场,将奖补资金重点向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家庭农场、吸引贫困户就业的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承包土地的家庭农场倾斜。

区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要求同步增长1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区创建,探索系统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培育工作整区推进,整体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水平。

(一)资金来源:,市级安排家庭农场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6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各区也要从涉农统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区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

(二)资金分配:市级扶持资金在综合各区家庭农场发展建设情况基础上,采取因素法切块下拨、分配至各区。依据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农场数量、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承包耕地面积、家庭承包户数等。

(二)资金管理:各区应遵循“先建后补、公开透明”的原则,推进和完成项目工作。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工作,完成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各区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使用程序及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凡发现有虚报、骗取、套取、挪用、移用资金行为的,一经查实,除责令立即纠正并收回所补资金外,取消该家庭农场今后申请该专项资金的资格,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的以下环节:

(一)专业技术、管理培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用技术。

(二)购置农产品加工、整理、储存、保鲜、运销和检测检疫仪器、设备。

(三)开展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农产品品牌,市场信息等服务,建设营销网络,举办产品推介活动。

(五)购置农机具不列入补贴范围。

(一)市农业农村部门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提出切块到区的建议,负责组织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监测、评审、认定工作。

(二)各区农业农村(经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做好“六有”家庭农场的培育工作,配合做好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申报和监测工作。

(三)各家庭农场应保证项目申报内容的真实合法性。要按项目建设具体实施方案要求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内容。要按规定使用资金,建立项目台账,准备账目资料、留存必要的电子影像资料。

通过项目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提高家庭农场在信息、技术、产品加工、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适度规模经营、增效增收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在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示范带动等方面规范和创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