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最新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汇总16篇)

最新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汇总16篇)

时间:2019-11-17 23:09:28

相关推荐

最新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汇总16篇)

文人的情怀读后感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它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方向。写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总结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工作或学习经历。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一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

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回不去谁的世界!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二

因为,小寒里的一杯茶温暖了我们。

温暖不仅是温度,亦是满足。

一杯易武正山,原质、原味、原香;

一杯易武正山,幽香沁腑,甜润柔厚,甘美绵长。

一抹浮云,流连在湛蓝的天;

一缕阳光,温暖着你的`心田;

小寒节气,愿祝福如温泉,温暖您的心田!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三

与莫言的“高密乡”、鲁迅的“鲁镇”、三毛的“撒哈拉”一样,上海向来也是许多作家所偏好的。但毕竟每个作家风格迥异,笔下的城,即便是同一个,也是各有千秋。然而,正因如此,面对一城千面的上海,若是不展开一段漫长的阅读之旅,是很难感受上海——那个风靡至今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刻钟鸣皆释怀。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子夜》一开篇,茅盾先生便这样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现代化盛况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摩天建筑林立街道两旁,高耸碧霄;平地拔起的路灯杆接二连三迎面而来,无穷无尽;东南西北交流着各式各样的车流,匆忙杂乱……仿佛一如我们所知的老上海,充盈着灯红酒绿,弥漫着靡靡之音,飘散着浓郁甜香。

这样的上海,是华丽的上海。城中的资本家们一面过着奢靡的生活,一面又时时为“破产”而担惊受怕。“从早上起,就没有一点风。天空挤满了灰色的云块,呆滞的不动。淡黄色太阳光偶然露一下脸,就又很快躲过了。”文中的这一段描写,又给人一种老上海城的人情味儿。它承载着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暴风雨中的民族资本家深深地忧心,却仍也是对被吞噬的民族资本产业无能为力。况且,纵是一城之内的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力挽狂澜,却也是种改变不了旧中国颓然待新的疮痍面貌。因为不能,故上海常常被作为近代现代中国的缩影来看待,或者说,上海不仅仅代表上海,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代表。

最后,在子夜的钟声里,吴荪甫代表在这场与帝国主义的较量中失败的民族资本阶级,携家人心力交瘁地离开了这个既给他希望又给他绝望的伤心地。是上海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上海?这个问题,在子夜钟声敲响的那刻,早已经释然。何况那样一个繁华且热闹的老城,迎来送去历史的匆匆过客,自然是淡定如初了。

一代倾城逐浪花。

出身在上海封建与西洋错杂交织的的畸形家庭中,张爱玲洞悉了十里洋场中上海人独有的功利、世故、练达、聪慧。于是,因为“出名要趁早”,怜惜她的上海,也就轻而易举地让一个有才气的女子很才气的火了一把。她的作品一时之间如暴风骤雨一般横空出世,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盛况,令所有上海人为之震惊。

且莫说《金锁记》中市井家庭的曹七巧入了姜公馆后由善良温婉转而冷酷无情,也别去感慨《沉香屑》中随一炉又一炉片香燃尽而讲完的故事,但是一则《倾城之恋》,便是让人看尽旧上海女人坚韧却心酸的历程。“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奇爱情,最后在日军轰炸浅水湾的硝烟中,以范柳原的离而复返二人交心作结。然而,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充斥着文章,也是道尽了旧式大家庭中女人的悲怆。

张笔触下的上海,带着与她命运大相径庭的境遇,却仍然勇敢地劝说我们追逐生命中的浪花。这样的上海是坚韧的,而在坚韧之余,又给人以惆怅哀伤。

一道弄堂存通达。

与张爱玲笔下沉重苍凉的上海不同,在一些作家心目中的上海是优雅的。

作家木心作的《上海赋》文辞奇崛怪异,却给人以典雅与洗练的画面感。印象最深的一段当属他对旗袍的论述,从样式到料子,再由纽扣至装饰,应有尽有。于是,于老上海人而言,各款旗袍总共没有三十件,那是寒酸的。这样精致的上海,以及老上海人对生活的考究,也是叫人叹为观止。

与木心类似的,还有作家王安忆笔下老上海的“弄堂文化”。涵养的老绅士多居住在弄堂的尽头,穿白衬衫搭格子的西式羊毛衣,衬衫的领口绝不能翻在毛衣外边,衬衫的扣子必须扣到底,否则不合乎规矩。只有这样整整齐齐穿戴完毕,才胆敢提着鸟笼四处遛鸟、坐在藤椅上读书看报抑或是到黄浦江畔找故交喝杯下午茶。

偌大中国也只有老上海人才能传承坚持着这般严谨认真,而况这样闲情逸致也真是非老上海莫属了。

一朝繁花浮世事。

看着以触动九零后内心为噱头的《小时代》系列,我深感失望,一切灯火辉煌完全建立在浮夸的表象,各色男女穿行在硕大的广告牌下,写着匆忙混乱的生活。这样的上海,除了“现代化大都市”的标签外,毫无上海作为老城本应拥有的深邃的灵魂。

于是,本以为现代再没有能够驾驭上海这座精神上多元化的文学作品了,忽而一部《繁花》映入眼帘。写法上,既不同于《子夜》的“史诗”式浑厚,也不同于张爱玲笔下“传奇”式的上海,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式写法,让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关于上海的浮世绘。《繁花》写尽上海的“俗气”,更展现上海人生活的“雅量”。

小说中无一例外用的是生活的边角料——口水人、口水故事,一切都是不曾被提到台面上的生活庸常。一切交谈、行动,用吴侬软语的沪地方言徐徐道来。小说中的人物虽不表露内心,偶然的碰撞又偶然的离去,但却展现出真实的上海。甚至,恰恰正因如此,上海反而更加灵动、更加明媚了。无论是幼时阿宝与蓓蒂那段在屋顶上关于“绍兴阿婆最坏”的对话,还是蓓蒂心中有灵魂的、像高头黑马般稳重、沧桑的立式高背钢琴,抑或是深夜小琴记日记时陶陶的说辞,一切是那么平常,但却又是那么体现上海的从容与淡定。

整本小说,絮絮叨叨地讲述了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仿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提供意义感了。人到最后是悲哀的,就像是一朵花最后枯萎了,也只能保持着自己的淡定。而上海,那座历史的老城,静静地目睹着一切沧海桑田,又安然迎来新的一批过客和属于他们的时代。浓郁花香化作灵魂,伴着上海兴衰变迁。

后记。

吟唱上海的歌谣难尽其数,却不能唱完她的热闹繁华;描绘上海的作品数不胜数,却难以道尽她的典雅隽永。华丽的背后是细腻的城市精神,闲适的转身是大气的城市灵魂。

上海,只是作为一座城,为岁月而存在,目睹并记载所有的人情世故。

高二:杜正宁。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四

前几日,朋友从上海回来,我和洛阳的几个“死党”一起陪他游龙门石窟,观关林翠柏,听白马寺佛音,喝小碗牛肉汤,吃牡丹燕菜……朋友十二年前离开洛阳,四处漂泊,七年前,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虽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片魂牵梦萦的热土,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都有一种流淌了数千年的乡土情怀,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句谚语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成为这种情怀的有声符号。

且不说李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少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蕴含的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也不说白乐天“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李泰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浓浓乡愁,单说说张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的乡土情怀吧!

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大月氏等民族共同夹击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百余人使团西出阳关。

出使途中,张骞一行遭遇匈奴骑兵,由于寡不敌众,张骞成了俘虏。匈奴单于逼他娶匈奴女子为妻,还生下了两个孩子,希望以此留住他。但是,十几年的光阴,始终冲不淡张骞的思乡之情。

日子久了,匈奴人对张骞的监视,渐渐松懈下来。张骞趁机逃脱。返汉途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却又遭匈奴扣留。一年后,老单于去世,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成功逃脱,回归大汉,完成了他十几年的夙愿。

张骞无疑是伟大的,他之所以成为后世景仰的.英雄,是因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其实源于一种乡土情怀。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中国人共有的一种情怀。张骞深深地眷恋着大汉的山、大汉的水、大汉的人,这种淳朴的乡土情怀,逐渐升华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单于的威逼利诱,囚不住似箭的归心。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去,无可阻挡的归去!

乡土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汉学家卫礼贤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他的根扎在家里,不管是在遥远的异国受苦受累,还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商旅迢迢,他都是父母之族的一份子”。

这些经过千年积淀的符号,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的灵魂有了栖息地,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有了意义。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始终守住这种情怀,让这份深深的情,转化为浓浓的爱。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五

每年春节回江西南丰藕塘老家,我总会借机会在村里上下走走,一是与多年未见的老人叙旧话拉家常,二是四处晃荡看一下村里的老屋。

藕塘村十几年来,由原来的800多人口减少到目前的300多人,这除了跟老死生少有关外,更多的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使得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并在外面安居乐业。当然,村里的人口虽然减少了,但生活条件一天一天的比往年好了起来,这不农业税也免了,靠山有山的还有一些树木售出后的零售花钱。正因为这样,村道两边的新楼一栋一栋地盖,这可冷落了村中心几十年的老房子。

村里的老房子很多,大多数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房连房,瓦接瓦,有上下联接起来的院子,有天井,有耳门,可如今没有人住了,多年弃置在那儿,杂草丛生,墙壁倾颓,屋顶摇摇欲坠,十分荒凉。

晃荡中,选了一栋对我童年最有影响的老屋“司马第”,看了看,那是一幢上下联接起来地合院老屋,虽然杂草丛生,但建筑物看起来还算完好。就在我跨入正厅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在这里住的人早已搬走了,只剩下地上弃置桌椅,还是坏掉的,还有那到处积满灰尘,看了使人幻想着老屋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就在我迈步通过天井来到供奉神位的大厅前,才发现厅堂前张贴的对联已经有好多年没换了。在大厅正中央地那面大墙上,原来应是供奉神位之处,现神位已迁走,唯一留下来的还是那供桌的小香炉。每到我站在旧房子荒芜的庭院中,有种回到童年的感觉,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彷佛充满了故事。

过年的季节,风又大又冷,尤其当我站在这个大门破烂门未关的老屋,令人寒意倍增。正在我打算离开此地方时,竟然看见一位白发斑斑的老婆婆从耳门旁边的房间里走出来……我们先是迎面打个楞愣,接着是相互的微笑,就在我们打面照及微笑的瞬间,看到她眼眶含着泪花涮涮地从眼角两边落下。此时,我最能理解这种泪花的喻意,这除了是多年苍桑岁月沉淀的激动眼泪外,更多的是看到有到陌生年青人的到访。就在我猜测和回忆她是谁的过程中,她早已认出了我,喊出了我的乳名。这声音亲切入耳,直沁人肺腑。

我们就这样久久地面对面的,她一言我一语地相互的问候,这种问候是真切地更是心酸的,就这样,我们足足站着说了十几分钟。这时,我才发现她手里拿着早已点着的一把香火,正在冒着白烟。浓浓的白烟迅速地从她手中的香火中冒出,很快地充满了整个正厅,呆立在场的我,很快地被白烟包住,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同时,老屋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檀香的气味。虽然这香味很浓,闻起来有点呛人,但我还是很喜欢驻足在天井边,欣赏那古意幽幽的老屋,当然还有和我对话的白发老人。

爱他就抽空来看看吧。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六

心的是挂在长廊上的班级记分板,它时刻都吸引着我,每天我都忍不住要去看看自己的班级是否加了0.1分。走进教室,抚摸着讲台桌,我仿佛看到老师孜孜不倦批改作业的身影,老师!您就像那成灰泪始干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您还记得潘文怀骨折那件事吗?他因骨折而住进了医院,您得知后,二话没说,马上拎着水果去看望,为他送去了撼人心扉的师生之情!潘文怀出院后,您又为他补上落下的功课。老师,这一切您也许已经忘了,因为您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老师啊!我们真想深情地叫您一声“妈妈”!仰望操场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又回忆起入队时愉快激动的一幕:一批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为我们戴上鲜艳的的红领巾,它映红了我们红通通的小脸蛋,我们一齐向队旗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母校,您不仅拥有浓浓的人文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您的教学设施也是浙西一流的,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室……,我最喜欢的是三幢五楼的实验室。五年来,已经数不清在这里做过多少次实验,实验室里摆满的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漏斗、酒精灯、天平、各类动物标本……在我看来都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每次看到它们,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情不自禁地要去抚摸它们,是它们把我带进了科学知识的殿堂,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我由衷地感谢它们。啊!母校,我爱您,我要用实际行动为您增光添彩,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努力学习!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七

一下呆住了,有这么不分青红皂白的外行指责内行的吗?谁天天吼了?不是约定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一致,绝不内斗给小周可趁之机的吗?行,接着交给你,我不管了。终于还是落入俗套,按照既定孩子教育问题的固定版本出演。

在小周的教育上,早就有言在先,我是他亲妈,是这个世界上无条件最爱他的人,所以教育的主导权在我。一旦有分歧,私下谈,不当着孩子面。从小周出生,周先生从来都坚定站在我身后,秉承男孩严教的宗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最多在小周被训得流眼泪时,唉声叹气团团转,或者在书房将椅子移动得咯噔响,大声咳嗽几声。

倒是爸妈,一改对我们姐弟俩从小说一不二的严格要求,一贯用祖辈的慈祥衬托出做娘的“心狠手辣”,威严的父亲学会对女儿循循善诱:小孩子要骗骗,不要把对学生的要求用在孩子身上。要不就板着脸教训: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像个法西斯!他们都忘记对我们的教育。

长大后,我和陈小一直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他反复提醒我:不要重复,不要重复。妈妈是老师,乡下人少,四乡八里的都认识,我们的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一言一行皆在她的实时掌控之中。她时常挂嘴边的话“不要丢我的脸”,“你是老师的孩子,要做别人的榜样。”

我们最反感的就是身为老师的孩子,觉得没有自由,不能犯错,好是应该的,不好是绝不能容忍的。课上偷看小说,一下课,妈妈已经在办公室阴着脸等候。期末考试刚结束,想松口气,家里桌上一模一样的试卷摆着,再做一遍,核对答案算出成绩。(那时全乡统一阅卷,成绩出来得很慢。)。

我记得那样的经历,一直注意不给小周施加诸如老师的孩子要怎样的压力,不想因为自己的职业给他额外的负担。我想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增光或丢脸的是他自己,作为妈妈,有自己的职责和职业荣誉,无需他为我而学。他有进步,或犯错,我从不拿老师这个身份说事儿。

但是,周先生的话让我警醒,作为一名老师,职业特点已经深入骨髓。教过那么多学生,优秀的见过许多,即使普通的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老师善于总结,喜欢随时随地揪着细节说事儿,从小处说开、延伸、挖深,习惯以小见大,并顺藤摸瓜,兼之记性特好,自家孩子犯过的错记得牢,一一拎起来点评,直把他说蔫儿了,还意犹未尽,一脸怒其不争的气愤。

在校面对一群学生,令行即止,提出的要求除了少数孩子都能做好,尤其是学习上,听课、书写、订正、考试,每一样,大部分孩子都无需反复说。回到家,看看小周的作业,眼前自然就出现其他孩子的,这种比较几乎是条件反射,不需要任何准备,在你不自觉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做了。然后再看具体答题:计算过程跳步子、草稿纸乱涂画;短文答案偷工减料,错误不及时订正;英语不是少s,就是忘记大写。

接着,开始:说多少遍了?为什么作业发下来不先订正错误?错误不过夜。认真写字正确率才会高,书写态度就是学习态度!我们三年级的孩子都不要这样反复提醒,你多大了?长耳朵了吗?做作业带头脑了吗?诸如此类。我没有说“你是老师的孩子,就该……”,可话里话外,处处点出了这一点。

老师的孩子,意味着面对妈妈教过的所有班级最优秀的孩子,所有孩子的优秀方面;意味着犯的错,提醒一次就不要再有下次,最好主动在妈妈没说话之前自行解决;意味着一直有刺可挑,永远直接对着老师妈妈的怒火与批评。老师的耐心与鼓励、惊喜与等待,在学校好像都用光了。对着自己的孩子,只有不满与嫌弃,还有紧皱的眉头和急躁的语气。

身边的同事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欣赏,总是赞扬,互相劝慰:这样的孩子还要训啊?要求太高了。轮到自己时呢?完全不由自己。老师的孩子就这样在双重标准中生活。

一直记得霞姐的儿子高考结束后,对着她道歉:爸爸妈妈都是语文老师,语文没考好,觉得对不起他们。霞姐说时,眼中泪光闪耀,我听着,又暗暗提醒自己,老师的孩子已经自觉套上了一份责任,绝不要再有来自我的一份压力。

每次长篇大论后,精疲力尽的其实是自己,心里明白,许多问题要有时间去消化,要等待孩子自省,时机未到,说多少都没有用。亲爱的小周,你每次听我谈起教过的那些厉害的孩子的厉害之处,总是赞叹,你记得好些孩子的名字,是不是心里其实也在暗暗对照自己?老师妈妈的压力无处不在。

你给生气中的妈妈写信,说三木成森,一家三口就像三棵树,只有紧密相连才能成为森林。林肯也说过,开裂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所以希望一家人永永远远不分开。

我明白小周的担忧,周先生难得一见的生气和我反常的沉默,令他不安。

信上还告诉我施老师夸奖他笛子吹得有进步,教练表扬球技大增,吴老师也说素描的构图很不错。他知道妈妈想要看到的无非就是他的进步。

感谢文字,每次吵得两败俱伤后,让我和小周还可以心平气和纸上交流,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可以诉诸笔端。谢谢小周,每一次,毫无条件很快原谅我,即使自己已经很后悔,得到理解还是很宽慰。

以此文提醒自己:老师的孩子也只是普通的孩子而已,参照物只能是他自己,不能是许多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学生。

谨记。

作者|陈燕。

公众号:陈大的午后花园。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八

索莱里生态艺术餐厅,位于景色宜人的重庆南滨路珊瑚名都三楼,店主人张白浪说店名取自世界著名的“生态建筑之父”保罗·索莱里,除了敬仰这位大师的环保思想外,更想在他精神的感召下,打造一个城市与自然相宜、健康无公害餐厅。

餐厅别有洞天,茶几、餐桌、吧台、咖啡角混搭,张白浪戏称自己的餐厅叫“四不像”,可又“四位一体”有机组合,四个都像。多功能的餐厅让来客各得其所,有投影仪,可卡拉ok,任性但张弛有度。另外还有两间外貌像艺术沙龙的精致会议室,供圈层人士茶余饭后高谈阔论,寻觅知音。

餐厅在去年四月份开业,由于紧挨江边,天赐良机,总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河鲜全是现采现杀的江中野生鲜货,引来围观食客阵阵喝彩,回头客常在圈内呼朋唤友:“走,到‘索莱里’尝鲜去!”一时间,名声大噪,“索莱里”成了“放心餐”的代言人。

索莱里餐厅菜品讲究原汁原味,味道自然天成,特别是几分钟前从下面的长江边拎来的20多斤重的“高颜值”鲢鱼,客人品尝后回味无穷,对散发着野性味道的原生态美味佳肴无不拍案叫绝。

张白浪主打养生菜,经营川菜、粤菜和淮扬菜三大菜系,客人可私人定制。

养生菜主选三种食材:土货,菌类,河鲜。当天没用完的食材不放入冰箱,从不过夜,全部晚餐上员工内部消化享用,由此在他那儿的打工仔的员工餐规格之高,即时在重庆也没得说。

夏日黄昏,食客爱坐在室外的露台上就餐,此刻江中汽笛声声,像拉响了食堂的哨声,在徐徐江风的吹拂下,一边打望江景评点江山,一边津津有味大快朵颐,美食美景成了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张白浪推出的“原生态”版餐厅,悉数荟萃了大自然的芬芳,大碗喝酒,大块吃土猪、土鸭、土鸡肉,好不快哉!

眼下,食材不断变异,加之各种化学香精、香料的注入,使舌尖渐渐失去了“源”味。人们希望吃到绿色、健康和个中有真味的食材。

在朋友圈看来,张白浪算是一个真正的环保主义践行者,开店长江边,有着大江拍岸的热血情结。他的餐厅力推“差异化”买点,因为他要还原的是货真价实的“自然味道”。

当许多同行绞尽脑汁在“新”字上找突破时,张白浪却在自然的长河中冷静沉淀下来,他要在大自然中淘洗出纯净的物产,把自然的精华香播四方,让人们在品鉴原汁原味美食的同时,领会大自然奥秘。他提出的“原生态”理念,其主打核心就是绿色、健康,让客人吃得放心。

他真的是一个剑走偏锋的自然之子,以自然的情怀萃取食材,以火热的心面对世界。在多少显得浮躁、喧嚣的当下,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他的“原味”、“老味”正顺应了消费者对“原汁原味”本真生活的需求,他必将春华秋实。

进入生态艺术餐厅,店名并非浪得虚名,近十吨老船木打造的桌椅和店堂古朴厚重,搭配天南海北淘来的陶瓷摆件相得益彰。厅堂的饰灯射来仿佛是穿越历史星空的光,有着阴沉木般质感的老船木携同陶瓷器皿使人倒回远古时代。老桌子,老板凳,大土碗,古朴的装修,精美的中国画和书法······那些饕餮男女仿佛是来到古代士大夫的雅居,在大饱眼福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在此与友人亲人开怀饮酒,大块吃肉,让人情不自禁发声:“嘿,老兄,这是正儿八经的两个文明双丰收哟!”

在生态艺术餐厅就餐,有人称品出了经久弥香的文化气息,而张白浪一门心思就是要走“文艺范”。来自索莱里的环保思想给张白浪沉淀下来了一张厚重的无公害餐饮名片。

张白浪的餐厅推出“私人订制”业务源自底气十足,美味如何调制,荤素怎样搭配,盘点吃的门道,张白浪可称美食达人,他认为味蕾上也绽放多味人生,并有一套完整的说辞。

一般来说,辣甜咸苦是四个主味,属正;酸涩腥冲是四客味,属偏。自然偏是不能压正的,不然会有反客为主之嫌。主菜当推正味,而小菜宜用偏味。成功的宴席当以正奇相生为始,以正奇相克为终。

门庭若市,每席爆满,是食客对美食达人张白浪的认可,也是对他自然情怀的回报。当他把“原生态”的火种播种到南滨路后,很快成了美食地标,客人排队定餐成为一种常态。

也许有一天,你从索莱里生态艺术餐厅走出后味蕾就有了比较,你会在繁华的都市某街头,对着自己曾吃过的某知名餐饮品牌辉煌的门庭脱口而出:“约定索莱里,生活才有味!”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九

不管在哪个城市,

不管在哪个公司,

增长智慧和谋求发展,

是我永恒不变的追求;

至于物质和金钱,

如果你的智慧和发展,

还未达到自然地忽视,

解决物质金钱需求的阶段;

要么忍耐等待;

要么承认失败;

要么换一种方式,

在新的起点,

从头再来。

[诗歌之职场情怀]。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

又一次来到北京,对这个望而却步的城市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5年的求学生涯总是难以抹除的片段。曾经羡慕过这里的繁华与奋进,现在念念不忘的还是身后那片土地的如烟锦绣,真真实实、平平淡淡也是生活的一种,生怕会生生地被现实打回原形。十多天来,工作的最大感受就是觉得这几年的加班时间也没有在这里的十多天长,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繁重的任务,还需要有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所以更多的辛苦也就是理所应当了。我总认为,每个人在辛苦工作的背后,总会找一个可以使内心达到平衡的支点,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会枯竭,这个支点可以是金钱、地位、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可以是养家糊口、仅为生计,诸如此类都无可厚非,但是“情怀”是这个支点范畴内并不多见的用词。“干工作、干事业是要有点情怀的,是要靠‘情怀’来支撑的”,也许会有人说这是一种老掉牙而又不合时宜的东西,因为很难保证它在现实面前就能始终坚不可摧,这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境界,是应当体现在工作事业中的境界。

一杯清茶,一盏青灯,一支秃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爬格码字确实是一件比较艰辛枯燥的事,始终在夜深人静里冥思苦想,不觉间慢慢白了少年头。可是,话又说回来,爬格码字也并非毫无趣味,虽与文化二字距离甚远,但却与文字形影不离,看着笔尖在白纸上徜徉,很难不会心神安宁。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身体强壮,而在于内心刚强。要滋润刚强的内心,文字始终是最好的雨水。

有情怀的工作,是要有责任担当的。杜甫有句诗:“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圣千年盛名的写照,他笔下的文字终究是要随着历史厚实下去的,无法磨灭。这不是要做穷酸迂腐的老学究,而是要认认真真的干工作,需要有点工匠精神,“三下五除二”的应付了事谈不上责任,更别说情怀了。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挺好,说你每一次经手的事都会成为你个人的标签,有的时候看的是能力,有的时候看的态度,也有的时候看的是境界。后面的能力、态度、境界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其实那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看重结果,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额外的东西,比如态度、比如境界,看着挺空,细想一下却很有味道。

有情怀的工作,既要看重当下,也要遥望远方。年初的时候,许巍唱了一首歌,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后面还有一句“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相信很多人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一样流过眼泪,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能让你感动,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实现梦想的,否则梦想就不会显得那么珍贵了。高晓松写得好,许巍用歌声演绎的好。上大学时,宿舍兄弟强子是资深摇滚爱好者,在五道口深夜的大街上,他教会我第一首许巍的歌曲《那一年》,苍凉、忧郁、空旷,似乎就在大西北广袤厚实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难以忘怀。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想象多么美好,稍有不慎就会被现实一个耳光扇醒,但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还能成为契诃夫笔下“套子里的人”吗?往远处看一看吧,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否则工作总是枯燥的,生活总是无聊的,人总是显得干巴巴的。

有情怀的工作,既需要对生活的体悟,更需要对生命的感恩。我第一次听到“有情怀的工作”,源于蒋哥的肺腑之言。从来到这个集体到现在,码字码了十多年,不抱怨不推诿,不管有没有向上的空间,总是铆在那里不急不躁、静静守候,简简单单、利利索索,是个西北汉子的做派。昨晚加班之后,我们2个西北人、1个东北人在电梯里闲聊,总觉得“情怀”这种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往日艰辛生活的体悟和生命感恩之后,才慢慢形成的,需要在一望无际的环境里,看荒草凄凄、远山起伏,受狂风吹面、飞沙眯眼,而后挺起腰身的一瞬间,天朗气清,才能远望千里之外。“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这是何等气派的景象!工作是为我们搭建平台的,而情怀却决定着每一个平台的高低不同、薄厚不一。蒋哥常说,这个集体待我不薄,从一个山里娃成长到今天不容易,我愿意为这个集体工作。话虽平常,微言大义。你在他这里感觉不到工作有什么痛苦可言,也许这正是有情怀的最好体现吧!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一

陕西,以其独特的人文历史享誉天下,从人文始祖到八大奇迹,无处不彰显出陕西的历史底蕴。代表陕西这个地方有很多特色,历史,文化,美食,语言,在这其中我觉得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最能诠释陕西这个地方的特色。陕西的文人曾经写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燃面吃的怪香,不调辣子还嘟嘟囔囔!看吧,这就是陕西人的豪迈与自信。

当你走在陕西省无论哪座城市里,一股浓浓的老陕味总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就比如饭馆里:到了饭点路人走近饭馆:“老板!给咋碗裤带面”这个“老板”二字一定要念的大声,要把那股子豪迈的气势展现出来。“给咋来碗裤带面!”,这句话要干净利落绝不能拖泥带水,等面上来后用筷子在比脸还大的碗里把冒着热气的面搅拌均匀,再舀上几勺油泼辣子,等到搅的一股香味直往上泛的时候,先剥个大蒜放进嘴里咬一口感受一下蒜的香脆与辛辣,再就这热气美美的往嘴里塞一口面,“吸溜”一声爽滑又充满弹性的面和香脆的大蒜在口中尽情的交汇,恨不得将舌头也融化了一起吞进肚子里。一口面下肚再来一口冰峰!直教人从此“不羡鸳鸯不羡仙”,这时吃足喝饱的食客一定会喊一声“嘹咋咧”!

又或者当你离开这片让人热爱的土地独身一人在异乡漂泊,忽然有一天听到了熟悉的陕西话,那真是让人激动的灵魂也要发颤!比金榜起名还要令人情难自禁。都说陕西人老乡情结重,其实不然,这是陕西人独有的情怀,使他们不自禁的向对方靠拢,只要在异乡两个陕西人遇见了讲起陕西话,他们之间的距离会无限缩小,只为了耳朵里能听到来自家乡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声音。

这不仅仅是一种乡音,更是一种乡愁,一种骨子里散发的淳朴和热情,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一种陕西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二

生活中,有一种力量在帮助我们学习、画画、生活等等……。

这股力量来源于不起眼的小树苗。天渐渐黑了,大地进入了梦的海洋,唯有它连夜奋斗、刻苦、努力!它想长大以后为地球、为人类付出自己日积月累的力量、心血。但树有不测风云,顽皮的人类一脚把它踩断了。

努力,努力,再努力!

小树苗被人害了,的它并没有放弃,它的根努力汲水生长!有一天,小树苗终于长成了苍天大树。

你们害我,但我还要付出!

“天啊!”一个人感叹道。“多好的树啊!带回家,卖了去!”

大树听见了,心里默默的想,太好了!为人类付出的时候到了!

只听“咚”的一声,大树面带微笑的死去了。

最后,造纸厂把大树的树浆做成了纸;家具厂把大树的身躯做成了家具,又把树根买到了根雕专家那里,让专家把它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

珍惜吧!

大树用生命换来了人类的笑容,但是,有些小朋友,不珍惜纸,浪费纸。

大树就是边疆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但是现在的少年却不珍惜时间,也不把学习放在眼里。

我爱大树和战士!你呢?

山东省东营市春晖小学六年级:116llp。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三

中原大地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山是他的脊梁,水是他的血液。

脊梁如巨人一般撑起大地,

托举着力量的巨石。

狠狠地砸向大地。

发出隆隆声响。

水害怕这般巨响,

弯曲着身儿流向远方。

从南到北分布不一。

小草喜欢水儿养育着他,

小鸟热爱水儿的影儿。

越过数道坎儿迈向远方,

脚步如今坚定。

他见证了这里的人儿一天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他存在的那一刻起,

勇敢地站在那里,

看着勤劳的陕西人。

在山的保佑下,

在水的滋润下,

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抬头看着这片大地,

想想昨日的故事,

怎人不叫人留恋。

这就是我的家乡,

一个见证中华文明的.地方,

充满着神秘与遐想。

一个见证奇迹发生的地方,

充满着冒险和探索的地方。

怎能忘记这就是中国的名片,

没有华丽的色彩,

剩下的是一种情怀。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四

你总是喜欢点燃一支烟,让他燃烧在你的指尖。那淡淡的烟草味道,从你的指尖悄悄的弥散,弥散着一缕烟草的幽香。如同一抹清幽的花香,在空气里静静的蔓延。穿越那时代的尘埃,从你的窗口飘散到宇宙的星辰。渐远渐远,融入落红深处。化作尘缘的情怀。那烟草的迷雾里是你淡定、从容的眼神。

你一次一次轻轻的含在唇间,滋润的双唇舒展在闭合之间。烟草的雾霭从你的唇边慢慢向空气里弥散。仿佛小小的云朵飞翔在空气中,又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天女,飞舞着长长的`衣袖。慢慢的向着星辰的方向飞翔。

雾霭深处,你的眼睛若隐若现、淡定从容的眼神,和着雾霭轻柔的弥漫,沉醉你宁静安详的心神。你的面颊弥漫在烟雾里,朦胧的容颜里透出几分复古的俊逸,那种洒脱,那种舒展,尘世中谁人能懂?只有你,迷离的心如同穿越般迷醉在烟雾的童话里。

尘世中,没有那种雾霭能和你指尖的烟雾相媲美,因为只有她会随着你深沉的呼吸缓缓流动。随着你心灵的脉搏慢慢跳跃。只有他会在你性情的唇间和鼻尖燃烧。也只有她会迷离你的双眼。燃烧你的柔情。

抽烟的男人在指尖轻轻的诉说一种柔情,一种洒脱,一种心境。那一抹淡淡的幽香,迷醉了多少灵魂的升华!那一抹淡淡幽香,诉说了多少心灵的感怀!

那一抹幽香,是你无言的倾诉,轻轻的诉说!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五

春节回老家过年,按我家的习惯,一般是大年初二一早便和妈妈、弟弟一起到外婆那边拜年,今年亦不例外。

初三去乡下的大姑家吃午饭,午饭后借了两三把镰刀和弟弟、表妹一起去田埂上挖折耳根,竟又勾起了我对折耳根的情愫和儿时回忆。离开故土去上大学前在农村的生活,虽然物质上面比较匮乏,但却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无法无天地在一方小天地里嬉笑玩闹,留下深深浅浅无可抹去的记忆,挖折耳根便是其中一件。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在我家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儿时,我喜欢放学后带着镰刀,挎上个塑料袋就踏上了家门不远处的田埂,埋头挖一些折耳根。有的村民怕你把他家田坎挖垮了,便会大声呵斥你,不许在他家的田埂上挖,我就只有悻悻地转战场地。挖了一塑料袋的折耳根回来后,倒在盆子里,用井水淘洗干净,去杂质,除残根,再用盐、味精、豆瓣拌上,倒在盘子里,用筷子夹着吃起来,那滋味可是美了。

折耳根的吃法以凉拌为多,如今也出现在很多火锅店和麻辣烫店里用来烫着吃。曾经多只是乡下人爱吃的地野菜,越来越登堂入室进入城市的各大小餐馆中,俨然已成一道美味佳品。很多人喜欢吃折耳根细长分节的根部,而我却更爱吃它的叶子,拌得辣一点,很爽口。只是,如今,这也都是回不去的美好记忆了。

在城里,偶尔吃到折耳根,也多不过是人工种植培养出来的,尽管那根又长又肥大,但与天然生长在田埂上的折耳根相比,终究是少了那股独特的味道。所以,这次去大姑家拜年,见到田间的折耳根,我忍不住很是兴奋地要来镰刀,哼着小曲儿,欢快地就三步并作两步跨到田埂上埋头挖起折耳根来。弟弟和表妹终究是孩子心性,起初觉得新鲜好玩,挖了一会儿鞋子也沾满湿泥就嫌累不挖了,唯剩我一个人擦着额头汗水,从一条田埂到另一条田埂,坚持挖了大半个塑料袋的折耳根才回去。本是很想带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回城里吃的,最终还是将那些折耳根留在了大姑家。

也许,我要的并不是那些挖好的折耳根,而仅仅是享受与儿时记忆对话、重新体验那般乡野味道的过程。回到城里,与折耳根作别,但对它的情愫始终不变。

人文情怀的散文随笔汇总篇十六

很多年之前,我便真的离家走远,与西部地区结缘。从此,东部一个农耕的村子里便少了一位嬉戏的少年,草地上也少了一个赶牛羊的娃,渠沟里也少了些许晶莹的水滴再也无法滋润那里的农田,而西部的大漠里也便多了一粒随风舞动的沙。

很多年过去了,我又去过很多地方,走过很多的路,却似乎从未离开过大漠,或许这只是一种心境。个人认为,尽管我们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但若心像大漠一样辽阔也就足够了。或许大漠本身就是自然赐予我们内心的一道风景,因此,我从不愿离开。

我喜欢大漠,喜欢这里的蓝天,喜欢蓝天的清透洁碧,它有仿佛水洗过一样的纯美。看到此,不由得会让自己的心境也清爽许多。我喜欢大漠,喜欢洁白的云朵,它滚动在遥远的山峦,空寂的戈壁,给人一种纯洁无暇的感觉。大漠的云多数是洁白而柔软的,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大漠水汽太少,从而无法形成含水太多的云团吧。特别是大漠空气洁净无尘的时候,那蓝蓝的天空下,漂浮在空中的、笼罩在山顶的、滚动在大漠上的白云,更给人一种飘渺若仙的神奇感觉。

我喜欢大漠,更因喜欢它的辽旷,辽旷的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洪荒。行在大漠戈壁,可以让思想放松,可以让心灵获得感悟,让我们具有最原始、最直接、最真实的人生感觉。我对大漠的热爱,有时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从容、坦然、无悔的匍匐在朝圣的路上。

在我心中,大漠就是一种辽阔宽广的情怀,它总能让人心绪冷静、思维清晰。在大漠呆多了,就会觉得人们在腐朽的都市文化中活着是多么的可笑、可怜、甚至可悲。如果你也想从浮躁的都市文化中超脱出来,去感悟人性自然的本真,那就来膜拜西部大漠戈壁的辽阔吧。

无论外界怎样,此生,我愿以躯体当笔,用宽广辽阔的大漠作纸,把爱与恨的体验写进大漠,把痛苦与欢乐写进大漠,把狂想与志向也写进大漠。或许,那风沙沉积掩埋的无数层理,正是我写下的一张张诗篇。多年以后,大漠之上,只要我随意捡起一粒沙,或许就能读到自己的书写,看清自己曾经的思绪!

此生,或许我注定就要活在大漠,注定要享受它的辽阔,注定要体味这样一种情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