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汇总15篇)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汇总15篇)

时间:2021-01-06 04:13:30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汇总15篇)

在教学工作中,教案起到了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精选教案,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

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弹力。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准备:ppt;弹簧,橡皮筋,塑料尺,尺子,橡皮泥,橡皮擦,蜡烛,海绵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在,中国举行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选手何雯娜在蹦床这一项目中为中国再添一金。

1、展示蹦床的视频。

2、问题:究竟这张床是用什么制作的?为什么人站在上面能跳得那么高?

二、初步感知弹性和弹力。

活动一、弹簧。

(一)谈话: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弹簧。

(三)小结:当你的手按下弹簧后,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时会有一股丽向我们的手指弹上来。当我们松手后,弹簧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

活动二:橡皮筋。

(一)谈话:请同学拿出橡皮筋,拉一拉橡皮筋。

(三)小结: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当你往两旁拉橡皮筋时,有一股力量往中间缩。当你松手后,它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弹性与弹力】。

三、进一步掌握弹性与弹力。

活动三::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什么物体不具有弹性?

什么物体有弹性呢?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在这几种材料中,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尺子都具有弹性:而蜡烛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弹性。

(一)谈话:用什么方法指导物体具有弹性?

(二)活动:1、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2、小组讨论,挑选实验材料。

3、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那些物体有弹性,那些物体没有弹性。

(三)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四、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四: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这些例子等别是:

(一)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二)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是很好的材料,它们产生的弹力我们坐在上面很舒服。

(三)圆珠笔为什么能伸缩自如,就是因为有了弹簧的弹力;夹子能夹紧衣物,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四)现代的球鞋里装有弹簧和空气垫,穿上这样的鞋能弹跳得很高。

(五)摩托车装有弹簧,可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减少行驶过程的震动;。

1、谈话: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2、实物:出示ppt(图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孩子用学到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

活动五:了解同一种物品有时具备两种不同的科学现象。

(一)活动:1、学生比较打篮球。

2、引导学生发现,有气的篮球有弹性,没气的篮球弹性较小。

(二)谈话:有时候,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作用上面,它有时具有弹性,有时弹性较小。而这个原理,只能靠我们在生活中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这样一种科学现象,像刚刚我们同学列举的事物,像我们刚刚玩的游戏。其实,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的心,科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弹力。

外力作用形状改变。

弹簧弹性橡皮擦。

撤销外力恢复形状。

形状改变所产生的力弹力。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二

活动目标:

1、发展比较性观察力,了解几种熟悉的植物的过冬方式。

2、能关注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重难点:

知道植物在冬季发生的变化。

活动准备:

关于秋天景色与冬天景色的图各一幅;幼儿园院内环境图片1幅;幼儿常见的冬天落叶植物图片4幅;松树、小麦图片各1幅;靠种子过冬的植物图片2~3幅;西红柿、黄瓜、西瓜、草莓图片各1幅;蔬菜大棚图片1幅。

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你们去旅游过吗?旅游时都看到了什么了?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师讲故事)。

2、基本部分:

a、边讲故事,边出示秋天与冬天的图片,引导孩子感受季节的变化。

小朋友,你能告诉小蜗牛这是为什么吗?

b、引导幼儿观察秋天与冬天的景色图片,发展孩子的比较观察能力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小蜗牛两次看到的景色哪些地方不同。(同时出示两幅图片)。

c、(出示幼儿园院内环境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哪儿?漂亮吗?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再与现在室外环境相比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通过对比,引导幼儿学习身边常见植物落叶,变枯的原因,知道这是某些植物过冬的一种本能,通过落叶、变枯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此现像也叫休眠。采取这种过冬方式的植物都有哪些(出示杨树、柳树、月季花、栀子花的图片);学习了解植物过冬的另外几种方式。如常青休眠的:小麦、松树、冬青;靠根过冬:韭菜、菊花等;靠种子过冬的:蒲公英、花生、玉米等。

3、结束部分。

(出示西红柿、黄瓜、草莓、西瓜的图片)小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能不能吃到这些水果和蔬菜呢?共同探讨人类可以帮助植物过冬的方法。如,为小树穿稻草棉衣,给蔬菜建大棚等。

活动延伸:

到户外寻找需要人类帮助过冬的植物,为穿上暖和的“棉衣”。

活动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了解了身边几种常见植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从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种蚕豆》含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本学期初为丰富自然角,三组四组的幼儿种植了蚕豆,蚕豆发芽了,一天天长大了,每次路过自然角孩子们都会讨论:"这是什么呀?""它长的好大啊!""怎么都是细细长长的呢?"于是我生成了这一活动,帮助幼儿了解蚕豆。

1.认识蚕豆,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2.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对种植活动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认识蚕豆,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对种植活动产生兴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在自然角看过蚕豆生长。

物质准备:课件。

一、活动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吗?

二、互动学习:

小结:蚕豆宝宝穿着绿色的衣服,头上有一道线,沿着线剥开就变成蚕豆米,扁扁的身体看起来可爱极啦。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师:蚕豆从哪里来的的呢?怎样长大的?

三、交流讨论:

师:种蚕豆要准备哪些工具?

小结:小铲子和浇水壶。

师:怎样种蚕豆呢:

幼儿讨论。

小结:

1.先把菜地的周围的`杂草和石头清理干净。

2.用铁锹挖个洞,这个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3.在洞底放入两三粒种子。

4.盖上土,把种子藏起来,

5.浇水。

6.观察记录。

四、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种蚕豆,现在我们就去试一试吧,今后我们要经常去看看他们,关心他们,看看他们有哪些变化,并把他们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

如在《游羊村》这个教学活动老师在设计上老师以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为主要人物,让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境中,并且以游戏的形式引领幼儿进行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在环节的设计上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如在开始环节老师以开小汽车的游戏形式引出,让孩子们在模拟开汽车的活动中感知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后又以帮助喜羊羊的游戏方式,通过经验再现和互动讨论来认识生活中的日常标志,并在最后送礼物的方式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整个活动非常的轻松、有趣,让孩子们非常的开心愉悦,但不失对孩子的经验提升,真是寓教于乐。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五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3、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活动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猫头鹰博士邀请我们去它的电动城玩,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2、带幼儿参观后,出示猫头鹰:“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刚才的玩具都看到了吗?现在请你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一玩,不过,玩过以后,要来告诉我,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还有,玩得时候请你们爱护它们,好吗?”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二、寻找电池。

1、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请3-5名幼儿讲)如“我玩的是××,它会亮(走、响、动……)。

2、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玩具会亮、会响、会动,它们可真好玩。可它们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能响呢?(幼儿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

3、幼儿自由操作,寻找电池:请你们在玩具身上找找看,是谁供给它们电,使它们动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4、小朋友都认为电池能供电给玩具让它们动,电池真的能供电吗?我们来试试,如果把电池拿掉,看看它还会不会动了?(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5、幼儿自由操作,取出电池试试。

提问:“你们把电池拿出来了,它怎么样了?”

6、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三、学习正确安装电池。

1、好,请小朋友说说电池长什么样?(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小结。

4、请小朋友再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

5、老师刚才看到小朋友都给玩具装上了电池,可我却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玩具能动,而有的小朋友的玩具却没有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装的?(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6、请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

猫头鹰博士:“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下次,我再邀请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好吗?再见!”

活动反思: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这些玩具,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玩结束以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七

1.学习用各种几何图形片拼娃娃,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并计数。

2.尝试变化图形片摆放的位置,以表示图形娃娃的多种姿势。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1.认识图形片。

出示几何图形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里有许多图形,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幼儿逐一认读图形名称。

2.拼图形娃娃。

(1)师:图形片想请小朋友用它们来拼出各种各样的娃娃。

想一想:用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头?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的身体、胳膊和腿呢?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

(2)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师:这两个娃娃一样吗?你能看出他们在做什么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请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娃娃?

3.再次拼图形娃娃,并用数字表示所用各种图形的数目。

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们再拼一个图形娃娃,拼好后看看说说你这次拼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分别用了哪些图形,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在表格进行记录。

4.集体评价。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上的数字与实际使用的数量是否一致。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八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区分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以及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实验的,说明了什么。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到。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没上过公开课,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那样放得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九

我们班现在正开展“桥?这一家子”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各种桥的外形特征和构造特点,通过学习《弯弯的秘密》《小小的桥洞》等课程,让幼儿理解了不同形状的桥所能承受的重量是不同的。新《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甘兴起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在通过他们现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习、探究、尝试,培养幼儿一定的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来理解一座好桥的意义。

2、尝试制作简单的桥,并探索加固的`各种办法。

3、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难重点。

1、重点:理解一座好桥的意义。

2、难点:探索加固的各种办法。

四、活动准备。

1、纸板、橡皮泥、木棒、积木等材料。

2、挂图《塌陷的桥梁》、音乐。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茅以升爷爷的故事》。

总结:茅以升爷爷是个善良,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因为他对桥产生了兴趣,他想让桥更加的牢固,可以承受更多的力量,造福百姓。

(二)出示挂图,引导思考。

总结:早一座牢固的好桥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他会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

(三)欣赏各种桥的图片,特别介绍梁氏桥。

引题:接下来,我请小朋友来看看各种各样桥,看看小朋友认识那些桥。突出梁氏桥,总结:这些桥的设计都很漂亮,没座桥的桥墩作用非常大,能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承重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好,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车子在桥上通行。

(四)师幼共同实验。

1、自由造桥。

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辅助材料以后,出示卡纸条,提问:你能用这张卡纸做桥面,造一座桥吗?然后,小朋友就进行了尝试操作活动,我观察到有些小朋友随手一弯卡纸,就造成了一座“拱桥”,有的小朋友把卡纸搭在两块积木上,造了一座“梁式桥”,而有的小朋友则造成了“支柱桥”。

2、探索加固的各种办法。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桥最牢固,可以在桥上放更多的东西。引导幼儿探索尝试,使他们相处加固桥的各种办法,例:修成拱桥,固定住两头,在中间点上桥墩等。

总结:桥的中间如果用东西撑住,他的承重能力会增加很多,就像梁氏桥一样。

六、活动结束。

展示幼儿成果:小朋友们真棒,都成了造桥大王了。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家乡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感受桥的不同,了解桥的作用,体验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激发幼儿研究桥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影像资料(特殊桥的知识介绍,桥的发展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桥”

1、情景导入,幼儿参观桥的模型。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开车去春游好不好?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这些都是什么桥?(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

二、欣赏“桥”

1、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根据幼儿的讲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三、了解“桥”

1、教师: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

2、教师:为什么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

3、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4、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四、设计“桥”

2、绘画:家乡的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开展得意成功,主要依赖与家长的合作,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真正体现了家长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活动之前,家长带领孩子参观了家乡的桥,给家乡的桥摄像,同时还和孩子一起搜集桥的图片,制作桥的模型,无形中孩子对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后,我们将继续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家庭资源,同时也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导,以促进家园的互动,使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一

1、学习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方法。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步骤图,记录纸、笔、剪刀。

2、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1、引导幼儿探索用正方形纸变成三角形。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师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

(2)教师:这次小兔子想请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变出四个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教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变出四个三角形的?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变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变成三角形。

(1)教师:小兔子还有一块长方形的布,也请小朋友帮它变出四个三角形。这次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来变,你有几种方法就拿几张纸试一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帮助幼儿直观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动延伸。

(1)将幼儿变图形的方法步骤图进行展示。

(2)提供图形请幼儿变成三角形,再请幼儿将变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来的图形,粘贴在纸板上进行展示。

本次活动是一个科学活动的延伸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游戏及大胆想象,大胆动手作画,不足就是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第二环节中的语言引导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及语言引导要精炼准确。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基本含义图形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二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耳朵的异同点,并说说谁的耳朵灵。

2、了解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音乐、图片。

活动流程:

播放各种声音――了解动物的耳朵――念儿歌――幼儿操作。

活动过程:

一、播放各种声音意图: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倾听,了解耳朵的作用。

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小鸟、水声等)用什么听到的?(耳朵)对了,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耳朵,小耳朵最爱听声音了。

二、了解动物的耳朵意图: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动物耳朵的异同点。

1、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分辨他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用处。

2、找找说说哪些动物的耳朵灵,如:猫、狗、兔子等,以及耳朵灵给它们带来的好处。

三、学念儿歌《谁的耳朵灵》。

意图:能念出儿歌的内容。

1、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的动物的耳朵,今天,老师用一首儿歌来说说这些动物的耳朵。

2、教师念儿歌。

3、幼儿学念儿歌。

4、师幼共同念儿歌。

5、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补充,开展对歌的游戏。

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住脸?

驴的耳朵长,马的耳朵短,象的耳朵遮住脸。

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

猫的耳朵尖,猴的耳朵圆,狗的耳朵听得远。

四.幼儿操作意图:

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更好的了解动物的耳朵的特点。

用一次性杯子,想象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头部,为每个动物剪贴属于它们自己的耳朵。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文档为doc格式。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三

我的理解与设想:。

爱是永恒的话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是亘古不变。无论你在牙牙学语,还是长大成人,甚至人到中年,父母的爱永不落幕。即使有不同,那也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在人们的内心中,对于母爱的歌颂很多,而父爱则相对歌颂的较少,其实父爱如山,父爱如酒,深沉而浓烈,需要慢慢品味。

《父爱深深》这篇课文讲的是迷恋音乐的“我”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在缺钱买音箱的情况下,不得不请父亲资助,但是父亲说没钱并要和“我”一起自制音箱。虽然刚开始“我”对这件事不理解,但经过比赛“我”才逐渐感受到父亲的真挚的爱。在“我”成年之后,与父亲的交流沟通中,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以及背后父亲真挚的爱。

我的希望。

知识技能1、学会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真挚的爱。

4、初步学习感受间接描写和直接表达的表达方式。

过程方法1、通过抓词扣句,理解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四人合作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能从文章中体会父亲对孩子真挚的爱,懂得父爱深深。

学情分析。

学生视角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能够去主动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或者习惯了父母的爱,对于父母的爱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懂感恩。看似明白,实则不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学生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词扣句,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

突破点重点通过抓词扣句,理解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难点学习间接描写和直接表达的表达方式。

德育点体会父亲对孩子真挚的爱。

信息资料ppt。

教时安排1课时。

互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激趣:播放《爸爸去哪儿》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

2师述: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关爱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也是一位父亲关爱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的吧。

3、板书课题:父爱深深。

4、请同学朗读课题。

5、强调“深深”。课题用了一个叠词“深深”,起强调作用。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课题。

用流行的电视节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请同学认读。

“选择坦白沮丧彼此”

“崇拜深渊羞愧清晰”

2、注意“丧”字的书写。

强调:左下角不要多写一撇。

师范写一个。

生自写两个。

3、理解词语:

微不足道:

无言以对:

4、学生质疑。

认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书写“丧”。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质疑解难。

字音。

字形。

词义。

让学生学会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想一想:课文讲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

13岁时,“我”想建乐队,但却音箱,爸爸说没钱买,陪我做音箱,结果因音箱不好,没能获奖。

长大后,“我”与爸爸聊天后得知爸爸陪我做音箱是想与我分享快乐时光。

通过爸爸陪“我”做音箱这件事,“我”明白了(爸爸对我的爱)。

师:在慨况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运用段意串联法来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扼要。

4、根据课文内容,学习给课文分段。

根据课文内容,课文按照时间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10段,13岁时,爸爸陪我做音箱部分,虽未获奖,但我已收货很多;

指名交流。

学习分段。

通过自读和交流,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分段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感受父爱。

“间接体会”部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1)“日复一日”

什么叫“日复一日”:复:又。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

师:今天在做音箱,明天还是在做音箱,后天做了,接着还要做,辛不辛苦?累不累啊?

师:爸爸这么累,但是还是日复一日,一天又一天的做音箱,真的是太爱他了,来读一读这句话。

(2)“所以的闲暇时光”

什么叫“闲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或消磨的实际。

师:换句话说: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间。

大家联系生活实际,爸爸闲暇时光可以做什么?

(休息,睡睡觉,看看电视……)。

师:爸爸本可以利用闲暇时光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但是为了帮儿子做音箱,他把所以的闲暇时光都用上了,爸爸是多么的爱他呀!来读读这句话。

(3)“甚至微不足道”

什么叫微不足道:微:微小。足:值得。到:说,谈起。意义价值微小得不值一提。

师:连胶水这么微小的东西爸爸都有陪“我”一起挑选,多么细心,多么有爱的爸爸啊。

来读读这句话。

长大后,我在与爸爸的谈心中,其实爸爸道出了实情,你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吗?

“直接表达”部分。

出示:

我只是想和你一起分享一些时光。那些制作音箱的夜晚,我们懂得了许多东西,不单是电线什么的,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感。

师: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什么?

(爸爸是想多陪陪儿子,多与他一起玩耍……)。

师:是啊,爸爸的话直接告诉我们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为他想多陪陪我,多与我交流,多培养感情。他多么的爱我的。

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爸爸对“我”真挚的爱。

五、表达方法的学习。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

课文《父爱深深》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描写:

第一部分,课文的1-10自然段,描写“我”13岁时,爸爸与我一起做音箱,以及参加比赛的情况。我们通过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体会到爸爸对我的爱。

(这部分对于爸爸对我的爱,是通过爸爸陪我做音箱的这件事情体会到的。不直接说,而是让读者去理解感悟,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叫它间接描写)。

第二部分,课文11-13自然段,描写长大后,我从与爸爸谈心中证实了我当年的想法,明白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为想多陪我,是爱我的表现。(这部分爸爸对我的爱,主要是通过爸爸的话知道的。这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叫它直接描写)。

一个间接描写,一个直接表达,两种表达方式,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父爱深深。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自学成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交流体会。

讨论回答。

六、拓展。

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

对父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指名交流:你的父亲是怎样爱你的?以怎样的表达方式?

全班交流。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13岁爸爸陪我做音箱间接描写。

长大后我与爸爸谈做音箱直接描写。

课后记:

[父爱深深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四

1、能根据路洞的形状选择一个(或两个相同的图形拼成)相应的图形"砖",进行路洞填补。

2、尝试用各种图形纸进行拼贴活动,独自完成一幅拼贴画,体验成功的乐趣。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1、小兔玩偶一只,拼贴示范画7幅,黑板两张。音乐cd、废旧纸箱制作的小路、铺路砖(彩色图形纸)。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白纸、彩色图形纸、固体胶、水彩笔)。

一、参加画展的路上。

1.小兔举办了一个画展邀请我们大家去参观呢,我们出发吧!

2.问题:这段小路怎么坏了,我们该怎么办?

3.引导幼儿将各种"铺路砖"(或两个相同的图形拼成的铺路砖)放入相应的图形洞里。

二、创作图形拼贴画。

1.参观画展。说说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进行适当添画。

3.作品展示。

a.幼儿互相交流作品。

b.师幼互动交流作品。

c.集体交流作品。

三、活动延伸。

美工区里还有许多图形彩纸,我们去看一看,想一想,图形彩纸还可以设计成怎样的图案,下周我们班开展图形画展活动。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为此,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作为主题,设计了美术活动《图形想象画》。在发展幼儿美术能力的同时,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

在组织完教学活动后,我深有感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手、口、脑并用,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绘画时,多数幼儿只会把圆形变成太阳等简单的东西,当我能发现一名幼儿用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变出一只可爱的小鸟时,我马上向小朋友介绍了他的作品,并表扬了他。幼儿们得到启发,运用多种不同的形状形创造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作品,如用三角形、椭圆形拼出了狡猾的狐狸、用圆形、三角形拼出了美丽的花朵等。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要说:好作品也是夸出来的!

整个活动紧凑但不紧张,气氛热烈但不混乱,幼儿活动积极,乐学、愿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主导的纲要精神。实现了“通过对各种图形展开想象,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的教育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学期篇十五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3、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活动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猫头鹰博士邀请我们去它的电动城玩,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2、带幼儿参观后,出示猫头鹰:“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刚才的玩具都看到了吗?现在请你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一玩,不过,玩过以后,要来告诉我,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还有,玩得时候请你们爱护它们,好吗?”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二、寻找电池。

1、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请3-5名幼儿讲)如“我玩的是××,它会亮(走、响、动……)。

2、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玩具会亮、会响、会动,它们可真好玩。可它们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能响呢?(幼儿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

3、幼儿自由操作,寻找电池:请你们在玩具身上找找看,是谁供给它们电,使它们动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4、小朋友都认为电池能供电给玩具让它们动,电池真的能供电吗?我们来试试,如果把电池拿掉,看看它还会不会动了?(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5、幼儿自由操作,取出电池试试。

提问:“你们把电池拿出来了,它怎么样了?”

6、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三、学习正确安装电池。

1、好,请小朋友说说电池长什么样?(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小结。

4、请小朋友再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

5、老师刚才看到小朋友都给玩具装上了电池,可我却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玩具能动,而有的小朋友的玩具却没有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装的?(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6、请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

猫头鹰博士:“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下次,我再邀请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好吗?再见!”

活动反思: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这些玩具,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玩结束以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