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书摘】《素言无忌》

【书摘】《素言无忌》

时间:2019-08-15 14:01:52

相关推荐

【书摘】《素言无忌》

茄子癖

让一个不吃茄子的人来写茄子简直就像是让洋人唱京戏,让和尚上发廊,让新潮作家使用山药蛋派笔法写小说,实在是尴尬而残酷的一件事情。我素不喜食茄子,自己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天生与此物无缘,或许是少年时读明清言情小说读多了,对此物印象不是很好,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在这篇文章里只是转述别人的经验,尽可能不带半点个人的偏见和感情色彩。

印象中,梁实秋三十年代在北平时似乎特别的嗜食茄子。那时他最爱去的馆子好像是东兴楼和西四牌楼北面的砂锅居。梁先生是饮食名家,于茄子一道自然也有着极高的鉴赏水平:“茄子不需削皮,切成一寸多长的块块,用刀在无皮处划出纵横的刀痕,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入油锅炸。茄子吸油,所以锅里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炸好的茄子捞出,然后炒里脊肉丝少许,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酱油,急速取出盛盘,上面洒大量蒜末,味极甜美,送饭最宜。”这段生动的文字见于他晚年所著《雅舍谈吃》一书。我最喜欢其中“炒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这两句,让人浮想联翩,别有所悟。非得对国事人情有洞察入微眼力如梁先生者,想必不能道此。

梁先生笔下的烧茄子是北方名菜,但它的发明者不是东兴楼的掌厨大师傅,而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京城豪绅卢八太爷。此人是袁枚好友,正宗做法是“切茄作小块,不去皮,入油炸微黄,加秋油炮炒”。秋油一物,大小字书无解。包括现在《辞海》里也找不到,疑为糟油之别称。顾中村《养小录》卷上有“糟油”条并附具体做法,其文云:“作成甜糟十斤,麻油五斤,上盐二斤八两,花椒一两拌匀。先将空瓶用麻布扎口,贮瓮内后,入糟封固,数月后空瓶沥满,就是糟油。甘美之甚。”当年袁随园食后余甘在舌,念念不忘,回南京小仓山房曾如法炮制,却“学之而未尽其妙”,那不是他的厨房长王小余烹调水平有问题,而是因为北方的茄子与南方的不同,其地干旱,所以茄子肉质坚实、宜于烧灼。昔人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约就是这么个意思。袁诗人学富五车,有时却也不免小有失察。

茄子系夏日时蔬,因此它的另外一种主要吃法那就是凉拌。煮烂的茄子,切成长条,浇上麻油、米醋,撒上蒜末,想象中应该是很好吃的。又因此物价廉物美,嗜茄成癖者自然也大有人在。即以作家中人为例,李渔习惯以茄为饭,“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与他同时代略晚的诗人吴小谷则喜“将整茄子削皮,滚水泡去苦汁,猪油炙之”。

写电影《霸王别姬》的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认为茄子“有独特的味感”,但讨厌它的紫色;而她的前辈作家张爱玲喜欢的恰恰正是茄子的颜色:“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连自称从小受父母宠爱,不让她干粗活,不懂怎么烧饭煮菜的王映霞,婚后住在上海赫德路嘉禾里的石库房里,在郁达夫的要求和鼓励下,学会的第一手功夫居然也跟茄子有关,即典型的上海菜,叫做茄鲞。具体方法是鳓鲞切块,两面煎黄捞起;嫩茄切丝下锅翻炒半熟,倒入鱼块,加黄酒白糖文火略焖,起锅前放入葱花,“佐酒佐饭,均所宜也。郁达夫把它当作下酒菜,可吃好长时间”。

当然,说到最繁复精致的茄子的吃法,怎么也比不过《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儿夹给她的那一筷子: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削了,只要净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但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从制法和技术层面看,当本南宋浦江吴氏《中馈录》所记之鹌鹑茄,“拣嫩茄切作细缕,沸汤焯过控干。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甘草、陈皮、杏仁、红豆研细末拌匀,晒干蒸过收之。用时以滚汤泡软,蘸香油炸之”。不过贾府财大气粗,用料方面更讲究一点罢了。

推荐阅读​

​书名:素言无忌:日常蔬食小史

作者:柯平 著 马叙 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