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1)

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1)

时间:2020-03-17 00:45:46

相关推荐

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1)

[测试要点]

现代社科文是指文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类文章,高考第四大题往往以一篇社科类文章来作为阅读材料。高考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测试,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有的老师说,我们语文课的课时,大部分都用来阅读,但是,为什么学生就是答不好这类题呢?如果作一下反思,则可以发现,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某些知识的传授,对课文的分析,也只是流于空洞的,表面的图解,"是这样"的多,讲"为什么是这样"的少。学了一篇文章,理解了,也会分析了,换了另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却变得手足无措了。其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已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只要在平时阅读中切实去做,完全有可能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的。

当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现代文阅读所需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些方面基础差,阅读水平就难以提高;另外,有关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的知识也很重要,这些方面知识不够,提高阅读水平也会受到局限;还有,积累生活经验,充实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提高阅读水平也是十分有用的。

但是,我们更不能忽略阅读活动本身的一些特点,现代文阅读需要具有较强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技巧,更需要在一切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如怎样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怎样抓住文中重要的语句,怎样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怎样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怎样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阐释,怎样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怎样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怎样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评价和鉴赏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社科文阅读才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们将依据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结合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必要的分析,力求对高考现代文测试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并选编了适量的现代社科文阅读题,供广大高中学生备考训练之用。每道题都附有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便于大家思考。

一、确切认定词语的含义

阅读社科文,与阅读科技文一样,首先要过的是词语关。现代汉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人们在写作时,往往要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去表情达意;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知词语本身的含义,要求准确理解,不能随意揣测;二是全面把握上下文材料,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两点。就能较好地认定词语的含义。

(一)理解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

有些词和短语在文章中含有较丰富的信息,阅读时必须看得清,抓得准。

[例1] 1994年第27题

阅读材料: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情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上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传统不肯变",又"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这样,可以理解"相机破例"就是顺应、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很自然的事,它不靠主观去"把握时机"(a),也不靠主观去"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等待机会"(c),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例2]1997年高考上海试题第23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此段中"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b."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d."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症结"的本义: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一般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然后再结合原文看,这里谈的是"我"写了一些文章,虽然别人"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但是"我"还是感到"能写得更好",那么,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关键,即"症结"何在呢?经过分析,可以断定b是应选的一项,a的说法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里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它不符合"症结"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 c项是指怎样解决了这个"症结",d项则是明显的错误。

[例3] 1995年高考第28题

阅读材料: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quot;

问题:这一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本题主要考查对短语"不教"的理解。从表面理解,"不教"就是不需要进行教学或教育,但在文中却是指教学工作所达到的最好的效果。由此可推断b、e两项符合要求。而其他几项主要讲应该怎样去教(a、c.f),或只是表面图解"教是为了不教"(d),没有抓住"不教"这个短语内涵丰富的意义。 这就告诉我们,文章中有些词语或短语,它们所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对于这些词语或短语,绝不能只求字面的理解,必须准确地把握其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弄清楚它们的真正含义。

(二)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

词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上下文,即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意起着限制作用或解释作用;后者指情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阅读现代文,就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