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议论文小全:亮明你的观点

议论文小全:亮明你的观点

时间:2018-08-01 02:26:51

相关推荐

议论文小全:亮明你的观点

战斗时,军人心中有这样一条信念:人可以倒下,军旗绝不能倒下。因为军旗,是胜利,是勇气,是意志,是军中魂,是军队存在的标志。议论文中的标志性语言,正犹如一面“军旗”,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层次清晰,说理透彻全面,便于作者把握,不至于出现难以下笔或离题万里的现象,也可以给阅卷老师老师把握,不至于让阅卷劳累忙碌的他们半天看不明白你的意思,或者误以为你跑题了。如何灵活、明白地使用好议论文中的标志性语言呢?第一,使用标志性的语言作为文章的题目,表明自己论述的方向、范围。第二,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使用标志性的语言作为文章的论点,主要是把中心论点分为几个分论点,采用并列、对照、递进式的结构组织文章。第三,重要内容运用反复的修辞灵活地加以强化。

纵横联想思路广

一个话题一般可以从时间、空间、因果、对象四个方面打开思路。时间即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思考,空间可以从家庭、单位、社会等方面思考,因果即从原因、结果(影响或危害)方面思考,对象包括主体、客体两方面。所谓主体客体,比如我们对朋友要讲诚信,对敌人就“兵不厌诈”,其中“我们”就是主体,“朋友”“敌人”就是客体;主体指动作发出者,客体指动作接受者。下面重点从创新的角度,再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

1、倒过去想

就是逆向思维法。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句至理名言,人们用无数事实验证这句话,用它教育和安慰失败者。但是,成功是不是一定要经历失败?可不可以从成功走向成功?于是有人提出了新的命题“成功是成功之母”,并形成“成功教育”的理论。再如,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我们沿着“承认→研究→借鉴”的路子学下来,固然可以学有所获,但如果倒过去想想它是否也有不足,是不是还可更加完善,是不是还可有其他方式,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以《口技》为例,它的开头和结尾完全照应,例来是说好的,当然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反过去想想,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只写“口技人坐屏中,众宾团坐”,接着就写表演,待演出结束再说“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不是有让人更生出乎意外之惊喜的艺术效果呢?

2、进一步想

进一步想可以是纵向深入地想,又可横向扩展地想。比如有人作《颂慎独》,讲人要严于律己,表里一致,不暗地放纵、行恶。有人读了,一方面“颇受教益”,一方面又“仔细想想”,于是想到:能不能慎独,与能不能慎微有很大关系。有人也懂得慎独,可觉得“恶小而偶为之也无防”,结果由量变到质变,再想慎独,已经身不由己。这就深而新。

再说“蜡烛”,我们赞颂“蜡烛精神”,说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是我们“进一步”想,蜡烛燃烧需要火种和氧气。火种且不说,那氧气可是宝贵的助燃济,它并不发光,甚至不显露痕迹,但在蜡烛发出的光和热中有它一份功劳。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赞美“氧气风格”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想,空气中也并非全部是氧气,还有四分之三是氮气,它既不像氢,本身可以着火,也跟氧气不同,能帮助燃烧,随你怎么试,它老先生总是那副老样子,自己不肯燃烧,也不愿意帮助别人燃烧,且还要把燃烧着东西弄熄。这样我们是不是又可借题发挥,揭露生活中那些“氮气先生” 的嘴脸呢?

“横向扩展”的例子:随着经济发展,假货也越来越多,于是群起打假,如果从商品领域扩展开来,我们就会想到,在各个领域都可能有假,校园有假,企业有假,政府有假,新闻有假,作品有假,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打假的范围和意义。

3、换角度想

比如说到滥竽充数,你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能不能想到齐宣王?比如,齐宣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话题就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靠权力领导,要靠学识领导。还可以想想齐宣王是否只是喜欢讲排场、重形式?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话题?对此,湣王是一个对照。再想想,上百人的乐队是否得有一个队长?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好,皇家吹竽团团长任用不当,“用人不当”的话题又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负责任的人去主管某项工作。再如,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否能听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好,为何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了。再说,从南郭先生本身,他为什么能在宣王手下混?也许他根本只是装装样子,并不吹出声,这叫有自知之明,再联系现实,有多少东郭、西郭先生,明明是外行,还要吹得山响,甚至指责、打击别人,还要拉帮结派,为自己鼓吹,这话题是不是又有了?

再如:某公司组织了一次比赛,看谁最像此卓别林,卓别林本人也悄悄参加了比赛,但评判结果,他却屈居第二。从模仿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思考:即使超过了真的卓别林,又有多大价值呢?模仿不如创造。从评判者的角度来看,评审的眼光或责任心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暗箱操作?由此看来,专家也并不等于真理,对于专家的意见也并不能迷信。或者我们把目光转向组织者,他们的动机如何?是出于某种投机,还是为推动艺术的发展?他们是“功德圆满”,还是“弄巧成拙”?我们还可把真假卓别林联系起来想,这类以假乱真的现象还少吗?真假悟空、真假李逵且不说,现实中也比比皆是,这又有新意了。

4合起来想

对某个事物、现象、问题,如果只听一种意见,就容易觉得言之有理,如果再听听不同的意见,往往就会生疑。生疑之后也可创新,那就需要合起来想。合起来想,就是把不同甚至相反的观念综合起来考虑,汲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完善、科学的见解。例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郑板桥却说“读书数万卷,心中适无主”,如何看待这看起来相反的说法呢?综合两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形成更合理的看法:读书是必要的,但更需要有思考和主见,要勇于创作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独立精神和能力。再说杜甫之“破”,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磨破、识破、突破。有人合而思之,觉得这三破,正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方法。最后指出,达到这“三破”,就是真读书。合而思之,也有了新文章。

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会在议论中作点辨证分析,重视辨证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无论是从分析事物现象、探求问题本质,还是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提高我们的表达技巧上来看,都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1、客观全面的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当然也是思维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这就是思维的客观性。辩证法告诉我们,看事物要全面而不要片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瞎子摸着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这就是片面看事物的结果。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针对第一个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就是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是:“这里是一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个“说法”是只看到了“刺”而忽视了“花”,即只强调事物的一个侧面却忽视其整体,并以偏概全去推论美丽的玫瑰园是个坏地方。这就是思维片面的表现。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具有了全面的思维能力,立论行文也就不会有问题。

全面的观点同时也要求我们看事物要认清主流和支流,既不要光看支流而忽略主流,也不能只看主流而忽视支流,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发展。

2、发展变化的观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东汉时著名医学家华佗给州官倪寻和李延看病,两人都说头疼,经诊断后,给倪寻开了通泄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二人看看药方,诧异地问:“我们的症状相同,药方为何不同?”华佗解释说,倪寻体表没有病,病是由体内伤食引起;李延体内没有病,病是因外部受寒引起的,因而治疗方法不同。同是头疼,病因却不尽相同,如果用同样的药方,可以吗?苍蝇肮脏、讨厌,传染伤寒、痢疾等许多疾病,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偏偏有人喜欢苍蝇,你相信吗?不要想当然认为不可能!澳大利亚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本国的苍蝇都是干净的、美丽的,只有外国的苍蝇才是肮脏、讨厌的。澳国苍蝇的确与别国不同,它的个头稍大,身体与翅膀都是柔和的金色,飞行时没有“嗡嗡嗡”的讨厌叫声,多生活在森林里,靠吸吮植物汁液为生,因而不带病菌。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前者是强调外因的作用,后者则是强调内因的作用。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写作时就能够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出现偏激或混乱。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又由低到高的螺旋发展过程。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高考作文《树木·森林·气候》,涉及的就是这一条辩证法:“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大片森林的出现”,导致气候的改变,这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必须善于把握事物的“度”。这就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成谬误。”

3、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我们看事物时,要用联系的观点,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例如:古代有一位学者,把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不同的只是一只羊羔旁边拴一只狼,让这只羊羔总是看到自己面前存在可怕的威胁。结果,这只羊羔本能地处于极度恐惧状态,不吃东西,逐渐瘦弱下去,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羊羔,由于没有狼的威胁,没有这类恐怖情绪的体验,依然健壮地活着。情绪对健康影响极大,这是由于伴随着某些情绪出现的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例如,当你兴奋时,心跳会加速,呼吸加快,脸涨红;恐惧或吃惊,脸色会变白。这种感受表明,任何情绪的出现,对有机体的器官都会发生影响。世界上有许多事情看似无关,其实却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用联系的眼光,千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事物的联系,还表现在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每当考试临近,有的老师、家长、学生都主张多用一点时间学习,少一点活动,最好任何活动或体育锻炼都不要参加,其愿望是好的,是想提高学习成绩。但却违背了事物间互相联系的规律。他们没有想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可以使大脑休息,然后学习才能精力充沛,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可见,生活本身就需要联系地看问题,更何况思维呢?

4、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中。矛盾就是事物、就是世界;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事物、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具体实际中,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把握住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老子所谓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日本男演员明知河豚有毒,却非吃不可,且一命呜呼,仿佛不可思议。为什么要吃呢?很简单,河豚味道极其鲜美,吃的时候,会产生难以名状的舒服、轻松、惬意。为了片刻的幸福,而用生命作为赌注,其人不傻何谓?

5、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认识事物要由表及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也是思维深刻性所要求的。古时候,有夫妻俩开个酒店,生意兴隆,终日座无虚席。丈夫出门办事一月有余,刚到家,妻子便喜形于色地告诉他:“你走的这一个月多挣了十两银子。”丈夫问是何缘故,妻子说:“我每天都往酒坛里兑水。”丈夫听了,顿足长叹:“坏了,你把咱店的声誉全卖了!”从此,酒店生意日渐萧条,不久便关了店门。

妻子从“酒里兑水”看到的是“多挣了十两银子”这个表面现象,而丈夫从“酒里兑水”看到了“酒店将会关门”这个本质,这就是看问题深刻与否的差异。

人们常常只注重表面上、形式上的东西,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质上、内容上的东西,只顾一时赏心悦目,忽视其本质特征与实用价值,常常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凡是就事论事,无所发挥的文章,共同的毛病都在于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还是在于辩证思维的缺乏。

就例说理,教你四招

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来讲解你的观点。例子举完了,马上紧接着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从而把例子和道理拴得紧紧的。

第一招,假言因果法。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例如: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个最基本的要求: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第二招,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个例子,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例如: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完成重任。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大辱赵国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推荐蔺相如。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能做到吗?

“若是此去……而受到牵连”,这是不是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这样一引申,既能体现缪贤是个慧眼的伯乐,又能体现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安危。

第三招,例后解说法。你举个例子,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不那么密切?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或者解说例子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观点有何关系。例如:

从前有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就告诉他,村里一口井里的水,能治这病。化学家就去喝那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何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我用它想证明什么观点呢?好,往下看:这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为什么吗?没有;化学家想了,就发现科学了。

第四招,正反对比法。正反包括一正一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正反对比并非只是正反例子简单地放在一块,而要进行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例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则行,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才不会埋没人才。

同学们写作文还喜欢引用名言名句,对其也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例如:

常见有一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天下人也应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

这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当然也可用直白的语言。例如: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的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逆向思维出真知

1、重新审视传统观念。例如教师是园丁、蜡烛、工程师,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

2、赋予具体事物以新的内涵。

几千年来,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赋予某些具体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用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思,然而在物换星移的新时代,人们往往会以新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例如“月亮”,历来被看作亮丽、纯洁的象征,然而,如果我们想想月亮其实本身并不发光,而只是借助太阳才使自己变得亮丽起来,也才让人感到纯洁,这与那些一味依赖别人过日子的人不也一样可悲吗?又如“雪”,历来也是洁白、高尚的象征,然而雪也有掩盖污秽、见不得阳光的一面,一旦春暖花开,在阳光照耀下,冰化雪消,被它掩盖的污秽便会暴露无遗,这不正是那些包庇丑恶的老好人的象征吗?再如天平向来被看作是“公正”的化身,然而,事实上如果给它的哪一边加上砝码,它就立即向那一边倾斜,可见它实际上并不公正。这和那些出于各种丑恶的原因,而所谓公正的行为何其相似。又如,蜡烛向来是光明、奉献的化身,但是,蜡烛被人们奉若神明地放在突出而显赫的位置,身受殊遇,却不点不明,不拨不亮,动辄就要熄灭,这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喻意;而它的奉献是以“自我毁灭”为前提和代价的,这也是可以有所取喻的,比如我们讲奉献也要顾及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如筷子:一对恩爱夫妻 同尝酸辣苦甜/只有生命的长度,却无生命的高度/一生都在享用山珍海味,到头来还是身瘦如柴/空有笔直的身材 却无灵活的头脑 / 只有傲然的筋骨却无沸腾的血液/虽有笔直的身材,却不能坚强的站立 / 空有高大的身材却无自由的命运/一生在挑挑拣拣,到头来两手空空 / 只有成双成对的幸福美满,却没有无拘无束的个性张扬/

3、 重新审视某些生活现象。

社会生活无不打上时代烙印,飞跃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重新看待某些生活现象。例如,人们总是习惯于指责那些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然而我们仔细想想,“这山看着那山高”难道不是人们的普通心态吗?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都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生存高度,从而萌发勇攀高峰的欲望,进而变成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再说,如果一个人所干的工作或者专业不对口,或者不爱好,倒不如跳槽到到专业对口或自己爱好的工作上,干一份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才干的工作,无论从国家或个人方面考虑,岂不是好事?再如,过去提“产供销一条龙”,现在市场经济又要求厂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种类和数量,所以应该把顺序颠倒过来,即“销供产一条龙”才对。

4、 给寓言和神话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如“龟兔赛跑”,如果换一个思维方式,就会发现此寓言的不合理性,因为乌龟的行动实在是太慢了,让兔子和它赛跑,真没劲!难怪兔子要在半路上睡觉!试想如果兔子的对手不是乌龟而是猎犬,那你追我赶的场面该是多么扣人心弦呀。再如南郭先生,如果换一个方式思考,把他得知混不下去之后就逃走的行为和现实中的某些行为对照,也具有了新的讽刺意义:先生的跑虽然是湣王的认真所逼迫的,但说明南郭先生毕竟是个老实人,如果是今天的一些聪明人,他说啥也不会自己傻傻地走人,或许他会理直气壮地申诉理由:我在你爸手下工作这么多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如今老了,吹不动竽了,就想赶人吗?你说啥也得给我另安排一个岗位,要不按“内退”也可以;或许他会“曲线救国”,他在宣王的“皇家吹竽团”混了这么多年,多少是要结交几个铁哥们的,作为“皇家演奏员”,他们一定在朝廷大有门路。而历史过了两千多年,今天的用人制度不知道要比湣王时严密多少倍,可是那些不会“吹竽”的,不是仍然在吹吗?甚至还被评为“高级吹竽演奏家”。即使他真被精简下来,他完全还可以赖着上“皇家吹竽学院”学习嘛,现在政府不也讲为下岗职工服务嘛。

5、以逆向思维翻案文学形象。例如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是智慧、忠心、神奇的化身。然而自从刘备驾崩以后,阿斗懦弱昏昧,奸佞之臣当道,蜀汉倾危,,孙吴疲弱,曹氏具有了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这时候,诸葛亮内不能废掉阿斗,外无孙刘联盟与曹抗衡,而还要垂死挣扎,实际上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也是违背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的。再如马谡,虽然盲目轻敌,死守教条,不纳善言,然而在众将一片沉默之中,挺身而出;身陷绝境,不逃跑,不投敌;突围归蜀,甘愿伏法,不自辩,不求情,慷慨托孤,也可谓忠贞爱国、光明磊落之大丈夫。又如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个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如果不以这种阶级观来分析,而把她视为一个普通人,那么,她为了参加宴会而向女友借项链,这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至于丢失项链,更是无可厚非,谁又能保证出门不丢东西呢?为了赔项链而付出了的辛劳,那就不仅没有可指责的,反而应当赞赏她恪守信用的品质。而她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在磨难中变得坚强,这也是值得庆贺的。

充分利用教材、辅导资料,学以致用

其实各种文体中,规范性的议论文最容易入手,因为它“有规可寻”,可由于平时疏于积累,以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积累、运用。下面仅举高一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烛之武退秦师》可用来阐释“爱国,人人有份”,“口才,十分重要”,“艺高人胆大”;也可阐释“有志不在年高”,“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发现人才的重要”,“团结协作,奇迹可待”,“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观点。《触龙说赵太后》可用来阐释“说话应讲究艺术”,“要学会换一种方式做事”;也可阐释“做事应权衡轻重”,“做事,应有长远计划”,“没有国哪有家”,“有一种爱是一种害”,“父母的不爱也是一种爱”,“女人不比男人差”, “成功,要靠自己奋斗”,“英明的选择需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 等观点。《勾贱灭误》可用来阐释“人,应敢于检讨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阐释“失败,是一种锤炼”,“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仁者无敌”,“成大事者应能屈能伸”,“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对手”,“创业容易守业难”,“人,不应停止追求”,“失败,始于不思进取”,“成由俭来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用来阐释“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想听真话不容易”, “说真话需要勇气”,“政府应设真话奖”等观点。

一斑窥豹,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本、资料上有多少材料可想而知,问题在于我们要重视这些素材。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材料作论据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向准确。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所以,陈述材料时一定要尽力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枝叶,围绕论点进行概括,突出侧重点。例如,要以《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事论证“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这一观点,这样陈述材料就比较恰当:齐王如果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家伙,邹忌的话纵然说得再动听也是对牛弹琴!要论证“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不是因为邹忌的妻子特别爱邹忌,她怎么会认为,本来和徐公相差甚远的邹忌会美过徐公呢?如果要论证“政府应设真话奖”这一观点,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齐王不设定奖励制度,群臣岂能放胆进谏?齐王有没有诚意?会不会是沽名钓誉?群臣没有理由不怀疑!如果齐王不设定奖励制度,又哪能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又怎能战胜于朝廷?

二、力求简洁。《屈原列传》中写到屈原被顷襄王流放时有一段较长的叙述,大致是说楚怀王客死于秦,顷襄王之弟公子子兰难辞其咎,当初是他力劝其父入秦的,屈原虽然坚决反对那一冒险行动,但终究无效。当血的事实印证了屈原的正确后,朝野上下纷纷呼吁要撤消子兰令尹之职,强烈要求重新起用屈原时,屈原反而再度遭流放!拿此例来论证“人的感情往往影响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怎样陈述?两句足矣:如果不是“爱子”的力劝,楚怀王怎会盲目涉险、客死他乡?如果不是涉及顷襄王的弟弟,屈原又怎会再遭流放?

三、力求新颖。所谓新颖,除了指新近发生的大事或出现的典型人物之外,还指过去的、但却很少出现于他人文章中的人和事;其实,课本中的材料往往被人忽视,因此,用在文中有时反而给人一种新颖感而受人青睐,并且能让评卷老师看到考生那种“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内心先喜三分;同时你选用书本与辅导资料上的素材,阅卷老师大都熟悉,这就好比你在和老师交谈时,你找到了两人的共同语言,更容易得到好感。

四、各路出击。即选用的论据应尽量古今中外结合,正反结合,理论同事例结合,点面结合。例如:要以“做事专心才能取得好成绩”为论点作文,该怎样选择下面的论据?

①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②爱默生说,全心灌注在你所期望的,必有所期。③凸透镜在阳光的照射下,焦点对准一根火柴,不多会儿,火柴便会燃烧起来。④一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我所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 法布尔问这位青年从事什么工作,这位青年说:“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美术我都感兴趣。”⑤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费时30年。⑥德国大诗人歌德写《浮士德》,费时60年。⑦有人开始爱写作,后又爱跳舞,爱拉琴,结果一事无成。

以上的论据不仅都是围绕“专心”,而且是多方面结合。如②⑤⑥⑦就是古今中外结合,③⑤⑥与④⑦就是正反对比结合, ①②同其他几个是理论、事实结合, ⑤和⑦是点面结合。

最后给大家提两个建议:一、平时闲聊时,三两个同学到一块,我说一个材料你们看,可以从哪儿写,可以从哪儿写,几个人一说,思路就打开了,互相启发了。常常做做这个拓展思路,会很有帮助,这是变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求变求新求活的过程,久而久之,也可以使你拥有超人的头脑和表达。二、平时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一点由老师指点的、有评语的作文,比如资料上的一些高考范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