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不怕全球变暖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不怕全球变暖

时间:2018-09-12 00:23:47

相关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不怕全球变暖

对广大的北方地区来说,已发生的气候变暖改变了冬季采暖和能源需求。我国集中采暖区和过渡采暖区的界线明显北移,特别是东部地区北移最大达2—3个纬度;采暖期长度也有所缩短,北方大部分地区缩短了5—15天。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陈莉等在论文中指出,气候变暖理论上对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主要城镇采暖期单位面积节煤的贡献率多达5%—10%,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暖对采暖期节煤贡献更大。在我国城市人口和人均住宅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变暖对降低城市住宅采暖耗能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只强调“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而忽视气候变暖对采暖期节煤的贡献实在是有失偏颇。

对青藏高原来说,许多人都说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种种危害,比如温度显著升高、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湖泊消长、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但在一些农业科学家眼里,气候变暖也是有正面影响的。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尼玛扎西认为,就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资源而言,西藏阳光优势明显但气温一直处于劣势,气温的升高将使这一劣势有所改变。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旺盛。事实上,气候变暖,对西藏农业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在西藏海拔3900米至4300米的高寒农区,因为霜冻等原因,很多地方不具备种植农作物的条件。气候变暖后,霜冻期大大缩短,很多原来不具备种植农业的区域可以进行农业开垦了,如浪卡子县、帕里等地上世纪50年代没法种植青稞等农作物,近来已可以大面积种植青稞了。

而另两个受益的地区是东北和西北。在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过程中,全球变暖“功不可没”。西北方面,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气候正在转型,而且总体上是由暖干型转变为暖湿型。造成气候转型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大气环流的调整。气候变暖,使得控制西北地区的高压气团和低压气团发生改变,造成西北地区北风减弱,南风增强,有利于源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南方水汽向北输送,西风输送的水汽也在增强,有利于凝结降水。

现在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西北地区目前的气候转向暖湿很可能是世纪性的,期间或许会出现逆向波动,但是将表现为新的暖湿水平上的波动,预期2050年左右西北地区均可能达到丰水期。但专家们同时也坦承,由于自然变化极其复杂,上述推测也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研究。

对上海这个许多人眼中全球变暖的重灾区、中国最有可能被“淹没”的地方来说,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危险。11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报告中说,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综合国内外各方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相对海平面将比上升12厘米,到2050年上升25厘米。看上去似乎很危险,但实际上,长江口是强潮河口,每天的水位变化就有3米,一年中潮位变化最高可达5米,大堤有6米高,即使未来50年,上海的海平面上升25厘米,也仅是潮差的5%。所以,以毫米、厘米计算的海平面上升会对上海造成多大危险呢?

这样看来,对中国来说,全球变暖不可能变成世界末日。

而实际上,全球变暖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世界”——整个地球的末日的。地球从诞生至今经历过的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有过冰盖铺向中低纬度地区,曾有过两极的冰雪都消失无踪,甚至也曾发生过磁极对调或是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大爆炸”和“核冬天”……地球就这样安然走过了45亿年。

比“救救地球”更重要的是人类对地球的敬畏。只有保持了敬畏之心,人类才会寻找到一条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否则,我们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等等这一切都不过是流于形式,或者成了“应急措施”。然后很容易在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之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一次故态复萌,继续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