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有哪些方法以及备考误区吗 – CSS – 前端 css 漂亮的广告

有哪些方法以及备考误区吗 – CSS – 前端 css 漂亮的广告

时间:2019-03-25 16:30:10

相关推荐

有哪些方法以及备考误区吗 – CSS – 前端 css 漂亮的广告

重点说说备考的误区吧。

从小白到上岸,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坑。综合自己和大部分考生不小心跳的“坑”,下文将会一一罗列。

行测部分1、第一轮学习只看教材

这个是偶自己跳的坑。刚开始着手学习,由于对公考不熟悉,学习较为慢热,导致看书效率非常低,而且看完一点印象也没有。建议各位第一轮学习先看视频网课,网课虽然内容和教材无异,但视频形式更易于接受(想想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抖音、快手),调动听觉视觉器官,更有效率的记下知识点。

2、不学行测方法,盲目刷题

行测各板块的做题技巧需要前期学习好,这是刷题的基础。不少同学越刷分数越低,有可能是陷入盲目刷题陷阱。一旦放弃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始乱做瞎做行测题,你会发现行测正确率永远有一个天花板,因为你原有的思维习惯的极限就在那里了,想走更远就要放弃双腿,骑上自行车。

初学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感受,学了方法有毛线用……比偶裸考行测还差。道理还不明白,就想一下刚骑自行车比步行还慢。

刚学骑自行车,由于不熟练经常骑骑停停,甚至摔上一跤,不如步行快。但骑术熟练以后,绝对比步行快多了。行测大抵也是这样,没学过方法的时候,凭感觉做题正确率还可以,学了方法,由于不熟练导致正确率更低,类似于刚学骑自行车的情况。

不学技巧就开始乱刷题,结果事倍功半。科学的方法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3、喜欢找做题窍门

比如学习各种秒杀大法,奇技淫巧学的不少,遇到题目该不会做还不会。巧解速度快,减少计算量。但注意适用性,不少秒杀技巧只适用小部分题目,绝大多数题目是不适用的;减少计算量是很好,但巧解通常增加了思考量,思维不够敏捷或是方法不熟练,往往还不如笨方法。

行测方法的终结:方法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各大机构在行测上的方法,至少70%以上是雷同的,学生比拼的是熟练度和技巧的吸收能力。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寻仙问药上,有可能你报的大神行测班,讲的内容跟机构差不多。

4、重听课、看教材,轻视刷题

有些同学问,看视频的时候很爽,一做题就懵逼:只看视频不做题,一做题就懵逼,不信你试试

看完书看完视频题目还是不会做,干捉急上火怎么办?

苦恼|学完视频和书,做题还是没效果……

一方面有可能是没认真听,不做笔记,过眼不上心;更重要的,偶觉得是现在公考课程的设计有问题,方法和实践割裂,导致学生学了方法不会用。

机构老师讲课,总是先拿一些例题,通过例题来讲方法。

这样讲是没错的,可以加深同学对方法的理解。但换个角度看,学了一堆方法,怎么把方法和题目对应起来?

授课和做题的模式如下:

授课模式:题型分类→→例题→→学生学习

做题模式:???这题属于哪类?→→到底用哪个方法?

做题往往不是填坑式的思维,遇到的题目也不是那么“典型”的例题,对于习惯“一听就会”的学生,做题可不是“一做就懵逼”嘛。

行测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不大量做题,是很难提高分数和速度,这是一些行测课程所缺失的。所以现在不少机构推出了刷题课,边刷题边讲解,效果会比单纯讲技巧好一点。

5、备考时间不足,总是裸考或是比基尼考

许多进群的同学有类似问题,明明考了很多年行测却仍是原地踏步,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商……

遇到这种同学,稍微问问就知道,压根没有系统学习,考前几十天随便一刷题就上战场,次次做炮灰就发出类似感慨“偶是不是特别笨!”

其实和她类似的考生非常多,往往以在职备考,考前一个月、半个月稍微复习一下就上考场。

参加公考的考生中,是以这些“裸考”或“半裸”的学生为主,报考心态也是“试试看,万一考上了呢”。

这种同学其实不在少数,针对这类公考群体,甚至发明了一个名词“比基尼考”。

比基尼考就是比裸考多一点点。只经过简单的复习就参加考试。或者来不及准备只好硬着头皮临阵磨枪。中国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像比基尼考试,大部分考生因为没有时间复习,而临阵磨枪参加考试。”

就像文章中写的:笔试不缴费会计入诚信档案吗?听说弃考之后都不能参加公考了……

事实上,国考笔试弃考的同学,占通过审核人数的30%左右。

例如国考共计招录1.45万人,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为137.93万,缴费人数为108万,而实际参加笔试的考生数量为92万。通过资格审核后弃考考生数量为46万,缴费后弃考考生数量为16万。

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弃考,为此,人民网专门对此类现象做了专题报道:/32306/366956/371828/index.html

今年也毫不例外,共有114.2万考生考前进行了缴费确认、96.5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为84.5%,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0 : 1。

大量考生报名的同时,大量考生弃考、裸考才是公考的现实。这种心态和学习态度能理解,不少人原有工作尚可,考上公务员最好,考不上也行,反正工作也可以做。态度决定用心程度,没什么好指责的,毕竟不是所有考生非公务员不做。

但是,如果抱着“摸奖”的心态,去质疑为何中不了“五百万”,这就有点意思了,“半裸考”属于买了几块钱彩票,却总是想得大奖,能不能中奖怎么没点数呢?

上边说的是心态,之后解释一下行测学科的特点,道理明白了就知道为何越来越差……

行测是极度依靠做题敏感度的考试,如果不长期做题保持手感,一旦荒废等于从零开始。不少在职同学这么想,偶每年学一个月,累加N年就有N个月的学习效果。

这是大错特错的!一旦考完试不再做题,来年就基本从零开始甚至更差。就像烧开水,除非一鼓作气烧到100度,弄到80度放一会就又变0度。

所以真诚的建议各位“裸考”或“半裸”的同学,如果下定决心要考上公务员,不妨提早准备,特别是在职备考的同学,最起码提前半年以上,花心思、多刷题才是上岸的捷径!

如何判断需要多少备考时间?

求问备考时间的,总共分两派,一派是“太早”,另一派是“来不及”。虽然偶自己的观点是,只要下定决心备考,尽力而为就行。但也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时候准备刚刚好?

从两个角度考虑:一、看个人基础;二、看报考职位;

看个人基础

每个人基础不同。多年的培训经验,偶遇到过基础特别好的,比如问道二群有个人民大学的学生,第一次卡时间做行测就考了70+;也遇到过基础一般,做行测只考40多分的:省考模拟考试行测40+是什么水平 ;

甚至有些人学了好久,做了上万题,也只有这点分数:辞职备战省考,行测依旧五十几

给各位一个标准,把17-国考地市级行测真题卷子模拟一下,按照110分钟做题(考场涂卡需要10分钟左右),算一下平均分。

机构编写的国考答案准吗?怎么估分比较准确?

行测题目分值多少?如何算分?

情况一:平均分不到55分,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太早备考会不会真题不够做?真题真的有三万道吗?

困惑|真题真有三万吗?去哪里找啊?

真的要刷三万题吗?&做为山东人,如何在山东省考突围?

想考上,去做3万真题

情况二:平均分55-70,建议700-800小时,1-2万真题

情况三:70+,大神你可以去裸考了

首先给大家说一下,按照国考行测的要求,如果你想考发达地区和较好的岗位(西部偏远地区或是冷门单位自动忽略以下内容),行测要在65以上进面较稳,部分竞争激烈地区,70+是必备的。

行测考到多少分算可以啊?行测考到多少分算可以啊?

为什么55分以下就要学这么久,乍一看50分到70好像差距并不大。

但你要注意,行测四个选项出现的概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你全蒙一个B,也至少得25-30分左右。

换个角度,如果你只考了40多分,也就比全蒙一个多对了十几分吧……

而且行测提分符合边际成本递增的定律,50分到60较容易,再往上走,多考5分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看报考职位

需要查找近三年的国考、省考招考招考公告。打开百度,搜索,国考或专业参考目录,ctrl+F找到你的专业,看对应的是哪个专业。

具体参考:

职位、参公、专业……?快来看看报考问题汇总贴!!!

如果是招考岗位较多的专业,再参考近三年的笔试进面分数线。

因为各省笔试难度波动较大,以国考分数为标准分类。

情况一: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30以上,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情况二: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20-130,建议700-800小时,1-2万真题

情况三: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10-120,建议400-500小时,1万真题以内

情况四:专业只能报考三不限,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往年分数并不代表今年分数一定如此,报考人数多也不代表一定难考,完全取决于你报考岗位里大神数量,难易度=大神数÷岗位人数,含“大神”量系数越低越好考。

具体参考:应届生、四六级……报考职位哪个限制条件效果好、分数低

岗位报考人最少,进面分数反而最高……

没想到!报考人数越少越好考?去年进面数据啪啪打脸

选限专业只招一个,还是选不限专业招人多的岗位,哪个分数低、好考呢

6、备考、做题不会合理舍弃

首先明确一点,公考行测和你上学以来参加的大多数考试不同,并不要求你必须认真做出每道题目,包括数量关系和常识题。这是由行测考试的设计思路决定的。

行测考试的设计思路:据国家人社局的专家称,曾经随机抽选大学生限时做国考行测试卷,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做不完所有题目。行测考试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一个压力性测试,正常人是做不完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说,国考130道题(地市级),考试时间120分钟,除去涂卡时间10分钟左右,需要在110分钟作答130道题,平均每道题50秒左右作答完成。除了常识作答较快,资料分析和数量50秒一道题且保证正确率,也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做不完,那么得出一个结论,要有所舍弃。行测得分核心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得到最多的分数”

再讲一下数量关系题。大家做过国考数量关系真题(非部分难度系数低的省考)就知道,数量50秒一道题且保证较高正确率是异常困难的。即使是数量关系高手,能在1分半以内,保证正确率超过80%,已经非常不容易。

想学好数量关系,还有一定的门槛。偶了解到数量关系较好的同学,大部分是在中小学长期学习奥数,之前打过扎实的基础,做数量关系题才游刃有余。很多理科生尚且畏惧数量关系,更别说文科生了。

因为公考复习时间有限,行测复习核心思想和得分类似,“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尽可能的得提高容易得分的板块”。

针对绝大多数人,行测中较容易通过学方法刷题提高的板块是言语、逻辑、资料。数量较难、耗时间,常识考察范围汪洋大海,除非在搞定三大板块的前提下,不建议硬学数量和常识。参考文章:言语逻辑资料做好了很容易上70以国考为例,常识20题,数量10题,言语40题,资料分析20题,判断推理40题。如果按照推荐正确率,言语——90%左右(36题),逻辑——85%左右(34题),资料分析——100%(20题)。三大板块总做对90题,90÷130=69%,按照正确率估算分数是69分,即使数量关系和常识全蒙一个选项,行测也能保证70分以上。

7、花大量时间学习常识

关于常识如何学习,偶在知乎上曾经写过:

常识板块的学习方法是不学习!!!目前的国考常识板块已经没有规律可以去把握。国考常识曾经是可以准备的,有几年是全部考的法律常识,所以了解法律常识是有必要的。但因为公平(法律专业学生占优势),所以这几年完全是上考天下考地中间考空气,没有任何下手准备的规律可言。各省常识看具体情况,某些省如果可以找出出题规律,那么学习一下还是有必要。

如何学习常识,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因为常识太差了,所以偶要学”

学习行测某个部分,应该是“正确率低,且该部分有行之有效的提升方法”,如果该部分找不到做题方法和规律,即使分数再低也不应该花力气学习。

打个比方,本人身高1.6米,非常希望找到办法把身高增加到1.8米,无奈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无法提高身高,认清楚这点,就不会花大把冤枉钱买“增高剂”等产品交智商税。

如何学习常识?辅导机构会给出一摞又一摞知识点,然后告诉你“背吧!”。偶建议各位决定复习常识前,把国(省)考近的常识真题找出来,仔细研究真题寻找出题规律。

当初偶曾经把99-考前1年的所有常识打印出来,仔细研究所有题目,寻找是否有出题的思路和规律。情况如下:

一、部分国考常识题反复出现。如99-,曾经有个别题目前几年考过,又出现原题;

二、-,常识以法律常识为主;

三、-至今,常识无任何规律;

得出结论:

一、近几年国考未出现考过的原题,且找不到任何出题规律法律常识曾经占主体;

二、找不到任何出题规律法律常识曾经占主体;

偶当年常识的备考方法:

一、鸡贼的把国考常识真题都背了一遍(万一考原题呢);

二、大三暑假浏览一遍法律基础知识;

虽然仅在法律常识方面起了一点作用,但总比花大量时间复习常识节省了时间成本。把国考历年真题做几遍,翻翻法律知识花不了太长时间。

行测学习和做题的原则是“在有限时间内,取得分数的最大化”。理论上讲,行测的知识点是开放式的,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复习到、准备到。

一套行测真题100-140道题(国考和各省省考题目范围),大部分人没办法每道题都能够认认真真做下来,必须有所取舍,先把正确率高的部分拿下来;

绝大部分同学备考公务员考试的时间是1-2月,还有不少是在职备考的同学。在复习之前就要想清楚,如何讲备考时间效益最大化,好钢用在刀刃上。

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常识太差了”、“其他板块看不进去,常识能看进去”等原因花大量时间学习常识,最关键是找到国(省)考的出题规律,有针对性的复习。

至于有没有推荐的学习方法,偶建议:

一、在闲暇、零碎时间补充知识,比如蹲马桶的时候看看常识知识点;

二、考前浏览中公、华图、粉笔等机构的常识预测题。有没有用?据说考完试各大机构都宣传自己猜到了题目;

三、法律知识点需要积累;

8、练习做太多模拟题,真题练习不足

备考的时候,总有同学怕真题不够用,担心做过真题就浪费了,甚至还有同学觉得“真题很宝贵”,要留着最后考试的时候用。所以练习是总是做模拟题,但由于各家机构的模拟题质量较差,特别是言语、申论和真题差距较大,长期做题会影响正确的做题思路,所以不推荐做太多的模拟题。

如何找大量真题,看这篇文章: 太早备考会不会真题不够做?真题真的有三万道吗?

9、被机构答案解析误导

真题解析一向很烂,主要原因是编写解析的人水平不高,市面上三大机构,中公、华图、粉笔,

粉笔的解析稍微走心一点。所以建议各位只看做错和蒙对的解析,做对的题目解析尽量不要看,避免误导。

参考文章:懵了!总是被解析误导,原因很多人没想到……

真题解析为啥这么烂?

10、做题不会总结

需要以下步骤:

一、发现错题 对机构答案和解析,如果是争议题可以选择跳过不纠结,找到做错的题目

二、区分错误原因 错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马虎粗心导致的,公考中以资料分析居多;另一类是思路和知识点有问题;

三、分析错题 对于马虎做错的题目,日常多提醒和记忆,做题少跳坑。思路和知识点做错,看下图

四、反思改进 对薄弱知识点,要多看教材和视频,有针对性攻克遗漏或者忘记的知识点;要形成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特别对于言语和资料,因为这两块内容方法较多,但是方法和具体题目并不是完全适配。打个比方,有同学经常会问,学了言语的方法或资料的方法,做题的时候用不出来,这个问题就是适配性的问题。

题型和方法本就是便于形成自己做题方法的“拐棍”,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填坑式做题思路。偶自己言语和资料是学习了多家机构方法,不断做题摸索和改良出来的,不经过刷题的大浪淘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真金白银。

11、练习没有卡时间做题

这点和行测学习的核心思想一样。卡时间:行测如果不卡时间做题,那么完全是另一种考试。先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再提高速度。

正确率:针对每个版块对多少题,或者错多少题比较达标的话,因为国考和省考题量是不同的,每个板块的题量也是不同的,偶觉得你们就按照正确率来估算。言语能够达到90%左右,逻辑大概达到85%左右,资料分达到100%,即使你的数量和常识不是特别好,基本上也能维持在70分左右。

时间控制:资料分析练到那种程度才算达标

通过题量提升速度,核心在于:多练

大家都学过古文《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偶亦无他,惟手熟尔。”

行测也是这样,通过卡时间不断刷题,总结分析错题,达到手熟的境界,速度自然可以提升。题量推荐做三万道以上真题,这只是一个标准,每个人情况不同,不少基础好的同学,只需要做几千题。

12、复盘题目时间过长,导致刷题数量上不去

有人问:怎么把行测提高在65以上,大神们,有没有好办法?做题每天要做多少?看视频,看几遍的?一般看啥视频啊

群里有位同志说:每天坚持150题,两个月有效果

发到微博后,马上有人留言:每天150道题还有时间仔细看解析吗?粉笔做15个题分析半小时。

这就是一个误区,复盘题目时间过长,导致刷题数量上不去。

例如微博网友:

偶觉得你是误人子弟,总是拿疯狂刷题的方法说事,一天500题,前面做题慢1题全1分钟,500题500分钟(偶算少说了),复盘加总结最少得是做题时间的二倍1000分钟,1500分钟等于25小时,一天不睡觉不吃饭了?

具体表现有几点:

1、每题必看解析,不管是否做对,统统看一遍

偶曾问过他们,为什么做对也要看,他们说想看看解析是否有更好、更快的思路。

又如微博网友:

做对的题不需要跟解析对对思路吗,错的题2分钟都不一定能解决掉,翻译推理资料数量1分钟都不一定能做出来。不能拿题量来压倒一切方法。

2、整理错题本

每题必整理错题,不区分导致错误的原因,连马虎做错的也要整理一遍。

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偶的观点:做对的题目无需再看解析(除非蒙对),总结整理错题,要挖掘有价值的错题。

一、做对题目无需看解析是因为解析并不好,以前文章分析过:

只看错题解析吗?还是所有解析都看?

懵了!总是被解析误导,原因很多人没想到……

真题解析为啥这么烂?

真题解析哪家好?

行测真题答案和写解析的人是两套人马,写答案的是机构大牛,写解析的多半是实习生。实习生拿到大牛的答案,想方设法往正确答案上靠,解析十分牵强,每题必看解析,多半会被错误思路引导。

至于为什么这样,机构教材题库不赚钱,大牛有时间写解析,不如去上课来钱快。

解析并不一定对,写过很多很多文章来分析,为什么机构的解析答案写的并不好,因为很多机构根本没有用心去写解析。相对而言粉笔的解析已经算的写得很好了,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数量和资料分析,都做对了,为什么还要再看他的解析呢?不怕这种解析来误导你的思路吗?言语和逻辑误导的解析会非常多。

二、要形成自己的思路

解析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参考思路,要形成自己做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必迷信任何人,看得懂就接受,看不懂也不要勉强自己去接受不好的解析。

三、学会整理有价值的错题

文章:高效利用错题|如何总结错题,整理好错题发现不会分析……

最后引用一下微博上岸网友的话:

疯狂做题啊[允悲]当时考公那两个多月偶都已经把题目做到没有可以做的,开始拿国考题做了,一天睡四个小时,喝咖啡到精神衰弱,谁不是辛辛苦苦过来的啊,问这种问题真的没什么意义,你要说哪个模块不行或者哪方面技巧没有还可以问问,这种单纯靠痛苦刷题就可以的问题问什么问啊。。申论1、以为申论就是最后的小作文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同学把作文扔到论坛上求大家点评,只有一句题目“请围绕…..”,然后就是考友的大作,甚至连题目都不发,随便根据社会热点写一篇文章。这大概是受到高考作文的思维影响,如果发个题目就可以写一篇文章,那么偶理解的申论是材料+题目+小题+作文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考友理解的申论是高考话题作文,而申论本身是材料作文,而且是有阅读理解题的作文。所以,每次偶看到这些帖子,就算让偶点评,那也要让偶看到材料吧,要不怎么能看出来作文是否紧贴材料呢。

如何看待申论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去衡量申论作文好坏,一篇高分作文首先要契合作文题目要求和材料。

2、根据时政热点背几篇文章到考场上用

还是同样的原因,必须根据所给的材料作答。同样的“三农”问题,只是角度的不同,材料就会不同,材料有可能只写了农民失地的问题(地市级),也有可能只写了农村文化的传承问题(国考地市级),不看材料作答就会答非所问,所以,事先去猜热点压题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一定要注意这点!偶建议大家,走到考场后,就把之前看到的所谓申论热点全忘掉,老老实实的去仔细看手中的材料,把材料好好读透才是最重要的!

举个栗子,当年偶师姐公考前压了一个产业升级的热点,小作文也反复修改过,甚至动用了家里人的关系把文章交给一个机关的写作高手润色过,到了考场果然那年的材料是关于产业升级的(地市级),原本以为肯定能拿高分,结果分数出来相当一般,她很不解为什么分数不高。这篇作文后来偶也看过,但从文章看,确实是佳作,无论谋篇还是用词都很不错。但是没有紧扣给定材料,提出的分论点没有从材料中来。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qzzn上有个土地经济学博士申论45分的故事么?

偶的申论竟然只有45分,这个结果让偶很惊诧,也导致了偶基本上应该无缘复试了。要知道偶的博士研究专业就是土地经济,论文方向就是中国城乡土地所有制转让问题。申论偶甚至是提前交卷的。字迹工整,全篇没有一处涂改痕迹。所以很受打击。郁闷是难免的,因为偶对申论的估分在60左右,也因为偶在申论中所写的文字,基本上就是博士论文和在国内外发表文章的浅显缩写版,并且有意识地以政策研究室小职员写报告的心态和文字来行文的。而且,偶放弃了英国年薪54万的生活,万里迢迢跑回国,化了几个月的时间报考,以实现自己心中的信仰,但结果确是这样,这结果就自然令人无比沮丧。

要说学术素养和专业程度,大家能比得过这位博士么?那么即使事前准备了热点也刚好考到了,大家申论的专业水准就一定能超过这位博士的文章么?

3、申论可以少看甚至不看材料作答

在考场上往往看到有些考生不看材料,上来就提笔写题,偶觉得他是没有注意考卷的最前面写的“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国考)”。为啥要特别强调阅读时间呢,以大部分人的阅读速度,50分钟往往不够,因为所有的答题信息都在材料里,单找全关键的作答信息50分钟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还要提炼一些素材和观点用在作文上。不仔细看材料的结果必然是无法紧扣材料作答,小题目也无法拿到更高的分数。

4、小题作答不懂精简

有不少人说申论就是“抄”,但找到原文的同时,必须对原文进行精简,按照题目要求,突出作答要求的关键词,把“定状补”去掉。由于改卷老师批改非常快,原封不动的照抄原文,会让老师“漏”掉写出来的关键词。

另外,申论小题也有字数限制要求,照抄原文也会造成答案写不完,得分偏低。像上图所示,作答第二点就写的非常啰嗦,要对材料进行精简。

5、作答抓不到原文主次

还是以上图国考地市级“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例。

眼下,在某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外来语,尤其是普通话夹杂着英语单词,被认为是时尚的说话方式;一些国产商品在取名和媒体宣传时任意洋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纯粹的国货也要起一个不知所云的洋名;在学术论文中,照搬命题,抄袭概念,大量引用外文,对外文的盲目使用甚至到了迷信程度;而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也导致不少充满淫秽、暴力色彩的语汇被制造出来,严重污染了汉语生态环境。

文段中举了三个例子“1、”普通话夹杂英语;2、国产商品洋化;3、学术论文大量引用外文;4、淫秽、暴力词汇污染汉语生态环境”。

不少同学觉得无法抓到原文主旨,就和上文同学一样,盲目照抄、罗列要点。其实原文中已经写到了主旨句“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外来语”,至于之后内容可以简要罗列“如普通话夹杂英语,国产商品洋化等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本质上是考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更进一步的说是“概括能力”不足。概括能力缺失,既导致了言语理解题目做不好,也会影响申论成绩。

6、作答小题不分点

作答小题需要分点或分段。前文讲过了,改卷老师批改非常快,分点分段作答对改卷老师是一种提示“这里有偶的得分点”。一般申论小题要点在4-7点之间。

如上图所示,小题不分点就会显得答案很冗长,改卷老师会很难耐下性子仔细看答案。

7、喜欢背热点、背素材却忽视真题的练习

一写材料就觉得肚里没货,不敢写不敢练,想背诵一些现成的答案,遇到考试就把背过的材料写上去。结果就是驴头不对马嘴,“学过申论发现还没有裸考抄材料分数高”。如果脱离材料瞎回答,当然不如“抄材料”得分高,抄抄材料好歹会写出来部分得分的关键词,背东西十有八九答非所问。

8、把申论当做高中政治、考研政治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中提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机构的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市(地)级及以下机构的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从上文看出,申论无非是 阅读→分析→解决→表达这几个环节,并不能当做政治题来作答,所有的作答都应立足于材料。

因为高中政治、考研政治的学习惯性,人们往往把申论当做政治题回答,政治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杂志《半月谈》被不少人推崇,其实《半月谈》对申论考试用处不大。印象中无论是国考、省考,均未从《半月谈》提取真题材料(如有不对请指出)。

国考:

1.《[经济半小时] 填海有道(3)》,央视网,08月10日。

2.《威海:“宜居城市”的宜与不宜》、《拯救泉州湾》、《日本填海的历史教训》 ,《南风窗》第16期。

3.《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渤海“欠安”,拿什么来拯救》,人民网,05月11日。

国考:

1.《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成本上升带来转型之痛》,《商务周刊》4月3日。

2.《粮食局副局长就当前粮价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4月29日。

3.9月11日 《******************在河南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纪实》,人民网,09月11日。

国考:

1.《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的回复》,人民网,01月19日。

2.《以开发促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人民网,10月24日。

3.《评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若干说法》,人民网,12月13日。

4.《水电大国的隐忧》,中国能源信息网,05月09日。

梳理部分国考真题材料可以看出,人民网、新华网、南风窗等网站杂志是材料的来源。《半月谈》因为文章较短,展开问题不充分,一般不会当做材料来源。

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习政治的方法和习惯带入申论作答当中。

9、申论作文就是官样文章

有一种误区是申论作文写得越像“大领导”讲话,角度站位越高越好。不断有阅卷老师吐槽考生作文像“小官僚”。其实按照申论作文的要求,并非写得越像“大领导”越好,特别是地市级以下均是基层岗位,更侧重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不是站在高处提要求。

今年(国考)作文改成“写一份莱康村参评的推荐材料”800-1000字,呼应了“……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申论就是写机关材料,机关材料写的越好申论成绩越高

虽然申论和机关材料有一定相通的地方,但又不同于机关材料。考试的时候,往往发现原来在机关中的“笔杆子”成绩甚至不如裸考考生的例子。

一方面,机关材料有一定发挥性,需要主观发挥的地方比申论多。而申论得分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多写出关键词。有些“大笔杆子”到考场喜欢拔高、上升,高度概括一些问题,反而丢了关键词。

另一方面,阅卷老师多为大学老师、研究生,并不懂机关材料好坏,他们只是严格按照申论的评卷要求操作。

申论的阅卷工作,主要是由高校的讲师或是在读研究生承担。当然有同学认为让研究生阅卷,是不是会发生不负责的情况?

偶在网上找了两篇新闻给大家看一下,读了就知道阅卷工流程是怎么样了

文章链接:

公务员省考笔试怎么阅卷? 一份试卷至少6个人评阅

/a/0509/014710.htm

省考|湖北省公务员笔试阅卷现场直击 104 位阅卷人涵盖多学科

/article/5afc95475d8b544fd5609e64

主观题部分,更是有一套周密的考评办法。正式打分前,专家组进行了试评。大家一起给样卷打分,公布各自分数,进行交流、分析。核心专家组成员说,大家试评了近百份样卷,不断打磨,往复多次,相当于统一度量衡,尽可能保证全体阅卷专家手拿同一把尺子。同时,阅卷坚持 ” 一题多评 “” 自偶校评 “” 监控纠偏 “。每道题必须经过两名专家阅评,分数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大题误差 15%,小题误差 20%),取两位专家平均值,否则,系统会随机发给第三位专家进行三评、甚至四评,直到符合分差规定。每份试卷有三道题,每一道题,系统会随机分给两位阅卷员“背靠背”独立评分。如果两位阅卷员打出的分数未超过规定分差,则取平均值为最后得分。如超出规定分差,系统会自动将该考题再随机分给其他阅卷员进行“三评”;若“三评”仍超出规定分差,则由组长或副组长进行“四评”,确定最后得分。也就是说,每一道题,至少会有两位阅卷员进行评阅;每一份试卷,至少会有六位阅卷员进行评阅,最大限度减少误差,保证公平。

从阅卷制度上看,设置误差值的做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个人评分的偏差,保证评分尺度的统一。

大家也知道,申论小题的审阅是有客观答案的,主要是按照关键词给分,有多少点就给多少分数。申论作文给分是先归入档次,然后细化分数。这种阅卷流程也是非常有可操作性的,偶甚至认为,只要是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经过训练都可以做。

所以理论上看,无论阅卷老师水平高低,只要掌握了阅卷的基本方法,无脑操作就可以做到公平。

偶也找到了视频资料,这个是省考申论阅卷

省考申论阅卷11、只重答案要点,忽视卷面和字体

有些同学认为只要关键词要点写出来,成绩就没问题。这几年各种申论批改系统横空出世,机器只看答案要点,所以有些同学发现,让批改系统改出来的成绩不错,但一考试就很差。这个原因很好解释,阅卷老师不是机器人,他也会看“漏”答案,特别是字体潦草,不分点、不分段,老师阅卷时间有限,“漏”点也是很正常的。

从上文的申论批改视频也能看出,这种阅卷制度也启示大家,必须把字体和卷面写好,否则阅卷老师在强度这么大的压力下,不会给一个很好的分数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