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管理类联考——逻辑——形式逻辑——汇总篇——考点

管理类联考——逻辑——形式逻辑——汇总篇——考点

时间:2019-02-13 08:53:06

相关推荐

管理类联考——逻辑——形式逻辑——汇总篇——考点

文章目录

前言简述第一步:识别题型:逻辑符号表达及标志词常见逻辑符号图示标志词转化“→”口诀 特殊表达式:至多至少形式化表达难点:特殊表达式:除非Q,否则P 第二步解决常考形式逻辑数大关系一、等于关系=等价、推出二、矛盾关系三、包含关系四、至少有一假的关系/上反对关系五、至少有一真的关系/下反对关系六、推理关系七、真假关系

前言

始终觉得单个主题,汇总各方大佬的奇技,进行稍微深度的解读,理解,记忆,是个不错的途径

简述

形式逻辑:

第一步掌握识别题型:学会逻辑符号表达及标志词:联假言符号化+特殊命题“除非否则”;第二步解决常考数大关系:矛盾、等价、包含、至少有一真、至少有一假;【形式逻辑通过各种“关系”,串联起各种分支,性质、模态内部间的转换,“假联选”言间转换等】

第一步:识别题型:逻辑符号表达及标志词

识别形式逻辑题型:题目中出现逻辑标志词,只要就、若、如果、就、则、那么、只有才、除非才、除非否则、且、或、所有、有的、必然、可能等等。

常见逻辑符号图示

管理类联考——逻辑——形式逻辑——汇总篇——专业术语

标志词转化“→”口诀

特殊表达式:至多至少形式化表达

A、B之中至少一个: A ∨ B A∨B A∨BA、B之中至少一个不是: ┐ A ∨ ┐ B ┐A∨┐B ┐A∨┐BA、B之中至多一个: ┐ A ∨ ┐ B ┐A∨┐B ┐A∨┐BA、B之中至多一个不是: A ∨ B A∨B A∨B

难点:特殊表达式:除非Q,否则P

一、“→”表示的假言判断有常见的三种特殊结构,如下

1.除非Q,否则P。“否则”的逻辑表达所包含的两个词“否”和“则”(除非,除表示否定,非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正好分别对应于“┐”和“→”。因此“除非Q,否则P”的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Q→P。同理可知,“除非Q,否则不P”=┐Q→┐P。如(25)(26)(27)小题。

2.P,否则Q。这样的结构需要记住,“否”是否“否则”前面的断定;“则”是则“否则”后面的断定。因此“P,否则Q”的意思也是“如果否定Р,则Q”,即┐P→Q。如(29)小题。

3.P,除非Q。这样的结构其实是省略了“否则”,补充完整应该是“除非Q,否则P”。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P→Q。如(28)小题。由于假言判断推理可取逆否等价,故:┐Q→P=┐P→Q; ┐Q→┐P = P→Q。考生注意将( 17) ~ (29)小题综合起来理解。

二、除非是最没用的

1.若…除非…,看“若”。

2.除非…才…,看“才”。

3.除非…否则…,看“否则”。

4.除非…=除非…否则…,除非和否则是一对。

第二步解决常考形式逻辑数大关系

一、等于关系=等价、推出

以下按照形式逻辑的分类,性质——模态——假言——选言——联选(假言、联言、选言的混合搭配)。

性质

(1) 有的 S 是 P = 有的 S → P ;换位: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2) 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S → ┐ P ;换位: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3) 所有 S 是 P = S → P ;换位:所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 注意不可等值换位 ) ;逆否: S → P = ┐ P → ┐ S 所有S是P=S→P;换位:所有的S是P→有的P是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所有S是P=S→P;换位:所有的S是P→有的P是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4) 所有 S 不是 P = S → ┐ P ;换位:所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逆否: S → ┐ P = P → ┐ 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逆否:S→┐P=P→┐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逆否:S→┐P=P→┐S

(1) 前提: A → B ; B → C ;结论: A → C 。 前提:A→B;B→C;结论:A→C。 前提:A→B;B→C;结论:A→C。

(2) 前提: A → B ;有的 C ⇒ A ;结论:有的 C ⇒ B 。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3) 前提: A → B ;有的 C ⇒ ┐ B ;结论:有的 C ⇒ ┐ A 。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4)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A ;结论:有的 D ⇒ A ⇒ B ⇒ C 。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5)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 C ;结论:有的 D ⇒ ┐ C ⇒ ┐ B ⇒ ┐ A 。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模态

(1)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可能不

(2)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可能

(3)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必然不

(4)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必然

【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

【解题】找准“不”的位置,依次往后移,越过谁变谁。

(1) 不可能 = 必然不 = 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2) 不必然 = 可能不 = 不一定 = 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1)不必然A=可能非A

(2)不必然非A=可能A

(3)不可能A=必然非A

(4)不可能非A=必然A假言

(1)充分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Q → ┐ P = ┐ P ∨ Q P→Q=┐ Q→┐ P=┐P∨Q P→Q=┐Q→┐P=┐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2)充分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P ∧ ┐ Q ┐ (P→Q)=P∧┐Q ┐(P→Q)=P∧┐Q【P真推Q真的矛盾:当P真且非Q真】

(3)必要条件的正命题: ( P ← Q ) = ( Q → P ) (P←Q)=(Q→P) (P←Q)=(Q→P)

(4)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 Q → P ) = ┐ P ∧ Q ┐ (P←Q)=┐ (Q→P)=┐P∧Q ┐(P←Q)=┐(Q→P)=┐P∧Q

(5)充要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P ∧ Q ) ∨ ( ┐ P ∧ ┐ Q ) P↔Q=(P∧Q)∨(┐ P∧┐ Q) P↔Q=(P∧Q)∨(┐P∧┐Q)

(6)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P ∧ ┐ Q ) ∨ ( ┐ P ∧ Q ) ┐ (P↔Q)=(P∧┐ Q)∨(┐ P∧Q) ┐(P↔Q)=(P∧┐Q)∨(┐P∧Q)

(1)鲁滨逊定律: P → Q = ┐ P ∨ Q P→Q=┐P∨Q P→Q=┐P∨Q选言:或则转化/鲁滨逊定律

(1)或者变箭头: P ∨ Q = ┐ P → Q = ┐ Q → P P∨Q=┐P→Q=┐Q→P P∨Q=┐P→Q=┐Q→P

(2)箭头变或者: P → Q = ┐ ( P ∧ ┐ Q ) = ┐ P ∨ Q P→Q=┐(P∧┐Q)=┐P∨Q P→Q=┐(P∧┐Q)=┐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注意】若出现“或”,且题干不涉及真假,优先将“或”变“推”。题干涉及真假,若没有“推”与“且”这一组矛盾,优先将“则”转成“或”。

(3)要么推箭头: P ∀ Q P∀Q P∀Q可推出: P → ┐ Q 。 Q → ┐ P 。 ┐ P → Q 。 ┐ Q → P 。 P→┐Q。Q→┐P。┐P→Q。┐Q→P。 P→┐Q。Q→┐P。┐P→Q。┐Q→P。联选言/德摩根定律

(1)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P、Q至少有一个去是不可以的 = A、B都不去】

(2)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A、B同时去是不可以的 = A、B至少有一个不去】

(3) P ∨ Q = ( P ∧ ┐ Q ) ∨ ( ┐ P ∧ Q ) P∨Q=(P∧┐ Q)∨(┐ P∧Q) P∨Q=(P∧┐Q)∨(┐P∧Q)

(4) ┐ ( P ∀ Q ) = ( P ∧ Q ) ∨ ( ┐ P ∧ ┐ Q ) ┐ (P∀Q)=(P∧Q)∨(┐ P∧┐ Q) ┐(P∀Q)=(P∧Q)∨(┐P∧┐Q)【此处中间的“∨”也可以写为“∀”】递推推理

A → B , B → C = A → B → C A→B,B→C= A→B→C A→B,B→C=A→B→C二难推理

(1) A ∨ ┐ A , A → B , ┐ A → C 。所以, B ∨ C 。 A∨┐A,A→B,┐A→C。所以,B∨C。 A∨┐A,A→B,┐A→C。所以,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

(2)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3) A ∨ ┐ A , A → B , ┐ A → B 。所以, B 。 A∨┐A,A→B,┐A→B。所以,B。 A∨┐A,A→B,┐A→B。所以,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 B = B B∨┐B=B B∨┐B=B】

(4) A → B , A → ┐ B 。所以, ┐ A 。 A→B,A→┐B。所以,┐A。 A→B,A→┐B。所以,┐A。【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5)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复言命题的推出结论

(1)首同尾异:已知① A → B ∨ C ;② A → ┐ B 。 A→B∨C;②A→┐B。 A→B∨C;②A→┐B。结论: A → C 。 A→C。 A→C。

(2)间接联立: ① A → B ∧ C ;② B → D ;③ C ∧ D → E 。 ①A→B∧C;②B→D;③C∧D→E。 ①A→B∧C;②B→D;③C∧D→E。结论: A → E 。 A→E。 A→E。

(3)二难推理

联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选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永真式: 已知:① P → Q ;② ┐ P → Q 。结论: Q 。 已知:①P→Q;②┐P→Q。结论:Q。 已知:①P→Q;②┐P→Q。结论:Q。

归谬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 Q 。结论: ┐ P 。 已知:①P→Q;②P→┐Q。结论:┐P。 已知:①P→Q;②P→┐Q。结论:┐P。

二、矛盾关系

性质

(1) 所有的 S 是 P 所有的S是P 所有的S是P 与 有的 S 不是 P 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P矛盾

(2) 所有的 S 不是 P 所有的S不是P 所有的S不是P 与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是P 矛盾

(3) 这个 S 是 P 这个S是P 这个S是P 与 这个 S 不是 P 这个S不是P 这个S不是P 矛盾

(1)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性质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性质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模态

(1)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 与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矛盾

(2)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与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矛盾

【口诀】必一真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必真。【当“必然P”为真时,“可能不P”一定为假;当“必然P”为假时,“可能不P”一定为真;反之亦然。】

(1)模态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模态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模态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1)模态命题前的“不”

当“”越过“可能,必然;都、有的”时,进行如下互换:

可能 = 必然

必然 = 可能

都 = 有的

有的 = 都假言

P → Q P→Q P→Q 与 P ∧ ┐ Q P∧┐Q P∧┐Q 矛盾

如果 P 则 Q 如果P则Q 如果P则Q 与 P 并且非 Q P并且非Q P并且非Q 矛盾联选言

(1) P ∨ Q P∨Q P∨Q 与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或者 Q P或者Q P或者Q 与 非 P 并且非 Q 非P并且非Q 非P并且非Q 矛盾。

(2) P ∧ Q P∧Q P∧Q 与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并且 Q P并且Q P并且Q 与 非 P 或者非 Q 非P或者非Q 非P或者非Q 矛盾。

(3) P ∀ Q P∀Q P∀Q 与 ( P ∧ Q ) ∨ ( ┐ P ∧ ┐ Q ) (P∧Q)∨(┐P∧┐Q) (P∧Q)∨(┐P∧┐Q) 矛盾,可得: P ∀ Q P∀Q P∀Q 与 ( P ∧ Q ) (P∧Q) (P∧Q) 矛盾。

三、包含关系

性质

(1) 所有 S 都是 P 所有S都是P 所有S都是P与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是P

【“有的S是P”表示至少有一个S是P,至多全部的S都是P,因此“所有S都是P”是“有的S是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所有S都是P”包含于“有的S是P”。】模态

(1)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与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2)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与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口诀】: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下真上不确定,上假下不确定。【当“必然P”为真时,“可能P”为真;当“可能P”为假时,“必然P”为假。而当“必然P”为假时,“可能P”无法判断真假;当“可能P”为真时,“必然P”无法判断真假。】【“可能P”表示发生概率大于0、小于等于100%,因此,“必然P”是“可能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必然P”包含于“可能P”。】联言

P P P与 P ∧ Q P∧Q P∧Q选言

P P P与 P ∨ Q P∨Q P∨Q联选言

(1) P ∧ Q P∧Q P∧Q与 P ∨ Q P∨Q P∨Q

(2) P ∧ Q P∧Q P∧Q与 ┐ P ∨ Q ┐P∨Q ┐P∨Q

(3) P ∀ Q P∀Q P∀Q与 P ∨ Q P∨Q P∨Q

考生注意:

1.“有的S是P”表示至少有一个S是P,至多全部的S都是P,因此“所有S都是P”是“有的S是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所有S都是P”包含于“有的S是P”。

2.同理可知,“可能P”表示发生概率大于0、小于等于100%,因此,“必然P”是“可能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必然P”包含于“可能P”。

四、至少有一假的关系/上反对关系

若A和B属于至少有一假的关系,就意味着A和B至少有一个为假,可能有一个假,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如果一个是假,那么另一个无法判断;如果一个是真,那么另一个为假。【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

性质

所有的 S 都是 P 所有的S都是P 所有的S都是P与 所有的 S 都不是 P 所有的S都不是P 所有的S都不是P

【口诀】:两个所有,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模态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和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口诀】:两个必然,至少有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当“必然P”为真时,“必然不P”一定为假;当“必然P”为假时,“必然不P”无法判断真假;反之亦然。】联言

(1) P P P与 ┐ P ∧ Q ┐P∧Q ┐P∧Q

(2) P ∧ Q P∧Q P∧Q与 ┐ P ∧ Q ┐P∧Q ┐P∧Q

五、至少有一真的关系/下反对关系

若A和B属于至少有一真的关系,就意味着A和B至少有一个为真,可能有一个真,也可能两个都是真的;如果一个是真,那么另一个无法判断;如果一个是假,那么另一个为真。【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

性质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是P与 有的 S 不是 P 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P

【口诀】:两个有的,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模态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与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口诀】:两个可能,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当“可能P”为真时,“可能不P”无法判断真假;当“可能P”为假时,“可能不P”一定为真;反之亦然。】联言

P P P与 ┐ P ∨ Q ┐P∨Q ┐P∨Q选言

P ∨ Q P∨Q P∨Q与 ┐ P ∨ Q ┐P∨Q ┐P∨Q

六、推理关系

性质

(1) 所有 → 某个 → 有的 所有→某个→有的 所有→某个→有的

(2) 所有不 → 某个不 → 有的不 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口诀】: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1)性质判断:A:所有P是Q;E:所有P不是Q;I:有的P是Q;O:有的A不是Q。

(2)换位法则:A换位→有的Q是P;E换位→所有Q不是P;I换位→有的Q是P;O没有换位。模态

必然 → 事实 → 可能 必然→事实→可能 必然→事实→可能

必然不 → 事实不 → 可能不 必然不→事实不→可能不 必然不→事实不→可能不

【口诀】: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假言

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若P,则Q;为了P,必须Q;凡是P,都是Q: P → Q P→Q P→Q前推后。

只有P,才Q;除非P,否则Q: Q → P Q→P Q→P后推前。

P → Q P→Q P→Q: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否前不确定。

P ↔ Q P↔Q P↔Q: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必否后。选言

(1) P ∧ Q P∧Q P∧Q: Q → P 真, Q 真 → P ∨ Q Q→P真,Q真→P∨Q Q→P真,Q真→P∨Q。

(2) P ∨ Q P∨Q P∨Q:否定必肯定,肯定必否定。

(3) P ∀ Q P ∀ Q P∀Q: P → ┐ Q P→┐Q P→┐Q; ┐ P → Q ┐P→Q ┐P→Q。【P,Q不能共存;P、Q不能都有,必选其一】联选言:鸡蛋图

作用:分清 A ∧ B 、 A ∨ B 、 A ∀ B 、 ┐ A ∀ ┐ B 、 ┐ A ∧ ┐ B 、 ┐ A ∨ ┐ B A∧B、A∨B、A∀B、┐A∀┐B、┐A∧┐B、┐A∨┐B A∧B、A∨B、A∀B、┐A∀┐B、┐A∧┐B、┐A∨┐B之间的关系。

① 代表 A ∧ B A∧B A∧B

② 代表 A ∀ B A∀B A∀B= ┐ A ∀ ┐ B ┐A∀┐B ┐A∀┐B

③ 代表 ┐ A ∧ ┐ B ┐A∧┐B ┐A∧┐B

① + ② 代表 A ∨ B A∨B A∨B

② + ③ 代表 ┐ A ∨ ┐ B ┐A∨┐B ┐A∨┐B

总体原则:“小”推“大”

所以:

A ∧ B → A ∨ B A∧B→A∨B A∧B→A∨B

A ∀ B → A ∨ B A∀B→A∨B A∀B→A∨B

┐ A ∧ ┐ B → ┐ A ∨ ┐ B ┐A∧┐B→┐A∨┐B ┐A∧┐B→┐A∨┐B

A ∀ B → ┐ A ∨ ┐ B A∀B→┐A∨┐B A∀B→┐A∨┐B

七、真假关系

假联选言

(1) A → B A→B A→B的本质是断言:在满足A时,一定会得到B结果。

① A → B A→B A→B为真,可得: A ∧ B A∧B A∧B或 ┐ A ∧ B ┐A∧B ┐A∧B或 ┐ A ∧ ┐ B ┐A∧┐B ┐A∧┐B为真;【 A → B = ┐ A ∨ B A→B=┐A∨B A→B=┐A∨B,可得: ┐ A ┐A ┐A为真, B B B为真都满足条件】

② A → B A→B A→B为真,可得: A ∧ ┐ B A∧┐B A∧┐B为假。【 A → B = ┐ A ∨ B , ┐ ( ┐ A ∨ B ) = A ∧ ┐ B A→B=┐A∨B,┐(┐A∨B)=A∧┐B A→B=┐A∨B,┐(┐A∨B)=A∧┐B】

当A出现时,真假要看B;当A不出现时,一定为真;

当B不出现时,真假要看A;当B出现时,一定为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