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18-10-04 18:30:48

相关推荐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现在,对自身学习问题、现象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没想清楚“学习是怎么回事”。

1.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写博客、分享视频、和同事进行技术分享,演讲。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2.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参见Critical Thinking)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参见《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第11章)。

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

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

3. 重视知识的本质

抓住不变量。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增长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

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

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数据结构与算法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4. 重视积累的强大力量,万事提前准备

多看team里优秀代码模块,借鉴思路也罢,学习思想也罢,总之对你提高编码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都多看多学习。说不定哪段别人的方法代码,有一天你就遇到类似的了。

计划订长一点,自然就可以多获得准备的时间。设想你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

一个5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5年准备时间。

5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5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宏大的效应。

长期订阅我的Blog的朋友们也一定注意到我基本上不写东西,一般一个月写上2篇就算多的了。但总结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却一直都没有停止(博客文章对我来说是学习和思考的副产品,我并不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5年下来竟也写了不少东西。

你大致还可以从我的Blog看出来我一段时间关注的东西,一般来说,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少则半年至一年——譬如对心理学与思维的关注;多则几年——譬如对编程技术的关注),在这段时间内,我的业余时间会被一个主题所充斥。反之,如果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上使劲,就容易产生无用功。

5. 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

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资源,你投入这些资源来掌握知识,所以到底用来掌握哪些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否则这个成语从哪来的呢?)。

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见重视知识的本质)。

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

1.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不必为过程中的“犯错”而斤斤计较,懊恼沮丧。

2.学习至少包含三个阶段,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⑴学习前的准备阶段:无论是心理准备、对学习对象的判断,亦或是自身学习进程的规划、记录等,都是我们可以准备的。

当我们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时,切莫“冲动行事”。

⑵学习时的练习阶段:不断练习、回忆、理解等,都可算是练习。

⑶学习后的效果阶段:学习后,一定要有一个结果。

结果的判定不应局限,越多样越好。这个结果最好是令你满意的。“满意”的标准不应设置太高,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有所挑战是最好的。这样,我们的学习行为才有可能加强。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三个阶段至少应是完整的,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细化的。“伪勤奋”的“伪”及“伪”所造成的学习低效,我的理解是,它应是多方面的结果,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应用、学习时的情绪、对学习内容的态度等,都是我们的影响因素。

站着说话不腰疼。北大博士,首席科学家,首席算法专家,哪一个头衔都够普通人吃一辈子的。普通人中专初中或高中大专毕业,让他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不工作他吃什么怎么生存呢,这不是扯淡呀!

探寻意义的人很厉害?

(反面论证,举例)抛开金钱,建筑工人把建成安全美观的建筑作为意义,服务员把为客人满意微笑作为意义,父母为给孩子作为榜样作为意义。

这些都是活着的人为了自己活得更满足儿赋予他的意义,

不是一个思维模式

做一些事儿,让自己有存在的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