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手写体识别代码_足迹:我国第一代手写输入板及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

手写体识别代码_足迹:我国第一代手写输入板及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

时间:2024-05-14 01:23:08

相关推荐

手写体识别代码_足迹:我国第一代手写输入板及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

主要完成人:舒文豪教授、唐降龙教授、刘家锋博士

1982年,在学科带头人舒文豪教授的带领下,哈工大631教研室成立了文字识别研究课题组,简称文字组。在创建的初期,舒文豪教授将研究方向锁定在既探索汉字识别方法又要自行研制出便捷的汉字输入装置上。198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手写输入板;1992年又率先研制出一套从设备硬件到分析软件都立足于国内器材的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其图形输入板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其识别系统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1993年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字组逐渐积累了丰厚的软件开发与硬件研制的经验和成果,1995年研制出“掌上型手写电脑”,它是国内第一台在软、硬件方面全部自行设计的全屏幕笔操作,笔输入的中文个人数字助理,填补了我国电子类产品的一项空白。该成果获1996年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百年校庆期间工大博物馆展出的我国第一代手写输入板(左)和掌上型手写电脑(右)

在1982年之后短短的十几年间,文字组共获国家、部级奖励8项,国家专利一项,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汉字识别的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在推动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促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图:百年校庆期间工大博物馆展出的我国第一代联机手写体汉字输入分析系统获奖证书

图:1990年苏联电器专家里沃夫(右一)使用第一代手写输入板时与舒文豪教授(右二)及其博士生唐降龙(左一)交流的场景。里沃夫教授是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在哈工大期间为创建电器专业、培养教师学生尽心尽力。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工大百年校庆宣传组专门采编了当年联机手写体识别项目亲历者唐降龙教授和刘家锋博士的回忆记录,分享给大家。

哈工大开展文字识别的历史回顾唐降龙

一块小黑板的梦想刘家锋

适逢哈工大百年校庆,计算机学院也在筹备各种纪念活动。赵巍老师从研究中心的展示柜里找出了我们的初代手写板。看着这样一块小黑板,时间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第一次走进电机楼老旧的文字实验室,它就摆在计算机旁。第一次见到这样一块拖着长长辫子的小黑板,完全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只是听着舒文豪老师兴致勃勃地谈着他的梦想,要让计算机能够认识中国人写的汉字,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使用计算机。90年代初的计算机还是XT的时代,286、386刚刚推出,操作系统也只有半图形化的中文DOS。拉丁字符的识别还是个未解决的问题,大字符集的汉字识别听起来更像是个充满了科幻色彩的梦想。之后的几年间,在舒老师、唐老师和铁才老师的带领下,几代师兄师弟共同努力,逐渐解决了大字符集的快速分类问题,解决了手写输入与中文操作系统的适配问题,梦想一步步地来到了现实。虽然在PC机可以用手写板输入汉字了,但在我们这些师兄师弟中并没有人真正使用手写的方式输入汉字,因为手写输入没有办法在速度上同键盘相比。逐渐地我们发现,只有舒老师才是手写系统的忠实用户,只有他在用笔来输入长长的文档,只有他在不断地与人畅谈他的梦想。此时的舒老师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我们要做出一台没有键盘、能放到口袋里的掌上中文电脑。这是一个没有ARM芯片,没有Android系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要实现这样的梦想,我们几乎要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铁才老师用8051单片机设计出来了硬件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计算机中既要完成手写输入的功能,又要装入各种应用程序,石大明师弟甚至为它开发了两个小游戏,片外64K的寻址空间完全无法满足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需要,只能依靠IO端口来扩展出更多的存储空间。在扩展空间中安排不同程序的代码空间,保证不同空间代码之间正确调用的任务落在了负责总控的王福四师兄头上。每个人的汇编代码编译之后,由他来安排装入的地址,同时在总控部分维护一个调用地址表,每当需要程序调用时,由总控根据地址表切换存储空间,实现不同程序功能之间的调用。当时,我们总是戏称王福四师兄是我们的“Linker”。就这样,我们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掌上型笔输入电脑,虽然外形粗糙、功能简陋,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智能设备的雏形。在今天这个智能手机的时代,我想舒老师在天堂应该还会在手机上写着汉字,同人讲述着自己的梦想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就是不知道老先生现在又会有了什么样的新梦想。梦想,人还要有一些的,万一哪一天实现了,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快乐的。

附:631专业的发展足迹

① 电气工程系 电器教研室( 1953~1982)

② 电气工程系 信息处理、显示与识别教研室(1982~1993)

③ 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系 信息处理、显示与识别教研室(1993~1997)

④ 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系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教研室( 1997~2000)

⑤ 计算机学院 模式识别研究中心(2000~)

⑥ 计算机学院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至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