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寻找小津》经典影评有感

《寻找小津》经典影评有感

时间:2020-09-30 19:33:13

相关推荐

《寻找小津》经典影评有感

《寻找小津》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沃纳·赫尔佐格 / 笠智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小津》影评(一):寻找小津

金鸡影展观看…名为《寻找小津》却在前半段的时间里遍布着与小津无关的日本社会缩影,弹珠游戏的流行,蜡制食物的制作过程,对高尔夫的狂热,公园里充斥着美式流行文化…让坐在电影院的我耐心观看的同时略感疑惑,后来想想或许是在体现寻找这一主题,表达现今社会中小津已难觅?与小津有直接关联的大概就是笠演员的采访以及与摄影师的对话。笠演员的采访稍显平淡,偏向于单方面的崇敬;而后半段的摄影师采访则情感浓烈而生动,在摄影师的描述中再现小津的拍摄手法,为人性格,以及某种特定的电影制作执念,结尾处摄影师动情的倾诉,或许表达着对逝去的小津时代的怀念,以及失去良师益友后的孤独与寂寥,很令人动容。配合结尾处小津电影的片段,那个孤寂的失去爱人独坐家中的老父亲,几句邻居对谈却在画面中写满了孤独与悲伤,如水中行舟在观众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后半段很喜欢也有所触动,令人泪目…

《寻找小津》影评(二):文德斯留下的东京影像,倒像是中国的四线城市。

《寻找小津》。1985年。金鸡电影节第十片。在十个半小时内连续看了五部电影,又累又快乐。

文德斯对于小津安二郎的崇敬,是什么水平?和我一样的水平。

用小津一样的方式寻找小津,这是文德斯四部曲中,个人情绪色彩最强烈的一部。

1985年的日本,广场协议刚刚签订,还是热火烹油、繁花似锦时,但文德斯留下的东京影像,倒像是中国的四线城市。

和小津直接相关的只有两个人的采访,却是最重要的两个人。

当了十多年男主的笠智众,和最重要的摄影师。

厚田雄春说,世界上再没有另一个摄影师,一辈子只和一个导演合作。

《寻找小津》影评(三):文德斯心中的小津安二郎

8.5/10 很长一段时间,小津安二郎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的好几部片子,我都看了四五遍以上。作为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并没有过于关注小津是个什么人,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所要呈现的,是文德斯这个导演是怎么看待小津安二郎的。就好像不同版本的唐诗选集,这里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唐诗的风貌,更重要的体现出来了编选的人的审美指向。 这个片子里,文德斯选取了摄影师、演员和小津所拍摄的东京这个城市这三个角度来寻找他记忆中的小津。 在小津的故事里,我除了感受到了父女之间的感情羁绊外,还有特别令我动容的,是父亲所代表的传统和女儿身上的新时代的气息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小津去世的二十年后的东京,父亲所代表的传统已经渐渐隐去,大行其道的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新时代的气息,而小津安二郎曾经给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迹,正悄然被洗磨而去,最终映照在小津的墓碑上——小津的墓碑上只写了一个“无”字。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德斯最后找到了小津安二郎的摄影师,最后聊到了小津安二郎的去世,摄影师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我很孤独。”摄影师说。 没有比这更高的赞誉了。 最后面,文德斯截取了《东京物语》里的画面,那是老太太死后,原节子的哭泣和老头子的孤寂。这个画面似乎巧妙地隐喻着小津安二郎去世后的世界,实际上,小津安二郎却一直在摄影机后面观察着这个世界,并且认为这个机位和50毫米的镜头非常棒。 最终,文德斯选择了《东京物语》里的“终”字,结束了这个影片。

《寻找小津》影评(四):just to look without wanting to prove something

1983年春德国文青维姆文德斯朝圣小津vlog,DV画质,牛逼的是画面编排和画外音,vloggers应该多跟维姆文德斯学学!

维姆文德斯拍了春天的樱花大道,人家的樱花大道,花好密,一眼望不到头,真的很漂亮。柏青哥,罗兰巴特去东京也记录过这个,真的很赌博很麻木,居然可以当钱买东西,好吧。上班族对于高尔夫的迷恋,年轻人对于棒球的迷恋,墓地旁边打棒球。胶制美食摆件,终于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了,非常有趣。

当然,还去了小津的墓地,拜会了笠智众,他真正老的面容,没有小津在他年轻时想象的有个性和上镜;他承认自己跟小津是徒弟和师傅的关系,这段想到了大师胡金铨和石隽的关系。还有小津的御用摄影师,他只做过小津的摄影,感觉他对小津更依赖,向维姆展示了当时是如何架摄影机机位的,以及小津把特制的秒表给了他做纪念,还有小津对他摄影建议的采纳(不让角色感到孤单的布景、火车一定要实景),感觉他有点儿像小津的未亡人。维姆这片拍得太有价值了,这个时候笠智众和摄影师还能自由行动,估计过几年年纪大就不方便接受采访了。

在东京塔与赫尔佐格亲切会晤,赫尔佐格发表重要讲话,说现在找不到纯粹的画面了,但是为了好的画面,他可以去火星去高山上拍摄。在新宿小酒馆遇到了传奇导演克里斯马克,还说克里斯马克出的东京电影,他比不上!

当然也展现了东京的西方化,年轻的男孩女孩穿着印着rock、梦露、詹姆斯迪恩字样的服装,跳着西式的舞蹈。

最后结尾和开头一样,都是东京物语的片段,开头是老夫妇俩准备去东京看子女,邻居打招呼;结尾老头一个人坐在原来老夫妇收拾行李的地方,邻居打了声招呼,老头孤单一人,想哭却忍住了!诚如开头维姆所说,小津展现的是人类的普遍性,所以历久弥新,受到全世界的喜爱,东京物语就是这样,所以再看到片尾的片段,我哭了!

《寻找小津》影评(五):后人类的文德斯(播客摘录)

本评内容来自宝婷的播客《不可理论》,摘录自的节目《后人类的文德斯》。原节目可以在各大泛用型播客和Spotify客户端收听。因为喜欢本期节目解读本片的理论框架,特此搬运。侵删。

《寻找小津》这个译名很好,这部电影的确是关于寻找,而且特别的是,好像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寻找。因为文德斯要寻找的小津已经去世了。这就和传统的纪录片不一样,不是直接拍一个人的工作日常、生活状态,或者记录一个地方当时当地的状态。

而时隔,要去找一个不确定存不存在的东西时,组织信息、创造意义的方式就变得virtual,也就是后人类的。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关于小津本人的,而是文德斯在日本街头拍的镜头。如果把小津已经结束的生命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文德斯面对的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正在变动中的日本社会。他想通过纪录片寻找甚至构建小津的感觉,也就得在这个变化的系统里用随机的元素进行构建。

因为是写论文,理论用的比较粗暴。这里用的是复杂系统理论,从混沌随机中逐渐产生pattern,前提是系统中运动的原子都是自动、自适应的个体,最终就会有复杂性从系统中产生。文德斯面对的变化的日本社会就是一个混沌系统,最好的结果就是能产生pattern,也就是从中找到小津当时拍摄日本的感觉。而他随机捕捉的画面,其实都是actor,此处的actor不是演员,指的是Bruno Latour的Actor-Network Theory里的actor。

...

另外一个比较关键的场景是拍摄制造食物模型的工厂,而工人们做的事情是非常具像化的imitation的过程,模拟的过程。其实整部电影的母题就是模拟。电影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场景,文德斯拿着小津一样的镜头,到东京的一条小巷,在小津电影里出现过无数次的那种小巷,然后把镜头摆到了一样的机位去拍摄,看看能制造出什么样的效果。结果他拍出来的完全不是小津的感觉。可以说这次模拟是失败的吗?我觉得也不全然是。这其实和文德斯对那些仿造食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他看工人做假食物,他觉得很好玩有趣,其实模拟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模拟的过程就能产生好玩的东西。

...

接下来要引用的是agency,不太精确的翻译为主体性。在这个特殊情境下,可以理解为文德斯要寻找到小津的主体性,在这个distributing network分布式网络理论里,agency分布在网络的各处,而不是集中的点。所以他去拍摄随机场景,其实就是互动,他找到了小津分散的主体性。而恰恰是因为小津的缺席,这些分散的主体性得以被拍摄下来。如果小津还活着,记录片可能就围绕小津去拍了。这部电影逐渐将小津这个封闭的系统打开成开放的系统。而主体性不仅存在于人,还存在于摄影机。人和物进行互动,产生意义。文德斯将和小津一样的摄影机放下时,并不知道会得到什么画面,这时便可以看作是摄影机拥有主体性,是自动在拍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