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智能时代读后感摘抄

智能时代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3-09-27 23:36:00

相关推荐

智能时代读后感摘抄

《智能时代》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元,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能时代》读后感(一):不错的科技入门图书

最近读了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一书,短短几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一千多页,可谓酣畅淋漓。

这本是浅显易读,是一本很好的科学入门读物,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到当下一些前沿科技的本质,比如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区块链,大数据等等。

讲实话,作为一个互联网研发的老兵,看完后我也拓宽了不少见识。因为互联网这个领域太广,我虽然对高并发、大数据有一定了解,但是区块链和人工知识、Iot 了解却是我的盲区。

在介绍基础的前沿知识之外,吴军老师为我们构建了他想象中未来的智能世界 —— 继两次工业革命,一次信息革命后的第四次革命: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智能革命。

科技总是两面的,从历史来看,受益的往往只是小部分人,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先受益的是制造蒸汽机的发明家,然后是使用这些技术的企业家。而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更多是不断的颠沛流离,不断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机会。除此之外,智能时代也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数据隐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历史进步的齿轮永远滚动,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能以任何理由阻止时代的到来。当新的时代到来之时,只有少数人(2%)能快速受益于此,实现资产的快速增长,而沉默的大多数(98%)只能被效率更高的机器所淘汰。

这个结论或许很令人沮丧,因为对于我们而言大部分只能是这98%,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并非简单地划分,但是这个目标我还是认可的。

努力成为这2%,努力之后,即使不能成为2%,但是至少可能还能到10%。这也是咱们中国古话说的:择其上得其中,择其中得其下

《智能时代》读后感(二):智能时代?听起来并不美妙

吴军老师的书看过不少了,首先要说这本的思考层次过浅了,有点有负吴老师水平,只是浅谈下大数据智能变革的概念和展望,做了一页笔记基本够了

读书笔记

书读的很轻松,但读完感觉并不美妙,这场由大数据带来的智能革命确实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可以想见的结果是什么,恕我读完脑海里只盘旋着三个悲观的结论:

1) 互联网公司将统治一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挖掘牢牢地由互联网公司所控制,所谓的互联网赋能各行各业,能赋多少能?实际情况是各行各业的数据被互联网公司所控制,利润被抽割,甚至最后沦为代工厂

2) 2%的幸存者,吴老师说每次技术革命都有阵痛,旧产业从业者要转向新产业,但是智能革命来了,它革的是人脑的命,那现在这些茫茫OFFICE坐班的人究竟何去何从,转行服务业?转回体力劳动?要知道工厂都是机器人,海底捞洗碗端盘也都快机器人了,2%的幸存者恐怕真不是危言耸听

3) 没有隐私的裸奔时代,吴老师坦言信息安全的风险,还说了些防护的新趋势,比较隐晦了,现实是老大哥早已巍然耸立,可能马路随便一个摄像头照你一下,立刻祖宗八代清清楚楚,棱镜门那点手法放现在估计已是稀松平常

So,未来也许是机器的智能时代,但可能也演变成人类的“智障”时代,只有1%-2%的人成了老大哥,成了超人,成了上帝,这样的社会……药丸啊?!

《智能时代》读后感(三):思维升级就是自我革命

机械思维可以说是带来了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伟大思维,但到了21世纪代的今天来看不敢说行将就木至少也开始误人子弟了。这不是说那些漂亮的统一方程有什么错误,而是这种思维方式进入到生活中会出问题。机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相信“真理普适”,顺着这种思路就会去努力寻找真理,验证真理的工具则是事实和逻辑(三段论和因果关系),通过真理形成一种对世界的确定性认识,几百年里这种思维模式无往不利。但生活的变量远远超过光滑平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你甚至没法进行精简(指导你进行精简的观念本身也未必是可靠的),即便真的存在关于生活的某种真理,也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范围,并且这种真理大概率是不存在的。

然而,几百年生活模式的惯性,使得“确定性”的钢印一直刻在人的脑海里,具体表现上,要么相信一些片面的理论来指导生活从而处处碰壁(如果你更有科学精神还会尝试去修改自己的理论),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一切无意义,陷入庸俗虚无主义(有趣的是这常常和庸俗自由主义结伴出现)。这显然不是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方式。事实上,在生活的巨大不确定性面前,我们能做且该做的也只有获取更多关于生活的信息而已,只有当我们知道的越多,不确定性才能被消灭的越多。我们所能掌握的生活信息无非就是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看,社群的规训本身就像一种大数据指引(样本越大相关性越高),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关于“好的生活”的答案,只是告诉了你对于某种目的你可以采取哪种生活方式。

事实上,当我们去追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时,又掉回了机械思维的模式,好像就必须按照这种特定的安排去生活,谁让真理总是唯一且普适的呢。当这种真理本身被颠覆时,便会产生巨大的认知痛苦。从这个角度来看,魔怔人之所以魔怔,就是在确定性和生活意义双重抽离的背景下,通过某种行为的狂热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本质上他并没有以真正的思考来面对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因为信仰而成立,在狂热中获得的确信感解决不了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要真正选择面对,也只有依靠“迭代算法+丰富样本”的数据驱动路径:人生的自我革命没有终点,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没有终点,对最广泛社群的选择没有终点。

《智能时代》读后感(四):大数据与智能时代

相较《浪潮之巅》,《智能时代》的内容在技术层面上着墨很多,这本书介绍了当前许多核心热词背后的技术发展。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诸如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IOT(物联网)、5G等概念背后的实质并不了解,该书可以作为提升相关科技素养的读物。读完搁置了一周后,再次浏览了文本的关键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之处可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大数据及其大量计算的问题。大数据建构的数学模型(机器深度学习)与摩尔定律(带来的硬件计算能力提升)是人工智能产生的基础,比如谷歌翻译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带来的数据量优势,AlphaGo的数据模型建立,以及后来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的快速进步都是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产生、收集、处理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读到关于统计学的观点时触动很大,原因在于曾接受的统计训练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上的推断统计,在不考虑获取数据成本与效率的情形下,“小”样本(相对Big Data)数据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大数据有关的统计方法会是当下及今后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另外需要了解的是大数据的每一阶段都有技术难点的攻克问题,如由物体、个人产生大数据后对应的储存问题(半导体固态储存器)、IOT设备大量出现后对应的数据传输问题(5G)、多维数据对应的收集与选取问题(去噪)、随机访问对应的压缩和表示问题(数据表示格式)、计算量巨大对应的实时处理问题(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的解释与评估问题等。

智能社会的就业冲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已经扩散到我国的各个角落,在全球层面的影响仍然在消化当中,但智能社会已初见端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替代人类最自豪的大脑,可以预见的是制造业、服务业将会挤出更多的劳动力,而新行业只会占到劳动力的很小一部分。作者对于这上述问题的解答是:争当2%的人,用信息时代的思维与方法论做指导,在商业中积极应用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现有产业+新技术=新的产业。

(ps:作者在谈论机器智能的发展历程时提到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以图灵为主角的《模仿游戏》是一部出色的影片,推荐给书友观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