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四种分叉》读后感锦集

《四种分叉》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1-09-08 09:18:41

相关推荐

《四种分叉》读后感锦集

《四种分叉》是一本由赵汀阳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种分叉》读后感(一):分叉

读书笔记364:四种分叉

关于思想的小书,涉及未来,选择和生存问题。

就时间来讲,人无法把控的是未来,只有神才能存在于无限的时空,时间既行进向过去,也走向未来,到又一起向现在聚集,我们只可以推断一部分未来。

伦理的两难在于取舍,火车轨道的选择困境在于本质上讲五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并没有轻重,但人类的道德观赋予了生命的不同价值,年少的高于年老的,妇女优先男人。

人工智能的问题是生存毁灭还是战争与和平,现在的推论都是基于人类这一唯一智能生物之上,我们无法知道其他高级智慧物种的思维方式,从基本原则来看,一个智慧物种首先要保障其生存权,从这点看,还没有发现共存的必要。显然要么弱势的一方成为附属,要么就是毁灭。

《四种分叉》读后感(二):时间分叉一章最佳

共时性虽然可以建立内在空间,容纳诸多事物,但有限主体性的意识却无法超时间,既定是永恒的,但可能性却是另一种永恒。现时性是芝诺式的无长度的几何点。时间性的存在与意识创造的内在时间达到当代性(contemporary,也就是阿甘本所说个人与时代的不合时宜的接触) ,但现代性的自我肯定冲动(雅斯贝斯),否定了一切时代的当代性,如黑洞般吞噬了时间,只剩下无法解释自身并阻止意义流失的在场经验(阿伦特)。历史是超越因果性自由的主体性。莱布尼茨的共可能世界的最大化就是存在。先知之死,信仰凋零与作家诞生便是对必然性的挣脱。当代性是反现时的现时,它试图将过去当代时刻叠合复活历史的一切创造性问题。意识的诞生介于工具与图像(死亡)之间,语言——尤其是否定词的诞生是意识分叉的标志。电车问题的功利主义原则是唯一有可能达成合理的路径,伦理的意义在于分叉——进入反思。智能的冲击最大的意义是,揭示了人“悬置”这一回避形而上学困境的路径,但是这也是使得人沦为das man的陷阱,人工智能的另一种通向必然与永恒是另一种主体性的可能。

《四种分叉》读后感(三):【转载】《南风窗》专访赵汀阳 :人工智能会“终结”人类历史吗?

无论是在宗教文本,还是哲学家、文学家们的描述中,都一次次构想过诸如“世界末日”的图景——区别只是在于前面是否有一个天堂等着,还是历史彻底终结。它们让我们想到,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真像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历险。

到现在为止,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风险无处不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危险,想象中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发生。原因可能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能够在总体上控制没有自由意志的一切,无论它们是权力、自由市场、贫富悬殊,还是核弹、金融系统、移动互联网。

不过人工智能的那个世界日益临近,一个从未有过的、跟人类的“存在”直接相关的问题逼问而来。

7月20日,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发表了一篇主题演讲《信息革命指引下的新世界》,构想了30年后的图景:“物联网将使全球网络化,智能机器人将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AI)将超越人类智力。”资本显然乐于推动科技在这方面的突飞猛进。

就在最近,因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两本书而在全球曝得大名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来华演讲,也谈到了人工智能:“21世纪的人类将逐渐失去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当中获得的力量,这些力量将逐步从人类让渡给人工智能。”

在他眼中,人工智能改变了自生命出现以来最重要的原则,我们的生命将根据计算机智能设计,脱离原先有机化合物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机的世界。

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他的新书《四种分叉》中也探讨了这个跟哲学、生物、科技有关的前沿问题。他把人工智能问题放在了最根本的人类思维和人的存在论角度进行深刻考察。

科技和商业可以给我们描述一个充满迷幻的世界,但哲学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和不是什么。

本刊记者对赵汀阳进行专访。

《四种分叉》读后感(四):The Road Not Taken

赵老师曾在《论可能生活》的前言中说道:“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我的一个朋友对此感到困惑。他原本期望在书中找到生活的谜底,可赵老师却几乎否定了某种终极真理存在的合理性,代之以看似更为费解的矛盾和悖论。

也许生活的事实就是无解的悖论? 也许是人们对生活的提问方式暗示了答案的无解?不论如何, 相关的讨论必将继续。至少有三个疑点需要澄清:1. 为什么世界和生活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世界和生活在何种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2. 为什么在矛盾与悖论中,人类没有因为问题的无解而走向崩溃?3. 在矛盾和悖论的生活中,我们还能够凭借什么理由作为下一步前行的依据?

重大的问题向来无法用一两句话带过。我猜想,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回应可能是《四种分叉》的初衷之一,因为这本书所论述的话题不是别的,正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矛盾与悖论。从未来之可能性导致的时间的分叉,到思想之否定导致的意识的分叉;从伦理之多样化导致的道德的分叉,到思维之反思导致的智能的分叉。四个领域的分叉,注定了人类不可避免的悖论性命运:存在的意向永远投向未来,但未来却因并非必然而永远处于未知;意识的使命是寻找某种确定性,但意识的发生却源于对确定性的叛逆;伦理原则的建立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但使道德问题无解的原因却是伦理原则冲突;思维的反思能力让人脱离动物性束缚,但人却因思维的超越而常常沦为更高存在之下的低等生物。

然而,悖论瓦解了理论,但尚未终止生活。其中的奥秘在于,理论的困境并不必然导致实践的停止。即便问题因“悬隔”而未解,行为和生活依旧可以遵循某种传统原则和理由继续下去(也许可以参考休谟,他用哲学怀疑一切,却不反对让实际生活回归常识)。可是,悬隔仅仅是缓兵之计。无关痛痒的悖论不思也罢,事关命运的难题却终将成为人类绕不过去的坎。历史上,人类因忽视命运问题而受到的惩罚数不胜数。但直到现代性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生存还是毁灭,才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终审判。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事关生存的根本问题重新提起。不是为了找到终极的答案,而是为了找到合理的对策。

“问题的含意在于回答的方法。告诉我,你是如何探求的,我就告诉你,你在探求什么。”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谁说那条通往“必然性”的大道是唯一的路呢?“可能性”的小径也许走的更远。毕竟我们并非全知全能的神,而事实可能正如Robert Frost所描述的那样: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四种分叉》读后感(五):【转】澎湃专访赵汀阳:只要不具反思能力,人工智能就不会失控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新作《四种分叉》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叉”借用了博尔赫斯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的用语,描述了一张包含一切可能性的多维时间之网,无穷分叉生成无数未来。在本书中,赵汀阳讨论了时间的无穷分叉状态、人类意识的起源、有轨电车悖论和超级人工智能四个关于“可能性”的分叉问题。“当代”何以成为一个“创世”时刻?人类的思想、哲学与文明,统统都建基在一个词语之上?伦理学发展到现代如何作茧自缚?超级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人类的进步,还是毁灭?这些都是一个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深沉追问。近日,澎湃新闻就《四种分叉》对赵汀阳进行了专访。

时间:当代性标示了在时间中面临一个存在临界点的状态

澎湃新闻:《四种分叉》的第一个分叉讨论的是时间,您论述了时间的无穷分叉状态,过去因为不同的叙事成为复数的历史,将来因为不同的选择成为了复数的未来,历史与未来向此刻双向汇集过来,“当代”成为唯一没有时间分叉的点。而您认为“当代性”并非时间属性,而是一个存在状态,该如何理解?

赵汀阳:“当代的”(contemporary)词义是人或事件与时间的同步关系。显然,当代性(contemporariness)就是这种与时间同步关系的性质,而不是时间性(temporality)的性质。存在总是在时间中存在,因此,与时间的某种关系就是存在的某种状态(可以想想海德格尔的书名《存在与时间》的深意)。在当代性的基本词义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问题和理论语境,可以有多种进一步的含义伸延。我的讨论也是对当代性概念的一种含义伸延。

当代性标示了在时间中面临一个存在临界点的状态,即必须着手于生成某种未来的犹豫状态,称为“存在论的犹豫”。理由是,在现时中,或者说在此时中,面对未来性所展开的由许多可能性所构成的“时间分叉”(博尔赫斯用语),却又无法证明哪一种可能性是更可取的,因此进入一种超越了知识论的困惑,所以是“存在论的犹豫”。这里的要点是,必然性在此缺席,每一条路径都只是可能性,既找不到历史必然规律也看不见历史的目的(或终点),于是就形成了时间、存在、自由三者同一的存在论境地。为什么这种境地是犹豫?因为必然规律、先知、教师、榜样和目的地都不在场,甚至不存在,那么,这种犹豫就不再是挑三拣四、斤斤计较的得失犹豫,而是一种在存在论水平上相当于“何以创世”的创作犹豫。

澎湃新闻:您在思考当代性的时候,将它与现代性做了区分,认为两者存在相关又相背的关系。您能展开讲讲,现代性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以及我们对当代性或生活现实的理解?

赵汀阳:当代性与现代性并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问题,也不是同一个系列里的概念。当代性不是现代性之后的新时段,后现代才是现代性的后继。当代性是个哲学概念,是一个关于存在状态的概念,而现代才是个历史分期概念,通常指1500左右至今的历史阶段,也有人把1968之后归为后现代。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阶段划分是欧洲人基于欧洲历史变迁事实的一种理解,这种时段划分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历史变迁并不吻合,最好不要混为一谈。不过,世界各地的历史变迁节奏正在变得越来越步调一致,这是全球化的结果。

欧洲的现代性观念确实改变了欧洲对时间的历史理解。古希腊主要是时间-历史的循环观;基督教建立了线性的时间-历史观,线性的历史进程有个终点;现代的时间-历史观部分地继承了基督教的线性观点,但有根本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基督教的“等待”替换为“进步”,于是,在历史终结之前每一步不再是除了等待就别无意义的过程,而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动进展,于是,现时(the present)就变成最具意义的核心时刻,因此,现代性的观念总是以现时为核心的现时主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