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精选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2-02-14 03:12:51

相关推荐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精选

《重新活在当下》是一本由[英]罗曼·柯兹纳里奇著作,畅销·心灵励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一):读《重新活在当下》

早上起来,天灰蒙蒙的,太阳还没有出来。外面风微微地吹,带着一丝凉意,温度比昨天又冷了一些,冬天正在慢慢地降临。尽管天才刚刚亮,但路上已经慢慢地有了来来往往的汽车,早起的人们也开始了一天的营生。似乎无论日子如何变幻,春还是秋,冬还是夏,这座小城的人都会亘古不变地早早起来,缓慢地按着自己的节奏开始一天的生活,仿佛很早之前就已经预定了轨迹一般,从不脱轨。时间在这里停滞不前。

因为这段时间正好在读英国作家罗曼柯兹纳里奇的《重新活在当下》缘故,我不由地想,这算不算是一种活在当下呢?之前对于活在当下的理解我一直都只停留于书面上的意思,并没有过多地去深入了解,直到看了《重新活在当下》这本书,我了解到之前对活在当下的认识或多或少有些片面。

《重新活在当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对活在当下的百科说明。全书首先探索了活在当下的起源,然后再对活在当下的认识误区作了说明,之后就是对活在当下的展望。

活在当下最早起源于罗马诗人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的诗作《颂诗十一篇》:

作者把对活在当下的四种误区分别解读为:一是“时机”,即对转瞬即逝的机遇的把握能力;二是“享乐主义”;三是“存在”,即通过冥想或者一些较为剧烈运动的方式找到自我对这个世界的认同感;四是“即兴”,没有任何计划,想到即做。作者认为四种认识误区都容易使人迷失,让人陷入于虚无或者物质之中。

之后作者还提及到活在当下会遇到的困难,活在当下会受到社会和个人经济状况的限制,此外还有拖延、过载、风险和冷漠等四种心理障碍。

我尤其喜欢的是书后面附录提到的以“活在当下”为主题的一些电影、歌曲和诗歌。里面提到的都是一些经典,部分我看过了,部分没看过,但大多都是我慕名已久,正可以依着这份名单,慢慢地找来看。

看完全书,我问自己:“你是否了解活在当下?你的活在当下又是什么?”大概是年纪的关系吧,会更加关注生活表面光鲜之下的坚辛。现实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所谓当下是什么,无非就是每天醒来睁开眼就要面对的繁多事务。有时候我会想,只要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妥善处理好人生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衰惧,便算是很好地诠释了活在当下罢。

这座城市的人们,每天天一亮就起来为一天的生计奔忙,天黑后再如潮水般下班回家,周而复始。何尝不是一种活在当下。只是可能很多时候,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许多人已经没法子喘气,也就无从去想当下的意义了。但我以为,他们才算是彻彻底底的活在当下之人吧。我时常想,过去、当下、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时间的洪流中,重复重复再重复,也许这才是世界的真义。

正如作者所说,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需要抓住每一天,避免生活在遗憾中。可能我们没法逃离重复,但也许我们能够赋予每一天每一日每一时当下新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生。是时机或者享乐、还是存在或者即兴,一直都只是我们的选择而已,没有高低之分。有句话说,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你,always。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二):审视自己,重新活在当下

一直以来,我也想过“我的未来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如何生活”、“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一直以来,我还没找到属于我的答案,一直处于迷茫之中。直到读到了这本罗曼·柯兹纳里奇著,李英松译的《重新活在当下》。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现状,开始观察生活,勇于投入生活之中!

在本书之中,说到了“活在当下”起源于贺拉斯,当时他写了一首《颂诗十一篇》,最后那一句“让故事发生在现在,切莫留给未来”。这就是贺拉斯的建议,建议我们不要拖延,一切就在现在,这就是“活在当下”的起源!然而,现在“活在当下”的本意已经被绑架了或者是说被虚化、异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为了自身的利益解释“活在当下”。比如,有的人说“活在当下”就是工作狂、随波逐流和及时行乐等等!我听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生短短几十年,能享乐就享乐,何必那么苦呢!开开心心每一天不好吗?”,这是及时行乐最明显的一个状态!然而,有的人又会说“时间那么短,我要及时把工作做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对外事一概不理”,这就是所谓的工作狂。然而,有的人又会说“何必那么累呢,随大流不好吗?别人都已经走出一条路了,我们跟着走就行了”这就是很明显的随波逐流。

在第二章中,说到了人生观,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遇到的人不同,受到的教育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当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自己的原则与准则!在这一章里,主要说到了“死亡”,虽然我们总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是现在死亡变成了一种禁忌,很少有人直接谈论。比如,现在很多人死亡时,人们都会说“去世了”“不在了”“没了”,最不礼貌的一种说法无非就是“挂了”,很少或者是没有人会说“他死了”。我们看世界史时,总会避开不了“长生不老”这个话题,不仅是我们中国的帝王,还有埃及的法老,比如秦始皇,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帝陵,8000多件兵马俑陪葬,妄想着来生还有这么多,这么强的军队来为自己保驾护航!而埃及的法老,用无数的金银财宝陪葬,为来世做准备。我们看过一些电影,都会有这些情景,比如《木乃伊》、《国家宝藏》等,都是一些盗墓的题材,为的是去盗那些法老,帝皇留下的财宝!在这一章中,畅谈死亡。其中有两种观念,第一种就是“把每天视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另一种与第一种完全相反,就是你不会死亡,但是你会存在一个“无限循环”里,但这个循环只能是,你这一辈子,这一生所做的选择。如果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也就是你所做的选择你会满意吗?或者说你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保证你不会后悔,不会为此感到烦恼?

其中讲到了“试死法”,当然并不是要真正的死亡,而是让我们知道死亡原来如此之近,让我们更加的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现在提出的一些观念就是“放胆想”“放胆买”“放胆看”,这些都是“活在当下”的一些解释!但是还是离原本的“活在当下”的精神相差太远!或许我们之前见过那时很火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某事业单位的职工辞职,然后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每天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许很多人早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拖延着。拖延症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但是有的人比较自律。我同学就是一个拖延症特别严重的,平时我叫他一起去吃饭时,总是拖,拖得最长的有2个小时,每次都要打电话催他好几次,他才下来。等人的感觉,总是烦人的。虽然我也有拖延症,但是,如果一件事特别急,特别紧时,我就会马上去做!

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热爱生活。曾经,我也是一个废人,每天除了睡觉吃饭打游戏,就啥事也不做,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但是现在,特别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也开始审视自己,面对生活,每天多出去走走,感受这世界,感受着秋风落叶,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如何为未来努力,把每天过得最好的一天,不会因为某些选择而后悔,我可不想到暮年之时,看自己的一生,然后说“早知道,当年我做这个,或者那个选择就好了”,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所做的选择,无论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它都已成为了历史”,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吧!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三):我们应该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还是第一天

从中国古代哲学大家老子到中世纪神学家圣毕德尊者,从文艺复兴评论家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到人类学家欧内斯特 · 贝克尔(Ernset Becker),世世代代的圣贤和学者对生与死留下过无数的至理名言。其中距我们最近的一位—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哲人—便是史蒂夫·乔布斯。

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毕业演讲,以 “如何过好这一生”为标题的演讲内容迅速席卷各大视频网站。乔布斯坦言自己在一年前被诊断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胰腺癌,从死神手里逃脱(病症复发导致其离世)的他告诉现场观众:“时刻提醒自己:我快要死了,是面对人生抉择时最有效的利器。”死亡的意象不仅能够扫除所谓的面子问题,还能鞭策我们追逐梦想,敢于打破常规、无惧风险。乔布斯忠告大家:“生命短暂,别用它成就别人的梦想。”并现场分享了一句生活中的格言:17 岁时,我读到一句话,大意是:“要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未来的你必将有所成就。”这让我印象深刻,从那时起,三十三年如一日,我每天早晨都会问镜子中的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是否仍会按原计划行事?”如果答案连续多日都是否定的,那么我便知道应该做出改变了。

尽管全文都未使用“活在当下”这个词,乔布斯却完美诠释了这 一贯穿几个世纪的人生观。近两千年前,罗马皇帝马可 · 奥勒留宣称:“完美的品格应该是这样的:要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不恼火,不冷漠,不虚伪。”另一位斯多葛派思想家、哲学家塞涅卡(Seneca)—贺拉斯逝世几年后出生—也发出相同的声音。他感叹太多人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并写道:问题“不在于生命的短暂,而是我们浪费得太多……一个人,最应该忙的就是生活”。相比之下,聪明人“规划生活时,会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要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到底在传达怎样的信息?

首先,不应过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重点不在于我们“时日不多”或生命真的只剩下最后 24 小时。史蒂夫·乔布斯的演讲也不是“教唆”我们放弃结婚生子或为养老做好安排。他的真正用意是告诫我们要树立一种“生命有限”的大局观,并以此为契机,去专注真正重要的事情,坚守个人的价值和梦想。我们可将此视作存在主义的“敲门砖”。斯多葛派更多关注的则是每一天的充实程度,正如哲学家威廉 · 欧文在书中所写:“如果斯多葛派要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要今天变成此生的最后一天,而是说他们要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这一天的时间。”

“要把每天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尽管乍一看颇具至理名言的气质,却包裹着不少有待考证的要素。首先,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手法,很容易催生出“短浅”的生活态度,让人放弃长远的规划,满足于一时享乐。例如,有人会经不起诱惑,在一夜间花光所有积蓄,或是发展一段婚外情—即便这并非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本意。

其次,衡量的标准为何定为一天?为什么不是一年或十年?这是因为,如果换成“要把每个十年当作生命的最后十年来度过”,便失去了原有的即时性和紧迫感,导致我们更愿意关注长期计划(比如学习弗拉门戈吉他或著书立传),用今天的努力换取未来的回报。

再次,为何要把每天视作“最后一天”?为什么不转换角度,把每天视作“生命的第一天”?可能这样会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浓厚的敬畏之心,像小孩子一样,开心于第一次看到大雪,或惊喜于发现可爱的长颈鹿,专注于感恩太阳带来的温暖或陌生人给予的关怀。

更根本的问题是,史蒂夫·乔布斯说话的语气—颇具撒切尔夫人的风范—暗示着这个世界不存在社会结构,只有互不干扰的个体。今天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但并不代表一定是别人的最后一天。无视未来的生活态度恰恰迎合了当今的世界观,让人类大踏步走向自我毁灭。砍伐原始森林、燃烧矿物燃料、污染河流湖泊,丝毫不考虑下一代子孙和唯一的地球家园。苹果公司可能是我们的时代中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之一,但同时也是 年 3400 万吨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这个时代的悲剧在于,我们只着眼于既得利益,沉浸在资源掠夺和灯红酒绿的快感之中,狂欢之后的“宿醉”却折磨着整个世界,可能永无宁息之日。如果人类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应该学习北美易洛魁联盟制定的《伟大的和平法则》(Great Law of Peace),这套原住民传统守则要求制定决策时,应考虑到七代以后的子孙利益。他们珍惜的不只是现在,还有以后的 200 年。

所以,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把每天都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生活?如果你想要战胜恐惧、挑战传统、活出自我,那么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与年迈的父亲和继母相处时,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他们每年都会从澳大利亚来看我,并住上几周时间,这是我全年唯一能看到他们的机会。他们终将离去的事实让我扼腕,于是我把每次的相聚都看作是最后的团圆,让我能够更专注地倾听,更畅快地大笑,敞开心扉,给予和接纳彼此的爱。

不过,也有人对这样的人生观“不感冒”,认为过于“鼠目寸光”。幸运的是,还有其他许多应对死亡的方法,让你对死亡有不一样的认识。

摘抄自《重新活在当下》

《重新活在当下》读后感(四):《重新活在当下》:不要做现实主义罪行的受害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历年来出版的生活和艺术类的书,都是颇为有口碑的。除了出版过介绍音乐、啤酒、电影等等以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以新时代的角度去审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形成了一门新的生活哲学“活在当下”。这本书被命名为《重新活在当下》,是由英国哲学家,世界首家“同理心博物馆”创始人罗曼柯兹纳里奇所著作的。

既然说到是重新,自然就是对过往人类对原生态式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是有所批判或者有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也是大有不同的。作者对重新活在当下的意思是指:不单指的是及时行乐,还意味着要为了未来而牢牢地抓住“现在”,并树立起生命有限的大局观,追求保护个人私人空间,专注和实验于重要的事情,活得有激情,以及实现个体在社会中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或者意义。

首先,意图要完全理解作者所提出的新型的“活在当下”的哲学思想,首先就得按照作者所偏爱的一些先知名人(如尼采、贺拉斯、但丁、爱默生等)有着新型的“活在当下”的事例去了解个大概。其中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可谓“独尊”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的,也是carpe diem(活在当下)的“版权作者”,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类比方法,呈现出了作者为什么喜欢贺拉斯的“活在当下”的原因,以及也道出了什么是作者心中的真正的“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总结后面的几章的关于“活在当下”的被绑架史。

然而在阐述“活在当下”的被绑架史之前,作者也在第二章为读者十分详细地树立一种何为“活在当下”的正确人生观。作者一开始是大概简述了“活在当下”的历史,然后以一个生动形象的关于黑择明的电影《生之欲》隐喻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品格:我们要让每天都是活得像只剩最后一天(生活吧,就像你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意思要鞭策我们只争朝夕,有所作为。树立生命有限的大局观,从而最大限制利用每一天(或者六个月)的时间,去实现个体在社会的公共价值。就如《生之欲》中男主角渡边堪治那样找到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为建设东京公园而努力。

树立“活在当下”这个生命有限的人生观或者生死观之后,也回答“活在当下”是什么之后,作者就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回答:现代人为什么要追求所谓“活在当下”的新型方式。这个为什么就是作者带大家进入了第三章:关于一个“活在当下”的被绑架史。在这章里,你可以看到作者高智慧的分析和论述,通过一些现有或者前有的不好的生活方式,从而道出为什么要追求“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作者从宗教改革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革命时期展开论述所谓原始的不好的生活方式。从“活在当下”被“放胆想”——在宗教禁欲主义和追求工业工作效率的狂热追求下所绑架,使得人们失去了“放胆做”的“活在当下”的实验意义;再到“活在当下”被“放胆买”——人生而自由,却迷失在过度消费之后的消费享乐主义所绑架,使得人们将购物的良好生活行为与重塑自我的意义脱节;最后到“活在当下”被“放胆看”——电视娱乐打造了人们一种二手生活体验,以及假装时代所绑架,使得人们失去了“活在当下”所追求的一手的真实的体验意义。

于此,作者在第三章较为详尽地讲述了“活在当下”被“放胆想”“放胆买”“放胆看”绑架之后,揭示以往或者当代人被原生态的不好的生活方式所误导之后,就警惕我们不要再做以上这些“三足鼎立”的现实主义绑架我们生活罪行的受害者。那么,我们就来到第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过生真正的“活在当下”的生活呢?从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就从生活中的机遇、享乐、现时、即兴和政治的这些方面,去教导大家如何才能战胜劫持者,夺回我们自己所要的自由的,真正意义的重新“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教我们如何做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有力的调查报告,和新闻事例去印证作者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另外其中也穿插了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证明“活在当下”的实验主义带来的乐趣和意义。于此,也让我们深刻知道这样“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行之有效的。你比如说,在“论煎蛋三明治带来的愉悦”中,我们就从文中提点的美食主义者的民主效用:把美食分享,不据为己有。这文中也侧面说明了宴会社交的一种建立友好,共鸣和分享意义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这些简单的按照现代人说法的吃货约饭,其实就是一种“活在当下”中的享乐环节的良好生活之一。

此外,在教我们如何做的篇章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潜伏关于“活在当下”中的现时环节中的关于正念疗法的课程,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暗访和观察,去说明和批判了正念疗法的局限性(当然是有对人有保持冷静应对风险,以及提高环保意识的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正念疗法的“在当下”不够远见,换言之就是要我们要正视正念疗法,要以发展观去看待生活,毕竟:未来才是生命意义的重要源泉。

最后在后记中,作者也客观说明“活在当下”生活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受一些阻力的限制影响,如延长寿命的阻力,财富不均的阻力,以及数字网络科技的阻力,都是使得我们在追求实验性的“活在当下”生活方式中分心了。这也是活在当下”主义者未来面临的种种挑战。但作者坚定认为,优越的“活在当下”生活方式是可以后继有人,并且不断会受到大众欢迎和追求的。因为毕竟,玩一把网游的足球比赛,远不如在现场看一场足球比赛来得具有参与性和实验性的紧张刺激感,从而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到“活在当下”生活方式的美妙。

书中引用爱默生的一句:生活就是一场实验。这是最具有总结“活在当下”生活方式的意义的。值得可喜的是,走心的作者还为大家在书的结尾提供了以“活在当下”为主题精选的电影歌曲和诗歌,为大家更为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实验“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高效的参考价值。这委实是一部可以让大家从新认识生活,重新活着当下,重拾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好书。

生而为人,生于当代,我们被各种宗教观念,被各种工作压力,被各种过度的享乐和消费欲望,被各种过度二手经验的电视网络所分心,都被以上这些现实主义罪行所绑架了我们追求自由,追求真实,追求实验性,追求激情,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活在当下”生活方式。于此,我们应该通过此书,来懂得重新定义我们“活在当下”生活方式,来过好有且仅有的每一天。不要做现实主义罪行的受害者,而要做“活在当下”主义的参与者和实验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